咨询手记:其实真正有“性癖”的人,活得是痛苦的

不知道是否是心理学科普太多的缘故。

现在我接待的来访者。都会在描述完自己的一些“问题”之后。

问着:

我知道,心理学总是说,这个和童年有什么什么关系吧!我觉得是这样这样的。

然后开始把自己能想到的童年的一些事情串联起来。

这极大的减少了我的工作量。

关于童年对现在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最大的影响是它在影响着你,而你却不知道。

如果你看到了影响,其实有一大半,你已经挣脱了童年的影响。可以选择现在的方式了。

我其实并不会刻意去了解来访者童年发生的事情,只有当,咨询的时候遇到迷雾。而彼此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我才会开始问童年的一些事情。

因为没办法,老师说,90%的问题的当你找不到原因,往回看,在他的成长史里找,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但有一个问题例外。关于“性癖”的咨询,我是一定会询问童年经历的。

而每当遇到关于“性”的问题,我就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老爷爷,他总能说中。

恋物癖,偷窥癖,暴露癖,SM,还有摩擦癖,或者手淫问题。

以前,看到这些字眼,我都有些不舒服的地方。

虽然我最喜欢的院长是性心理咨询的专家。

他曾说过,学心理学的,自己肯定要保持中立,不羞耻的面对性。

因为在临床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的核心在于“性”。

我开始接咨询的时候,老师建议,先从儿童开始,然后尝试比自己年龄小的来访者,然后同龄人,这样,会走得轻松一些。

我也是这样做的,首选,和我同龄的。

但两年中,也真的遇到了咨询性问题的人。

我一开始是直接拒绝,因为我并不觉得我能处理好,只希望他去找更擅长这方面的咨询师。

但拒绝的多了,总觉得,如果我不开始去面对这个问题,我必然也无法成长。

于是我找同伴,开始角色扮演,她扮演各种性问题的人,我扮演应对各种问题的咨询师。

就这样,当我觉得应对不了,不理解的时候,就去找老师。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我开始真的没什么“羞耻感”了。只觉得这也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于是等我准备好,去面对真正的受“恋物癖”折磨的来访者时。

我开始了解到,他们其实也很羞耻和痛苦。

一般,一开始都不敢直接说,会很小心翼翼的,像是担心我会像别人说“变态”那种感觉。

这里提个醒,如果,他们一开始就要求是女性,或者30岁以上的女性。他们一方面确实也是想咨询,但另一方面。也是有那种幻想的。

所以,全靠咨询师一身正气,始终不卑不亢保持着淡定,将话题限制在咨询范围内。要不然,会让彼此都走进死胡同的。

还好,当年,这些,我们院长在亲自为我们上“性心理”课的时候,都有提醒。也知道如何去面对。也不难。

前段时间,有一个来访者,一开始就说,我有些说不出口。

我淡定的问:是关于性方面的问题么?

“是的"

我说,“没事,你慢慢说,说着说着,你就不会紧张了”

然后他开始描述目前的状况,说自己,工作,生活,家庭都很好。

只有这件事,一直不太好。

每个月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不受控制的去观察那些足浴厅,会想里面的一些画面,路上看到女生也会不自觉的盯着。

而意识到的时候,会很自责,怎么会这么色。

但又会不自觉的去看,去想,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自责。

我刚开始以为有可能是和妻子性生活不和谐,于是问了下。

他说不是,他感觉到,这种不是生理性的。

更像是心理性的饥饿。

我说是不是很像,小孩子要糖果,要不到就难受。

他说是的,就是一直很想要那个糖果,但其实并不是真的觉得糖很好吃,只是想不断的去重复要糖果的过程。

这种描述,让我想起了强迫。

“那,这种时候,其实你的情绪更多体验到的是【焦虑】”

他说是的。特别焦虑,得不到焦虑,得到了也焦虑。还有自责和懊悔。

更害怕,这样下去,某一天自己喝醉了,做出不好的事情出来,到时怎么办。

然他又开始说,那句经典的话,“我知道你们心理学找原因总是找童年的事情,我也想了一下,我大概是因为,6年级的时候,在衣柜里面,无意翻到了“杂志”

初中的时候,爸爸时常在外,而我和妈妈一起睡。高中的时候,看的片子上有丝袜“

“你那种状态的时候,是怎么样的”

