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留马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北部,村中有林州唯一古老的比干庙,为什么叫留马村,民间传说,村名与“比干挖心”的历史故事有关。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为人忠耿正直。比干见纣王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纣王不但听不进去,而且愈来愈讨厌这位叔父,再加上妲己在一旁使坏。有一次比干强谏,谏得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个窍”。说完叫人当场把比干开膛,挖出心来,看看是真还是假,比干被纣王剖心以后,忠魂触动天庭,玉皇大帝派天尊下凡来救他。天尊对比干说,念他一片忠心,赐其死而复生,让他骑上快马,不要说话,速速外出,会长出新心,长生不老。比干听罢,离开朝歌,当即飞马西行,走到如今留马村北1.5公里的杨伯山屯村西,遇上千年狐狸精妲己,妲己变成老妇人在路旁叫卖“没心菜”,比干忍不住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道:“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了,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比干的马受惊后拖着缰绳,一直向东而去,走过留马村东1.5公里一道山岭,这道山岭被叫做拖缰岭,又扭头向西跑,到如今的留马村附近,被人们拦了下来。此村因为留下比干丞相所骑的马,改为留马村,鉴于对比干的敬仰与怀念,村里建立比干庙,又叫殷相殿。至今香火不断。

再看看卫辉比干庙,又称比干墓。比干死后,葬于朝歌(淇县)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今河南省卫辉(汲县)市区北7.5千米处。比干墓占地约20亩,冢高20余米。其间有古柏数百棵,树形奇特,蔚为壮观。据清乾隆《汲县县志》记载,其墓为周武王所封,北魏孝文帝时因墓立庙。庙在墓前,占地百亩,有影壁和三道门楼及拜殿、大殿、厢房等,规模宏伟,并保存宋、元、明、清历代碑刻64通。其中著名的有魏孝文帝吊比干文刻石(宋代重刻)和南朝陈宣帝祭比干文、唐太宗赠殷太师比干诏、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祭文碑(元代重刻)及清乾隆御碑等。比干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成为天下第一墓。墓前立有孔子手迹剑刻:“殷比干墓”四字碑。

再说说林氏祖庭,林氏祖庭又叫比干夫人祠。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前龙卧村东山悬崖绝壁洞中(长林石室)。据说当比干遇难之时,比干夫人怀着身孕,带着几个婢女逃离朝歌,在这里的石洞里生下孩子。当追兵搜查时问小孩姓什么,比干夫人因处林中,便答姓林,名泉。后周武王赐名坚,是为林姓始祖。祠里到处都有林氏后人的纪念物,林氏后人遍布全世界,杰出人士众多,他们不忘先祖,每年都来举行祭祖活动。比干夫人陈氏,被后人敬称为“林氏祖妈”,她母仪天下,世代流芳。

我们去郑州走翟阳线,过卫辉跑马岭风景区再前行4公里,可以看到路东的比干夫人祠。翟阳线就是省道S226,它北起林州市横水镇翟曲村,南到原阳县阳阿乡。翟曲村的翟代表翟河,就是现在的桃园河,曲代表曲折或河的意思,翟河源头翟阳山(今城郊桃园村西南),中间有诸翟村(东西街村),翟阳寺村(经常有人写成泽阳寺),有可能是翟姓祖先很早的活动地方。阳阿乡位于原阳县东10公里处,离黄河已经不远了。翟阳线是古今豫北山区南北主要交通干线。再看看卫辉比干庙所处之地,从比干庙西行3公里是南北的翟阳线,留马村在翟曲村北9公里处,也可以看成在老翟阳线的北延线上,因为翟曲村北被山坡截断,往东稍稍拐一下,可直达留马村。卫辉比干庙相距林氏祖庭30公里,林氏祖庭相距留马村90公里.

