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为何不快乐?

说起“童年”,人们常常用“快乐”来形容。是啊,童年是自由自在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斑斓多彩的。可是这样的童年离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遥远了,越来越可望而不可及了。

2002年4月至10月,《知心姐姐》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主题为“快乐”的“知心调查”。共有10个省、市的4408人参与了此次调查。其中成人2409人,儿童1999人。统计结果显示,有30。62%的孩子表达了自己并不快乐。换言之,10个孩子中有3个孩子生活得不快乐。

著名儿童教育家、知心姐姐卢勤在2005年10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标题就是《今天的孩子不快乐》。文章说,今天的孩子有四大缺失,第一个就是童年快乐的缺失。

我们的孩子不快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孩子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压力太大,成绩成了孩子不堪承受的重负。2008年4月16日的《中国青年报》刊发了一篇特别报道,标题是《“神童”覃瑶之死》。“神童”覃瑶的悲剧让人震惊,又让人深思。

文章追记了湖北枝江一中高二14岁的覃瑶自杀之前的生活学习经历。我们从文中可以读出覃瑶自杀前的经历:4岁开始读小学,连跳两级后8岁读初中,12岁又以刘巷初中第二名的成绩保送入枝江最好的中学——枝江一中,“最好”的含义就是高考重点线全宜昌第一。同时可以读出覃瑶自杀的关键词:神童——成绩——压力——自杀。

看看覃瑶写给爸妈的绝笔信,我们更能读出孩子不堪承受的压力:“……我记得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跳楼自杀的,我还笑着说不会。但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休息一下了。……你们对我有很高的期望,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特别是李开松)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覃瑶自杀的直接导火索是李开松老师第三次抓住她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并批评了她。那是3月6日的上午,第二节课是英语课,李开松在教室外巡视时,发现了覃瑶看课外书。课后,李开松来到班上,在批评了几个熄灯后仍在洗澡导致班里被扣分的男生后,接着就批评了覃瑶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并说她“这个星期不能创星”(学校的一种激励举措),“要和家长交流交流”。

但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覃瑶所承受的压力已经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早晚都会爆发的,因为巨大的压力不是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承受得了的。从绝笔信中的“很累很累”,“很高的期望”,“巨大的压力”字眼,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一直就在学习和升学的压力中生活。这不是一天两天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怎能承受?即使不是这次被抓,仍然会发生悲剧的,因为孩子心中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限度,只要有不良的刺激,都会引起同样的后果的。

悲剧发生之后,有人说这是“独生子女之痛”,是我们的独生之女心理太脆弱了,一点挫折或者打击都经受不住。但是,独生子女的脆弱心理是谁造成的呢?所以,覃瑶自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是一切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制度惹的祸。

可以说,杀死覃瑶的是分数,是应试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体质下的父母和老师。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老师看重的是孩子的分数。一切都是为了分数、成绩和升学!这就是神童覃瑶自杀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下,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了孩子的人格健全,忽视了孩子的全面素质。

下面这5篇文章估计你也喜欢

↓↓↓

177:别让孩子觉得你工作只是为了赚钱

166:与孩子沟通一定要避开这些“隐形炸弹”

155:在暑假里,别让孩子养成这七个习惯

133:很多家长不知道的1334原则,夸孩子的正确表达方式

122:暑假“补习惯”比“补课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