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书法作品很少见到写隶书的?

zscf

隶书作品不少见

不知道题主怎么会有这样的疑惑,就我平常见到的书法作品里,隶书作品挺多的。

首先,隶书是一种很“抢眼球”的字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几种字体中,隶书是一种容易上手,而且可供发挥余地很大的字体,于是隶书也是许多书法初学者选择的一种字体。而且隶书字形区别于通常见到比较多的楷书,似乎有一点独特,而且横向开张取势的隶书,带上特有的“蚕头燕尾”,美术感很强,所以是一种比较“抢眼球”的字体,有许多书法培训班的学生开始拿着《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这种工稳一路的隶书经典碑帖作为范本学习,所以说隶书的群众基础很好的。

其次,隶书是一种非常适合创作的字体。隶书的系统很庞大,早期的隶书在先秦时期就逐渐出现,两汉时期隶书成熟,历史跨度很大,在这个历史跨度中,各种各样的隶书形态纷纷呈现,有的端庄秀气,如《曹全碑》;有的大气整饬,如《礼器碑》、《乙瑛碑》;有的解衣磅礴,如《张迁碑》、《石门颂》、《杨淮表记》;有的飘逸灵动,如《张景碑》;有的质朴敦厚,如《好大王碑》、《华山庙碑》。可以说隶书中可供借鉴的东西太多,所以也是书法创作中很受欢迎的一种字体,这个可以在书法展上看得到,隶书作品的占比往往不在少数。

第三,隶书与其他字体的“直系亲属”关系。如果说几种字体是环环相扣的话,那么隶书可以说与其他几种字体都扣的上。比如和篆书的关系,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而楷书有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最早的草书同样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隶书可以说与其他几种字体的联系都比较紧密,现在的书法作品纯粹是某一种字体的比较少,就像吃饭不可能纯粹的酸甜苦辣咸某一种味道一样,现在的书法作品不见得隶书少,倘若仔细观察,可能不见得是隶书,但是隶书的元素并不少。


书法雅集

隶书在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的出现,破坏了最初造字时所遵循的六义,变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使文字由圆变方,并发展成现在的方块字。

书法史上,隶书的发展有两个高峰,一是汉朝,一是清朝。

篆书在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用笔逐渐复杂多变,轻重错落,粗细有别,史称隶变。到了汉代,隶书成熟,达到一个高峰,由于楷书、行书、草书的出现,不太实用的隶书逐渐淡出,此后隶书没有大的发展。

直至清朝,随着大量地下文物的出土,金石学崛起,涌现出一大批隶书高手,隶书又迎来一个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隶书较以往具有狂怪的特点。

现在,隶书仍为很多书法家所喜爱,隶书作品并不少见。现在老一辈书法家中,沈定庵先生是隶书大家,再往后是华人德先生,再往后张建会、张继等人也是高手。


千年兰亭



中国汉字始终遵循着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隶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书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隶书脱胎于篆书,同时又具备了楷书的基本样子。具有雄健朴厚,凝重壮美,金石味突出的特征。隶书在书写中变化多端,追求一波三折,蚕头雁尾,对书家来说,极具书写乐趣。尤其隶书春联,看着大气古朴,深受人们喜爱。



秦始皇当年统一全国后,准备统一文字,发现隶书比小篆更容易辨认和书写,于是,着手在全国推行,隶书在这时就慢慢发展起来。到汉朝,隶书发展到了高峰。魏碑、汉简等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隶书。

楼主说现代写隶书的人少,我不认可这个说法。我拿我们陕西举例。

陕西省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300余人,光我知道的能写隶书的人就不下50人。



全国写隶书的名家有刘炳森(已过世),张海,周俊杰,范曾,等等,隶书也有专门的全国性的隶书展,参展的人数都不少,怎么能说当今写隶书的人少了呢?


鸿鹄迎罡

大家好,我是景堂书法。

看看大家聊得热闹,忍不住也过来聊一聊。不喜勿怪哟。

题主说到现在的书法作品很少见到写隶书的,好像并不是这样。前些年,书法的学习集中在楷书,尤其是唐楷上。不论初学还是有一定水平者,往往都是一手唐楷面世,有些名气的隶书书法家好像只听说刘炳森。

而伴随着书法学习的不断发展,加上各类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开设,人们对书法的学习,有了很大变化,篆书、隶书、行草等字体都有了大的发展。隶书书法家也出现了不少,常听到的有刘文华、何应辉、华人德、周俊杰、鲍贤伦、毛国典、张继等一大批。虽然不能和行草书作品相比较,但也算得上挺繁荣的。