这三个地方是否有联系,先从比干是怎样死的慢慢说起,比干的死因基本上出自《尚书》《史记》《封神演义》以及民间传说。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比干之死,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疑窦。看看文史研究员高水然的分析。

记载比干死因最早的书是《尚书·周书》。那上面说:“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古今文尚书全译》,江灏、钱宗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剖贤人之心”这5个字似嫌模糊和笼统。因为殷有“六七贤圣”(明崇祯福建道监察御史孙徵兰所书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文),纣王剖的到底是哪一位贤圣的心,为什么要剖贤圣的心呢?都没有说清楚。

到了《史记·殷本纪第三》上面,就记得较为详细了:“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这段文字中,才正式将“贤人”指为殷比干。

《封神演义》基本上“是一部神话小说,它所写的是殷周斗争,但并不符合于史实,其人物和情节,都是幻想出来的”(《800种古典文学著作介绍》,黄立振著。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鲁迅先生也批评《封神演义》“其根柢,方士之见而已”(《鲁迅全集》1987年版第八卷)。书中荒诞的成分多,经不起考证。比如,民间传说根据《封神演义》中比干之死又衍生出比干被剖心后去殷都朝歌以南百余里的心乡安心之事,完全是后人附会的。据《新乡县志》记载:“至周初,新乡这个地方属西周王朝管辖,称鄘。至隋,并入获嘉,称新电乡,后归汲郡,改称新中乡。之后,又改称目今的新乡。”看来,比干被剖心时,还没有“心乡”,比干怎么会去“心乡”安心呢?

比干作为一个纣王朝的股肱大臣,又是纣王的叔父,在辅佐纣王时,理所当然地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运筹军国大事等大政方针上。但从《史记》特别是《封神演义》和有关民间传说中可以看出,比干却是听信了别人对纣王的流言造谣中伤后(特别是纣王的私人生活方面),竟然不加调查和研究,凭着一时的感情冲动,就轻率地去找纣王发难。

「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纣王是否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纣王执政之初,已埋下严重的隐患,也就是继位问题。按照当时的王位继承法,是父死嫡子继,兄死无子弟继。但因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母贱,不得嗣”(《史记·殷本纪第三》,司马迁著。中国书店影印版1988年)。微子启未能继承王位,便耿耿于怀。于是就常在朝中散布诽谤、诬蔑纣王的言论。如他对少师、父师(殷商辅佐君主的官,一说为太子的老师)说:“少师啊,殷商在我们这一代就要灭亡了,怎么办啊!”(见《古今尚书·商书·微子》)微子如此嚣张地在人们中间散布不利于纣王为政的言论,但是,纣王看在兄弟情分上没有治微子的罪。微子又在周人进攻朝歌的前夜,秘密派人去西周请兵(《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陈晋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纣王又忍了下去,始终没有惩处微子。后来,微子自知有罪,偷偷逃跑了。

对于周文王姬昌,纣王同样采取怀柔政策。姬昌时代,周作为殷一个属国,竟然悄悄将其疆土扩展到离殷都朝歌以西百余里的黎地,对殷已经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纣王只是将姬昌囚禁了一段时间,又将其放还,并没有处死他。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纣王是一位“资辨捷疾,闻见甚敏”,非常有才干而且宽宏大度的人。试想,这样的一位国君,怎么会轻易动手杀死自己的叔父呢?所以,比干之死,应当和纣王无关。

那么,现在朝歌城内的摘心台的名字又是出自何因呢?原来,此台上古有摘星楼,传为纣王所建。因其高,故名。“摘心台”是后来的名字。这个名字大约和《封神演义》有关。许仲琳为了污辱纣王,将“心”和“星”混为一谈了。因此,“摘心台”的存在并不能作为比干被纣王摘心史实真实性的凭证。

