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变动开始裁员,ofo小黄车的结局会是怎样?

a398181531

不过能被哪家收了,不妨可以推测一下。

1)最有可能还是滴滴

最近一次,有消息称,戴威又拒绝了滴滴的潜在收购要约,表示要“战斗到底”,显示出ofo的独立决心。在多次被拒绝之后,虽然不知道滴滴的耐心能维持多久,但从商业利益考量,滴滴无疑都是最合适的收购方。一是滴滴拥有ofo的股份,二是和滴滴的业务互补。

不过有一点,ofo迟迟不接受收购,会慢慢丧失在谈判中的主动权,现在滴滴自身单车业务面临哈罗单车、摩拜的挤压,共享单车的格局可能还会在变,所以滴滴需要ofo进行反击。可一旦哈罗、摩拜成了对阵的巨头,ofo的并购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2)阿里可能不是好归宿

阿里虽然也拥有ofo的股份,可按照现在其官方的说法,哈罗单车本身的发展速度,可能被证实比ofo更有商业价值。如果ofo接受阿里的收购,那就会面临谁并购谁的问题,以现在蚂蚁金服和阿里对哈罗的看重,ofo很可能只是个牺牲品,况且既然有了哈罗,为什么还要收购业务相同的ofo呢,所以卖给阿里不如卖给滴滴。

3)其它可能

排除两个占有股份的公司,其实ofo也可以另择其主。目前更够跟美团、滴滴相互抗争,并且在共享出行上有所布局的,还有一个携程。携程最近进入顺风车领域、上线了共享租车业务,可见在出行市场上,携程有自己的一番考量,最关键的是,相比滴滴和阿里,ofo可以争取一下独立运营的权利。

另外,参考第二梯队已经死掉的共享单车品牌,也有像酷骑这样被四川某集团接收的案例,所以ofo或许也可以寻找其它不知名买家,甚至更悲观一些,被政府接收、成为真正的公益项目,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这都是建立在ofo独立运营失败基础上的猜想,毕竟对于共享单车盈利,个人还是抱着消极的看法。


歪道道

不管无论如何,作为互联网共享单车领域的真正开创者,我是希望小黄车能够撑下去的,因为小黄车可能是实用性最高并且离大众用户最近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了。

  • 裁员------是走向衰落还是有了新的开始?

其实早就有传言说到OfO小黄车遇到了资金链危机,在和滴滴闹翻以来,小黄车其实日子也不好过,很显然虽然阿里携蚂蚁金服两大巨头的投资,本质上更像是针对于腾讯系对于摩拜单车加码的战略性投资,而蚂蚁金服多次对于哈罗单车的加码,才更像是战略性投资和财务投资,这一点毫无悬念。

如今摩拜单车已经成功被美团兼并,CEO王晓峰出局,创始人胡玮玮被王兴钦点为新任CEO,摩拜迎来了转机,成为了美团在出行领域补齐美团打车在最后3公里的出行生态。如今美团已经成为线上生活版的小米,从餐饮、出行(包括机票、车票、打车、共享单车)、在线票务、外卖、美妆等等可以说几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所以摩拜未来的发展几乎可以不用担忧,因为已经成为美团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而小黄车很显然失去了这样的几乎,戴威跟胡玮玮、王晓峰不一样,胡玮玮不被李斌逼着根本不会创业,而王晓峰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商业利益远远高于一切。戴威带领ofo自然是想成就自己的梦想,但是共享单车其实是互联网领域比较重的商业模式,没有了巨头的保驾护航,小黄车的日子不太好过。

  • 哈罗单车来势汹汹,OfO小黄车发展受挫

  • 戴威格局已有但经验不足,管理层难当大任


毫无疑问,北大出来的戴威毫无疑问已经有了很好的商业格局,率先看破共享单车,并且能够及时布局开放平台,布局国际市场,可以说每一步基本上都走在了前面,但是戴威毕竟年轻,缺乏沙场征战的经验 ,这是最大的问题。

在OfO不断高速发展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出面来辅佐戴威,这是最大的问题,在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必修引进好的监护人帮助创始人一起成长,这是绝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须过程。很显然小黄车错过了,没有很好的度过这段高速期,那自然戴威身边的辅助者没有做好这个工作。

所以小黄车发展受阻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小黄车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毕竟这算是中国真正本土孕育出来的商业模式。开个玩笑,也许真的只有鬼才知道这个90后的年轻人,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已经做得够好了,只是小黄车想要成为一家更加强大的企业,他还需要不断做得更好。


EmacserVimer

ofo的位置太尴尬了,失去了两个极好机会。要么卖给滴滴,那时的条件,比摩拜卖身美团还要好,要么卖给阿里。

现在的情况是,完全与滴滴决裂了,而滴滴也扶持小蓝车了;阿里有更好的选择,就是现在后来居上的哈罗单车。ofo以使命为幌子,在商业冰冷的规则面前一步一步走向衰败。它的结局,阿里还是会出来收烂摊子,毕竟不管是投资占股多,还是如今是质押单车的贷款,阿里后续接盘是显然事件。