在年轻一点的人群中,因为很多人开始从篆书入手,从隶书入手学习书法,加上汉隶经典碑帖众多,风格多样,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资料,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在隶书上取得成绩。看题主的隶书写的挺不错,只是稍有点俗,建议少看俗作(当代隶书中俗作太多),多从经典碑帖中选取营养。

我近几年师从洪厚甜先生,从篆书入手,对隶书也做了系统临习。附上我的一副隶书作品,请大家指点。


景行书苑

隶书的作品也不算少吧,做为字体的一种每种都有它独特的美感。我就是什么字体都学写一些,来充实锻炼一些书法技能,我发幅我的作品,献丑了。









唐鼎尧1230

看来这个问题,都很关注呢,不妨聊一聊!

现在学隶书的不少,可能是您见到的不多而已,但是很多人都认为隶书简单,浅藏辄止学了一段时间就完事了,然后攻楷、行草去了。之所以我们在视野里鲜见写隶者,我想可能和国展、所谓的“大师”在公众领域不怎么写隶书有关吧!

讨论这个,各有己见,并没有什么意义,想说说关于隶书的一点东西,也欢迎书友在下方留言交流!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讲求点画的规矩严谨和八分舒展的整饰特点,结字亦板滞森严,缺少变化,这表明隶书发展已走到了末路。这种现象在《熹平石经》碑刻中己非常明显。楷书取代隶书,就像当初隶书取代篆书一样,是书体演变规律,书法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魏晋时期,以新兴的楷、行、草书为主要代表,而隶书只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已。这一时期主要的隶书作品有:《上尊号奏》、《受禅表碑》,《孔羡碑》,这些隶书碑刻方棱扁平的笔道,矫揉造作的波磔,千篇一律的结体,已无法再现汉隶淳古厚重的风韵。

但它们的意义却在于,为隶书向楷书过渡作了铺垫,开了唐人隶书楷书化的先河。从南北朝至隋,已是楷、行、草书发展的鼎盛时期,隶书有时作为统治阶级的庙堂文学,或是复古、尊古者的祟尚,虽然还不时出现在碑石上,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在隶书发展史上,从东汉末年到清代初年,真正把隶书发扬光大,既继承汉隶古风,又具有时代风貌的还是唐代。

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等。隶书四大家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人物,他的隶书作品有《石台孝经》、《纪泰山铭》。唐玄宗的隶书最具楷书化,用笔、结字缺乏变化,相同的笔画写法雷同,几乎可以重叠,严谨规矩有余,活泼变化不足。

唐代隶书家中真正写山个性、有汉隶风韵的当推梁升卿。梁升卿以擅长隶书着称,时人称其隶书“体甚古”,即有汉隶之风,笔势“勿惊波往来,巨石前却”,作品有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御史台精台碑》,此碑不大,亦立于不显眼的角落,但识者却可一眼看出其不同凡碑:骨力清劲,体势从容,虽有界格,却能长短相宜,自然天成,全篇风格匀整统一。

汉代人写隶书由篆法入,讲中锋用笔,藏锋含蓄,虽波磔外显,却中和朴厚,高古雅逸。

唐人写隶书,渐失古法,受时风影响,以楷法入隶,用笔过于方劲,气象过于外显,规整有余,含朴不足,所以不足为法。

唐代以后,隶书每况愈下,历代虽有能隶书者,如末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等,他们虽然都是书法史上有名的行草大家,但隶书却写得不如人意,与汉隶不可比肩。

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给后人树立了汉代以后隶书变法真正的典范。


最近在看清代书史,讲到了这个问题,今结合网上文章,做个总结,希望对各位书友有所启发!

欢迎留言交流,飞鸿踏雪不胜感激。


飞鸿踏雪

题主不知所谓!当代写隶书的太多了!只有江湖杂耍和半吊子社会书法班老师没几个写隶书才有可能。半吊子老师多会写刻板的工楷,江湖杂耍会玩各种道具,龙飞凤舞,仙佛满纸。

书法之美,前人已写到极致。当代书家很多都是直取明清以来篆隶之风,甚至模拟民间残纸。

因为沿着二王体系写下来,前人高峰迭出,当代少了古人的学问修养,写不出古人的文气、贵族气、儒雅气,注定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当代人学篆隶北魏,学民间书风,这是古代书法史上的冷门,前人走的少,仅清代民初才有所涉猎。所以这是当代的一条出路。