比干既非纣王所杀,那么,比干的真正死因是什么?死后葬在何处呢?《史记·殷本纪》上说:“武王于是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同拒)之牧野……纣兵败……武王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可以看出,周武王是在攻下纣都朝歌之后,才抽出时间来修葺比干墓的。这里又有个问题,即武王为什么会在牧野之战后“封比干之墓”呢?原来,比干是武王的亲舅父。《诗·大雅·大明》上说:“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四书五经·礼记·第二卷·檀弓上第三》。中国书店影印1985年版)。”殷商挚国的女儿,曾从殷的近畿出嫁到周邦,做了周人的新妇。她和丈夫季历(古公亶父第三子)生了文王。史学家顾颉刚考证出《周易》卦爻辞中的“帝乙归妹”即帝乙(纣王之父)将妹妹嫁与周文王的事。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其《西周史》中也说:“文王的母亲已是商人女儿,文王母、妻均来自商室(《西周史·商周间的关系》,许倬云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比干死后按照“归宗”的古礼,应葬于殷族祖坟,而实际的比干墓位于朝歌(淇县)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朝歌的南大门。交通方便(现在仍有京广铁路、国道107、高广高铁、京港澳高速紧随其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牧野之战发生地为淇县之南,卫河之北地方。两地正好相符。

比干作为周武王姬发的舅父,见到外甥发动的不义战争,挺身而出,或去牧野进行斡旋,而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比干死于激烈而残酷的战场上,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牧野之战结束后,周人才发现了比干的尸体。姬发只好先草草将舅父的尸体埋葬。当朝歌告破,整个战事停息,才修葺坟墓安葬比干。目前比干墓的地理位置。

根据李俊所写的《三千年前的闪电战 商周牧野之战揭秘》描述,牧野之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快”,周军由孟津冒雨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东行,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牧野。《诗经·大明》 中记述此事,称之为“燮伐(偷袭进攻)大商”,或“肆伐(快速进攻)大商”,和二战的德国“闪电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明》 的最后一句唱道:“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快速地攻打大商,一个早上就平定了一切)。”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第二特点“残”,汉朝王充评说:“察《尚书·周书·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木制兵器),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封王禽。”《吕氏春秋·简迭》。又见“而武王擒纣于牧野……”《韩非子·喻老》。

此时此地纣王被擒,比干战死,改朝换代,兵败如山倒,残战中比干所骑之马还在,跟着撤退商民一起逃亡。西边百泉已被周军所战,东边是华北平原,更有黄河(此时黄河此段占用卫河河道)相隔,东北方向朝歌是周军正在进军的方向,只有向西北方向的山区沿现在的翟阳线向北撤离。中间过林氏祖庭(比干夫人祠)再北行90公里到达留马村。朝歌的商民听到前方牧野的战况,纷纷撤离,其中也包括比干夫人及随从,向西翻过云梦山,由于云梦山山高路险,比干夫人又身怀六甲,行动慢,二天左右的时间到达现在的林氏祖庭,(和马从比干庙到留马村所用时间基本相同),此时传来朝歌战事已基本结束,周人开始安抚百姓,不用再逃亡了,静观其变吧。这里边反映出一个重要信息,相对牧野和朝歌来说此时翟阳线是最安全的。马从林氏祖庭到留马村,往西有林南(临淇)、林州平原,并且在泽下岭后、荷花村发现有商代遗址,说明当时已经有人类居住,马也没去,而是沿山路北行,逃亡中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存在,一是隐蔽性,二是尽量快地离开是非之地,如同小日本扫荡时人们都是往山上跑,那不是西边的太行山更安全吗?牧野之战前,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公元前1053年,姬昌出兵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太行山西侧已是周地,并不安全。马是从拖缰岭东边山上安全后折回后到留马村的,一路走来,马不可能是单独过来的,是和商民一起的,留下来有可能也包括他们,鉴于对比干的敬仰与深深地怀念,村里建了比干庙,村名改成了留马村。

