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朝天區社會保障扶貧 確保奔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脫貧產業蒸蒸日上,安居工程陸續竣工……廣元朝天區各戰區、各戰場決戰決勝脫貧摘帽“夏季攻堅”攻勢,猶如6月的氣溫一樣火熱。

擔子的另一頭,教育、健康、社會保障等民生保障扶貧領域,看似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實則處處有歡笑,時時有感動,幸福感點亮了特殊人群的笑臉。

教育扶貧 點亮希望之燈

“我們的教室、食堂都是嶄新的,所有用的東西也都換成了新的。我們感到很開心、很幸福!”魚洞鄉幸福國機小學的俞航濤有些靦腆的說。

學校的變化,對80後的校長鄭小林來說,既突然又不突然。2017年,精準幫扶朝天區的國機集團,投入300多萬元,對學校校舍、設施設備等全面進行升級和換代,讓這座大山深處的小學校一下成為全區設施最好、功能最全的學校,孩子、老師以及全鄉的父老鄉親們都感到很幸福,很驕傲。

據鄭小林介紹,近年來,朝天區逐年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實施貧困代際傳遞阻斷工程,所有學校的變化都很大。特別是去年,該區結合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區創建,實施了一攬子達標行動,全區30所鄉鎮學校的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電腦配置、圖書配置等5項指標全部達標;持續鞏固“普惠+特惠”成果,殘障兒童、留守兒童和建檔立卡學生實現全覆蓋幫扶,區內各學段學生資助應助盡助,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實現了“一個都不少”。

“區上把種養殖培訓送到了村上,我們都學到了很多技術。”朝天區小安鄉全勝村張正琴稱,去年,區人社部門按照群眾需求,把種養殖技術送到家門口。經過培訓後,她擴大了養豬的規模,年收入達到6萬多元,比以前提高了一倍。

近年來,朝天區按照“成才一人、致富一家”的教育扶貧思路,在加快補齊教育基礎短板的同時,抓住國機集團、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定點幫扶朝天契機,共同探索形成了“國機+朝天”教育扶貧模式、“中職+高職”職教扶貧模式;努力探索職教扶貧新路徑,努力促進校企合作辦學,就業安置率達98%;積極發揮職業教育培訓中心作用,將課堂搬到農村,定期為貧困戶開展“菜單式”技能培訓。自去年以來,累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超30000人次,培訓合格率均達98%以上。

醫療阻斷 打好健康保衛戰

讓貧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讓廣大群眾不因病返貧,是朝天區健康扶貧工作的落腳點。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管理水平,目前,該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了大病救治、慢病簽約服務、重病兜底保障全覆蓋。

“健康扶貧臨貧人群阻斷工程”,是該區針對剛剛越過貧困線或因疾病導致家庭支出過大可能進入貧困的人群,通過實施基本醫療、愛心救助基金、大病救助、健康保險及臨貧人群救助等系列綜合醫療救助措施,有力的破解了臨貧群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此外,該區在健康扶貧領域大膽探索,全面構建“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上下聯動”就醫新模式,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近就醫。

社會保障 兜起脫貧底線

“黨的政策好呀!要不是黨的好政策,真不曉得兩個孫子該咋過。”今年75歲的曾家鎮明陽村李俊山老人,和老伴都身體多病。8年前,他們的兒子因為在外務工時發生意外身亡,媳婦也拋下兩位老人和兩個孩子回了陝西,家庭的重擔重回到李俊山的肩上。隨著年齡增長,收入越來越有限,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拮据。

“人越來越老,身體一年不如一年,但兩個娃娃讀書需要的錢越來越多,我都不曉得該咋辦了。”2016年,村裡為李俊山家申報了低保戶,如今他家每年能領取低保金12400元。2018年,駐該村的扶貧工作隊還把李俊山家列為了危舊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領取危舊房改造補助資金1.5萬元。

“現在好了,我不用擔心生活的問題,房子也弄好了。”如今,李俊山的兩個孫子分別在讀高中和初中,肩上的擔子還很重,但他對全家的生活充滿了希望。“我經常給孫兒們說,要感謝黨,長大了一定要做個有用的人,好好報效國家。”

朝天區一直以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嚴格按照“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要求和部署,結合當地實際,統籌實施民政、衛計、社保、司法、教育、團委、殘聯、婦聯、保險等部門、單位的各項政策,建立了“五個一批”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和協商督辦相關工作。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慈善幫扶為補充的橫到邊、縱到底、全方位、多層面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制度保基本、救急難、兜底線功能,確保該區兜底對象全部脫貧、基本生活得到全面保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據統計,2017年,廣元朝天區改擴建村級日間照料中心100多個,提供居家養老服務達5000人次;發放低保保障金、困難殘疾人補貼、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醫療救助金等3000多萬元,特困人員意願集中供養滿足率近80%。(張玉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