但,它怎么并入阿里呢,是并入哈罗单车,让哈罗单车完全接收吗?那还可以作为一个新闻炒作番,直接把摩拜重重甩在身后。

我想,也只有这一想象能带来些乐观气息,如果戴威再坚持独立发展,离破产深渊就更进一步了。现在看ofo,损害率高,密码锁原始,不太可能有资金进行全面更新替换。

或者绑上最新的创业概念:区块链,有人在做汽车区块链,ofo就做自信车区块链,看是否能融到资继续推进,或者发数字货币。

话说,国内禁止发数字货币,这条路看来也得堵死。可以预想的是,共享单车那部分业务并入哈罗,戴维继续保留ofo品牌,去做自信车区块链的新业务。

旁观者早到看到戴威今日的处境,不过他们终究也不吃亏的,不少高管既在商业上得到历练,也赚了钱,不过是商业故事的它们要以悲剧色彩收场而已。


这就是资本的力量,是技术和可见成熟商业模式共同作用下,拉扯着年轻的创业团队成长,最终四分五裂而已。


财经作家邱恒明

几个月前摩拜被美团收购时,还有人感叹创业不易被资本吞噬。如今我们回过来看,其实摩拜的选择非常明智,成功卖掉自己也是创业价值的一种体现。

好,我们回到ofo话题上来。ofo的困局并非个例,而是共享单车行业的整体反映。在此之前,大批的企业倒闭,原因非常相似:无法实现基础业务的盈亏平衡,非理性竞争提前把钱烧完了。上面这句话用在ofo身上同样成立。

事实上,与小蓝、小鸣它们相比,ofo已经足够运气,早早地拿到了滴滴的巨资投资,并在规模和品牌上领先一干对手。但ofo也有自己的致命问题,那就是股权纷争和内部管理。

这年头创业是否成功几乎一半要看干爹的实力,滴滴的实力仅次于BAT,而且双方业务存在着互补性,滴滴的大手笔投资本来是好事。但由于以戴威为主的ofo管理团队不愿意权力被架空,当然滴滴空降团队也多少有些强势,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滴滴给出的合理建议如与摩拜合并,ofo管理团队和戴威直接拒绝;而ofo管理团队和戴威的次优决策,滴滴也不予配合。内斗的结果是,ofo无法以更合理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运营,最关键的资金问题也迟迟无法解决。

可以说,ofo的境地非常尴尬和被动。一方面和大股东闹僵,滴滴甚至干脆自建品牌青桔进入共享单车行业;另一方面想投靠阿里却又吃了闭门羹。如果资金链断裂,在现有市场环境下,几乎很难有资本愿意接手,将面临破产被肢解的命运(据说以170元/辆向阿里抵押了大批单车)。

不过,我想最终戴威还是会向滴滴服软,寻求后者的援手。毕竟在目前的形势下,除了现有股东没有其他人能出手相救了。

经济学有个前提性的假设,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决策中的角色是理性人。戴威在企业和行业形势好时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而最后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时应该还是会回归到理性中来。救活ofo,相当于盘活戴威们的股权价值,尽管这个价值不如当初。退一步来说,还可以挽回自己的个人形象,否则今后创业谁愿意投资一个和大股东对着干的人呢。

同样,滴滴是ofo的大股东,作为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坐视自己的资产贬值清零。此外,ofo现有的业务和资产对于滴滴的整体策略仍有较大的价值,利于它迅速在国内和全球的布局。

因此,只要戴威低头服软,滴滴还是会伸手相救,接管ofo的整体运营。届时,ofo品牌仍然会存在,但大裁员调整和戴威的出局则不可避免。


蚂蚁虫

对ofo和创始人戴威来说,刚刚过去的六一不像是儿童节,更像是惊心动魄的万圣节......

6月1日,有消息称ofo由于资金链紧张,总部已经开始大规模裁员,同时高管层变动剧烈,曾任COO的张严琪离职,由他带领的海外事业部已解散。

ofo另一个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回应称,虽然自己并不一定算可靠信源,但比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无稽之谈要靠谱一些。所谓的高管离职消息不实,大裁员孰是孰非也不能仅凭他一人之词,但ofo的海外业务仅在新加坡的营收就比其他某些友商的全量营收还高,并在结尾暗示报道的背后有人推动。

没有承认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维护昔日独角兽的形象,也或许是希望维持高估值和资本市场的信心。但无论如何,缺钱看起来是显然的。市场反应向来以结果为导向,但这次,我们更应该去深究下原因。

