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二王、米芾、董其昌相傳的“單邊技法”是什麼意思?

“半邊字”這個說法我還沒有聽說過,尤其是米芾董其昌都掌握。

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了。

但是猜一下,也大概能理解,半邊字說的應該就是“字勢”“呼應”“左邊決定右邊”

這個概念,我一看到的時候,就有想到可能是@書法入門 發了什麼新的文章,才有讓人看不懂的概念。

剛才去看了看,果然如此。評論下方還有說“故弄玄虛”的。

這個我之所以一看就猜到是書法入門發的文章,原因也簡單,因為寫頭條沒幾個人寫深度文章。

畢竟受眾太少。

大多數人看文章,可能喜歡基礎一些的,雅俗共賞的。

像“半邊字”這類,需要“開眼”才能看懂的,很少人看,即使看了也會迷迷糊糊。

米董的小楷我是喜歡的。

但是“半邊字”這個說法,我也是迷糊。

而書法入門在文章中也並未明確指出“半邊字”是什麼,但是說了一個(左邊字),我可以通過這個去猜想一下。

書法就是這樣,可能一個概念,是需要水平的提升,讀帖的增加,來實現幫助理解的。

既然這個概念能總結羲獻米董傳承有序,肯定是有價值的。

此下純屬胡咧咧,以供大家參考指正。

書法入門在文中貼了米芾和董其昌的小楷,並讓“讀帖”。可見他一定是能從這個字帖裡看出“單邊技法”的。

那我以下猜想也要圍繞這幾本字帖展開。

所謂的單邊技法,在我心裡應該有兩張解釋。

第一種是練好“半邊”字。

無論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都是兩部分組成,很多字都是“疊字而成”的組合字。

比如“龍”是由“立、月、龍”組成。

第二種是寫好“半邊”字,用來給整個字“定調”

一個字的奇側取勢,通常都是一邊取奇,一邊取正,才能有呼應,平正又靈動。

網友提問:二王、米芾、董其昌相傳的“單邊技法”是什麼意思?

比如“裕”,“衣”為正,“谷”為左收右放,取靈動之資。

所以整個字看起來是平正的,但是又不死板,這是跟館閣體最大的區別。

包括“餘”,“食”是有些倒的,“餘”則是正的。

“陵”耳刀偏左,並收。“夌”正,豎放。

“慶”字特秒,我也不知咋解釋。

網友提問:二王、米芾、董其昌相傳的“單邊技法”是什麼意思?

“源”“挽”“相”等,左右結構的字,大多都是左奇右正。

“真”上正下奇,一橫是左長右短的變化。

網友提問:二王、米芾、董其昌相傳的“單邊技法”是什麼意思?

包括董其昌,左右結構的字,大多也是左邊“奇”靈動,右邊正。

這些規律是簡單發現的。

關鍵在做的時候。

因為漢字的筆順就是左到右,上到下,中間到兩邊。

所以左邊起筆尤其重要。

如果左邊正了,那右邊要“奇”,才會讓整個字不死板,不成館閣體。

如果左邊奇了,右邊要調正。

左邊輕了,右邊要加重對比。

左邊重了,右邊筆畫要輕。

左邊收了,右邊就要放。

左邊放了,右邊就要收。

上下結構亦然。

這個規律很好理解,但是做起來非常困難。

網友提問:二王、米芾、董其昌相傳的“單邊技法”是什麼意思?

再看王羲之小楷,也大抵如此。

雖然規律是通的,但是是不是能合了“單邊技法”的解釋,我就不清楚了。

因為小楷看多了,自然都知道這個規律,也知道其重要性。

雖然都是楷書,看起來也都平正,但是與館閣體的區別就在這些收放變化之間。

至於書法入門所說“單邊技法”,我得解釋也只能算猜測。

供大家參考一下,也得向@書法入門求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