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吴冠中先生笔下与池塘里的残荷

藝 術 家 簡 介

吳冠中(1919—2010),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隨蘇沸爾學校學習西洋美術史。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荷 塘》 鏡心 設色紙本 1995年作

在中國傳統文人畫中,荷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對此,吳冠中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繪畫觀:

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荷花捲軸汗牛充棟,但那些程式化了的荷圖並不令我激動。而荷塘中大塊小塊葉片之交錯,曲線直線穿插之繁雜,連倒影也已被包圍進葉叢中,難分水上水下,似乎我只是葉底的昆蟲,迷途於花葉的迷宮。我作過不少殘荷,著眼於線之曲折,倒影的盪漾,垂蓮的點綴,這回彩繪濃妝,似乎想飽餐濃葉重彩的盛宴,願讀者有同樣的好胃口。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殘荷》 水墨宣紙 2007年 63×83cm 中國美術館藏

殘荷啟迪吳冠中的筆飛墨舞,荷早已他去,秋風乍起,折斷了植枝。她們的枝、線、形影,在水中倒成了一幅幅幾何抽象繪畫。除卻等待,莫賞心自求多福,放著身心雲遊四方。遍質、半具象、半象徵藝術形式自成一格。

吳冠中說他讀了一遍荷之生命歷程,想表現《殘荷》(上圖),想畫的已非荷非塘了,而是自己的春秋,自己的風骨。

除了深秋,不見風吹荷葉;孤高又謙和,筆直且彎腰,錯落有致,秋韻片片,叫人難忘。蒼勁的線條,如同生命的筋骨,歌詠、等待歲終。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秋荷》 設色紙本 34.5×37cm

“汽車在田野奔馳,莊稼地一色金黃,已是豐收季節。雖富饒,但田野形象單一,不易入畫。突然,出現一大片殘荷,水面枯枝交錯,殘葉與蓮蓬捲縮得難辨形體,都似無意揮寫潑散的黑塊與黑線。這些線與塊顯得分外動人,是藉助了水裡倒影,由於倒影,一再重複疊映了塊與線,虛虛實實,不易一目瞭然,倒彷彿利用水袖強調了舞蹈的節奏,餘韻悠悠……

具象的荷塘裡畢竟是紊亂的,她只予人以點、線、塊面組合間抽象美的啟示。正如樹葉的飄落啟示了舞蹈家,殘荷則啟示了畫家。許多畫家在殘荷斷枝碎葉之錯綜中譜寫線之舞曲,盡情自由地寫,既要重視提煉,又勿抹殺錯覺。“錯覺”彷彿孩子的淘氣,是任性吧,但往往在藝術中表現了獨特的敏感。”

—— 吳冠中《文心畫眼》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紅蜻蜓 紙本水墨 48×44cm 2005年

此幅 《紅蜻蜓》是回憶舊作之作,舊作為油畫,是吳老回憶起1968年的冬日信步北海,見殘荷矗立便幻想有一隻猩紅的蜻蜓作為唯一的憑弔者棲息之上,但這創作的衝動受到文革壓制也如殘荷般枯死。

1996年他又一連創作油畫三幅,但都未達到所追求的的抒情詩境。2005年是吳老的又一創作黃金期,再次創作《紅蜻蜓》以水墨呈現,並加入書法氣勢,那份蕭瑟悲苦的抒情意味更濃。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荷花 1990年

荷花開閉,秋風乍起,殘荷啟迪畫家們的筆飛墨舞。當只剩下一些折斷了的枯枝時,在鏡面般寧靜的水面上,各式各樣的乾枝的線的形與倒影組合成一幅幅幾何抽象繪畫。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荷塘春秋》 麻布油畫 93×72cm 1996年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雨落荷塘》 設色紙本 125×67cm 1980年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荷塘(殘荷) 水墨紙本 62×82cm 2007年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荷花》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殘荷新柳》2003年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荷塘》1995年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先生筆下與池塘裡的殘荷

吳冠中 《殘荷》198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