“血脉有些热的感觉,紧张,兴奋,等等,这和我第一次看到那本杂志时的感觉完全一样。

我喜欢找年纪大的人聊天,其实不会也是重新体验那段和妈妈一起睡的时光吧”

“丝袜,啊。我找到原因了”

“是啊,那时候刺激太强,你的大脑和身体都记住了那种感觉。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满足这三个特点都存在给你的那种感觉。

于是你会不断的寻找,偶尔有一次恰巧碰到了,你又强化了它一次。

而碰不到,其实也是一种强化,且,你不断的抵抗这些欲念,无意中也维持了这种状况的发生。”

“是的,我知道的,越抵抗越想要。这就是一个怪圈,那我要怎么做呢?”

“其实,你真的无时无刻都会去想去做那些事情么?在那种状态下”

“也不,我工作的时候,就不会,我会沉浸在工作里,还有在家里的时候,也不会。只有独处的时候才会”

“那也就是说,你其实根本也不需要再做什么,有欲念其实是很正常的,你只需要不去做那些也不去评价自己,加上那种时候,尽量让自己和家人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呆在一起。这样慢慢的,自然也会消退”

“是哦。原来只需要这样的”

“改变不需要太用力的。但需要持之以恒。”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不瞒你说,我之前问过我老板,我老板很热心,问我希望要什么样的咨询师,他都可以帮我联系,我也联系过一两位,但总觉得没说到点子上,他们让我不断的回忆之前的那些事情,就是和你说的那些小时候的事情。我有些烦躁,于是在网上自己找,然后,找你之前,我其实已经是那种不好的状态了。

我一半是抱着找咨询师的态度,一方面是抱着想嗯,那种的态度。

但和你聊的过程中,我居然都没有想那些画面,欲念也慢慢在平复。

我之前,并没有那么相信心理咨询。

没想到,这次还真的有很多新的视角出来。

且我觉得,我没那么急躁了。重点不是抵抗那些恶念,而是就算邪念产生,我也能好好生活,工作,以及过好家庭生活。

真好,改变不需要那么用力的。我记住这句话了。

以后,拜托你了。

我说,无事。”

我听完他说的,只是觉得,我们性教育可能还缺了一项,男孩子和女孩子如何用恰当适合的方式享受性。

其实所谓性癖,心理学刚开始是像面对毒瘾一样,想要去戒除这些看起来像是“症状”的问题。

尤其是关于“同性恋”一开始的定义是一种“性指向问题”的疾病。

但这些年,陆续开始慢慢的去改变一些观念。

但性癖确实不是健康的表达性欲的方式。

且有很大可能,当你慢慢控制不了自己行为时,一旦做的这种行为越多,你就会慢慢的越来越“放肆”了。

就像他所说的,他开始发现自己那种批判自我的声音在减少,他怕他某一天开始没有底线了。

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凡人畏果,菩萨畏因”

凡人害怕行为的后果,而菩萨害怕做那些不好的行为的妄念。

人是很能适应很多事情的动物,你杀一个人时,你会吐,会不舒服,但如果你杀了20个人,你就会开始习惯。而后还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开始去做那个行为。

而关于,这个案例,我还是觉得他去找的前面几位咨询师给我铺了路。

至少让他回忆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候的感觉。且在诉说的过程中,开始慢慢脱敏了。

当他意识到了这些原本不可思议的行为的内在逻辑,其实就开始了打破那些循环的基础。

而我捡了个便宜,在他原有的基础上,往前推了一步。

果不其然。他之后,说,自己开始不断的变好中,且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好了。自己好像不需要那些幼稚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了。

在我刚开始咨询的时候,时常懊恼于,高的脱落率,总觉得自己没做好,没有真正帮助到来访者。

带着这个困惑,问我的老师。

老师说,就算很厉害的咨询,在临床上的治愈率也只有30%。听起来很让人失望是吧,但你要始终相信来访者的自愈能力。

且你做的肯定也不会是无用功,会给他的下一个咨询师带来方向的。

因为他会说,他之前找个一个咨询师,然后这样这样是没效果的。

“这就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是啊,老师微微一笑,那张老脸泛起了褶子”

我望着那些褶子,莫名有些心安。还好,这一次,我没有成为那个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