「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那么留马村一带当时有没有人居住?有没有古老的村落?留马现在有二千多口人,方圆十里最大的村,周边都是山丘分布,留马村居中相对平缓一些,村南有季节性河沟与西南1.5公里处的洹河相连。而目前发现华北地区最早人类遗址“小南海文化洞穴遗址”在离留马村30公里外安阳县善应镇,该遗址是距今已2.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洞穴遗址,并前后延续了一万余年,距洹河河道约500来。继后在安阳县典沟乡洪岩村发现裴李岗文化遗址,以及遍布的仰韶、龙山和商、周古文化遗址,可自成体系,几乎不缺环,并且都是沿小南海所共有的洹河两岸出现,再往上游河边横水镇桥西村(离留马村6公里),去年一同学家移坟时发现多个遗存的磨制石器,而在洹河的发源地林州市城区北4公里洹河南岸1975年发现有大柳滩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并且此处专家考释为古地“邺”出处之一)。总之,在新石器时代洹河的沿岸已经有人类居住。

据《林县志》记载,留马村所在的林州夏时属冀州,商为商都畿内地(直接统治地区),西周属卫,春秋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是韩国临虑邑、后属魏国、又后属赵国。留马村离洹水到哺育的作为殷商273年的帝都殷墟只有40公里,同属洹河两岸,一衣带水,只是级别不一样。相传商武丁时的傅说丞相曾在西边的太行山上学习筑墙,林州曾经有过60年的商王女儿的小方国。2004年3月在留马村东南1.5公里管树林石料厂清理石料时,竞发现一或为晚商时期的青铜弦纹爵,现收藏于林州文物管理所,据原所长研究员张增午推理,可能是先人在此祭山留下的。更说明此时此地已有人类话动,并且规格较高(诸侯大夫祭山川)。留马村正北4公里为河顺镇屯头村,据《河顺镇志》说,屯头古称“聚”,周朝时,晋国、赵国在此建都,留有皇城地、花园、演狗岭、屠岸陵、王相台、西景地等等遗址,是传说中“赵氏孤儿”的发生地。前几年在留马村南沟开砖厂起土时发现有多座西汉古墓。据村里的老人世代相传,留马村有三泉九井十二古道,比干庙内曾有一泉眼,庙对面有古戏楼,是村里的活动中心,今天村中还会找到七口活水井,其中村南台上不足50米就有三口活水井,井上建有石井亭,井口石留有深深的绳迹,可见当时人流不断,熙熙攘攘。总上所述,留马村一带历史悠久,很早就有人类话动。留马村地理位置优越,更适合人类居住。关键还有一点,留下的比干所骑之马,不是野马,总得有人照顾和喂养吧。

林姓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全国人口数量统计。林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天下林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3000多年前的爱国忠臣比干。林姓在百家姓中位列16位,约1400多万,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接近2000万之多。在南方林氏居住多了地方普遍建有林氏宗祠、比干庙,在北方除卫辉比干庙以外,也是鲜有闻。留马村比较特殊,有留下比干所骑之马的传说,并且有古老的比干庙。庙旁有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重修时的石碑 ,碑上所刻修助人员名单没有一个林姓的,据村中老人所传,修时到河顺东山村(此村山高树大)买了大梁,壮老劳力都去了,还是抬不回来,最后用滚石慢慢推了回来。庙前高大石柱上刻有“原心略迹至圣亦许以仁 ,逆耳披鳞周朝尚封其墓”。比干忠心报国,为民办事公平,无偏无向,所为深受人们敬爱,被尊为文财神,人们祭拜他,信仰他,表达人们对美好听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再看看牧野之战发现的时间,我们上学时学历史课,确切史料记载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国家“九五”期间组织了各方面专家,进行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根据碳14的测定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50到1020年之间,再根据金文和文献中有关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录进行推算,最后定为公元前1046年,并写进现用《中国历史》教课书。武王伐纣年就是牧野之战年,也是村里留下比干之马年。以公元前1046年到现在的公元2018年总共过去了3164年,也说明留马村最少有3164年的建村史。

综上所述,三点一线(比干庙、林氏祖庭、留马村、翟阳线)相互印证其存在的真实性,并呈现了比干老丞相的国破家散身亡马跑的场景,悲壮啊!也不比挖心传说逊色多少。也为林氏的录根文化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留马村留下比干之马不只是个传说,并且有3164年的建村史,家乡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刘小亮 林州人。


「学习」刘小亮|林州留马村已有3164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