当代隶书写的好的,刘文华、张建会、张继、王增军、李守银、鞠闻天、乔延坤、何昌贵、傅亚成都是以隶成名。当然隶书写的更好乃至诸体兼善的顶尖高手还有几位,这里不点名。

回到本题。贴几幅当代隶书。






向金港

隶书之美“蚕无二设,雁不双飞”是诸多书体中独有的。其入笔、行笔、收笔、结体,均别具一格另有韵味。题主问为何现在写隶书的少了好的隶书少了,个人剖析,有以下几点:

1、当今“展览”书法、“派系”书法、“潮流”书法横行,这是一股某个圈里的书风习气,圈外的人通常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样的书法就给入选入展了呢?“展览”书法多迎合评委的口味,“有心人”可能会为提高入选概率,专门研究评委的隶书风格,投其所好,从而忽视了大众的审美,普通人自然不知好在哪儿。“派系”书法,或者称之为“地域系”书法,总有那么一帮师徒霸占一方,只要搭上师从某人的边,入选几率就会飙升,至于照着葫芦画的瓢是否登得上大雅之堂,已经不重要了,普通人自然也不知好在哪儿。“潮流”书法,可以理解为趋之若鹜的一种书风,此种写法是否符合书者的气质、书者是否有驾驭这种风格的功底,通通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上去很“潮”就行。

2、动辄被定义为“丑书”,不得不说如今的真“丑书”颇多,但这并不是说只要你看着不爽就一定是“丑书”就毫无艺术价值。笔者曾仔细翻阅过某网上书店关于碑帖书籍购买后的读者评论,有人就说“印刷质量太差了,根本看不清”,试问经历了几千年风吹日晒,碑文能清楚到几分?而某些被朋友们看一眼就定义为“丑书”的作品中,确确实实有佳作,书者通过飞白通过洇墨通过粗细对比通过笔断意连的方式,再现这种斑驳,以“断”以“缺”以“隐”,来彰显隶中蕴含的味道,着实是一种千锤百炼后的艺术手法。但大家手笔被跟随者模仿后,很多东西失去根基,只表面上夸大,呈现出来的就会“丑”中无美了,而看不懂这种美学的朋友自然就把这些字定义为“丑书”了。

3、要么“画字”要么“楷法”,为了迎合展览的目的,多数作品都写大字,都是在“画”隶书,要的是大气磅礴,要的是跌宕乖张,与平常碑帖中字的大小相去甚远,进而拉大了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另外,要写出十足的隶味,要摆脱楷书的笔韵,绝非一日之功,而多数习隶不久的创作者都是“楷法隶态”,这样的字是规规整整的楷隶,会越看越别扭,自然不耐看。

总之,透过几千年风雨洗刷的汉碑品出隶书的用笔秘笈,可以说是可悟不可言;通过临帖而入贴易,出贴创作而不失古意,则难上加难;唯假以时日揣摩,别无他法捷径!

(后附近作,汉韵兰亭,经电脑处理为黑底白字效果,还请方家指正)


莫默磨墨先生

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隶书书法作品?

这个问题不准确,好比一个男生问女朋友今晚吃面还是过桥米线,他把选择限定在面和米线,你很容易的就会按照他设定的选项去回答。他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事实上他已经做好了自己的选择:面条和米线。

你稍微不注意就会陷进这个套路。这种套路有时候还显得那么理所当然,当你做到餐桌前,看到眼前的面或者米线,总会觉得有那么一点奇怪,我怎么会选择了吃它,明明我想吃鱼的。

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我想吃鱼,或者反问:你到底是想吃面了还是想吃米线了?

关于隶书作品为什么少见,这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隶书其实很常见,生活中经常能见到隶书作品,只是提问者,他自己并没有注意,事实上他见到的楷书、行书、草书也不多。

就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问:为什么很少看到车牌号为鲁A的车?

你觉得呢?


不二斋

隶书现在很火啊 像兰亭奖银奖得主就是写隶书获奖的。


这种隶书是很典型的汉碑结合汉简的处理,体现的是一种拙味,字很拙,但是处理很巧妙,如上便是张迁碑为基调的创作。

还有一种隶书风格是秀美挺拔端庄的风格,如下图所示。



最后一种是以简牍为基调的创作,欣赏要点是潇洒飘逸,姿态万端。

你看风格多样吧。

而且在各种各样的展览上,隶书比例不可谓不小,也有专项的隶书展。

一金堂书法篆刻工作室志于普及书法教育,热爱书法的你请点点关注,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