不是正在“烧钱”就是在“烧钱”的路上

ofo小黄车缔造了“无桩单车共享”模式,但随后各类共享单车也如雨后春笋,复制小黄车的模式,有网友调侃:“单车颜色都不够用了”,挤占了很大部分市场份额。一时间成为资金和巨头争相投入的红海。但无论资本如何趋之若鹜,大战正酣,截至目前仍没有一家共享单车实现盈利。

ofo在融资的道路上也一直越走越远,虽说融资一轮接着一轮,但ofo资金链紧张早有端倪......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3.5亿元。截止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11轮融资。

虽说获得了多轮资本的自持,始终未能形成清晰盈利模式的ofo,如果接下来无法快速找到新一轮融资,很难实现支撑其独立运营下去。

今年5月下旬,由于难以靠用户的单次骑行获取利润,ofo开始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以期从B端寻找到大规模变现的路径。除了卖广告,另一方面,ofo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这足以说明,ofo有多缺钱......

曾经资本市场的“宠儿” 如今.....

一个月前,ofo的老对手摩拜被美团全资收购。被资本助推,又再回归资本,这是能量守恒的定律。

但在创始人戴威看来,“不被大公司、股东控制,保持独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其余的一切业务规划均要为其让位。从拒绝与摩拜合并,到宁可裁员降薪也不接受滴滴的收购邀约,让阿里看清楚了ofo和戴威的极低可控度,开始忙着培养自己的嫡系势力——哈罗单车。

既然拒绝了资本市场的“宠幸”,那就该有更好的发展,但目前ofo发展并非如此。表面风光,其实背后隐患重重。远超预期的车辆损耗、难以准确估计的运营成本......本身一个全靠烧钱堆起来的的赛道,如今还未实现收益就要被资本市场抛弃了?

既不愿背靠上市公司,也并没有更好的出路。如果说只靠免押金、大规模融资就可以“烧”出用户和订单量,ofo显然在这两条赛道上都已经失去了先天优势。戴威的路、ofo的路还能走多远?

资金链紧张、拒绝了滴滴的收购、被爆降薪裁员,成为ofo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在寻求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上,也重重受阻。想通过发展车身广告业务 “自救”,但却在主要战场(京沪)受限;想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来谋求盈利,却被员工质疑“不实用”。

断了滴滴这一份重要的资金来源,少了阿里这样的坚实靠山扶持,“风光无限”的ofo还能走多远.....


财经早餐

  大量裁员,可以说是ofo试图自救的一个信号

。在摩拜与ofo合并破产后,资本已经不再继续给两家共享单车平台投资。在资金的压力下,摩拜选择了卖身美团,而ofo依旧选择独立发展。

  虽说ofo后来拿到了阿里的一轮8.66亿美元融资,折合人民币约55亿元左右。扣除此前ofo向阿里的借款17.66亿元,实际到账不到40亿元。在美团收购摩拜时,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共享单车平台每月要烧掉5-6亿元。也就是说,阿里的融资仅够ofo支撑半年的时间。按照时间点来计算,ofo现在的资金恐怕不多了

  对于ofo而言,资金链断裂,要想生存只能裁员自救。不过,裁员也很难拯救没有造血能力的ofo小黄车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ofo现在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就在前一段时间,ofo创始人戴威还表示要坚持独立发展。现在看来,这句很有骨气的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要想继续活下去,ofo恐怕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像摩拜一样卖身。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阿里和滴滴一直想收购ofo。就现状来看,阿里接盘ofo的可能性很大。不可否认,阿里在扶持哈罗,前几天刚给哈罗追加了投资。可我们不能忽略一点,迅速崛起的哈罗,并没有拿到一二线城市的投放资本,收购ofo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更重要的是,美团收购了摩拜,摩拜成为了腾讯系的入口。那么,阿里势必要收购ofo,这样才能与腾讯对抗。所以,ofo小黄车不会倒闭,很有可能卖身给阿里,与哈罗单车合并,成为国内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合并过后,ofo创始人或许会退出。


贾敬华

见好就收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做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太贪心,要学会因势而变。

戴威一直想要对ofo有绝对的控制权,对于滴滴的接管政策是排斥的,从ofo将滴滴派驻三位高管的离职,定性为“因个人原因的集体休假”就可以看出其实三位高管是被创始团队赶出了公司。戴威并不想把ofo拱手让人,毕竟是自己一手创业打造出来的,“不被大公司、股东控制,保持独立发展”是第一要务,其余的一切业务规划均要为其让位。

这与当当网的历程有点像,面对种种收购都只坚持自己经营,然而大浪淘沙,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贱卖的结局。而共享单车行业的变革更快,从入局到被淘汰,历时更短,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大浪拍死。

ofo与滴滴的决裂,让滴滴很难再想去接管ofo,毕竟自己也有青桔和小蓝单车,在这个烧钱的行业,财务支出并不是一般企业能承受的,除非在价格上ofo有所妥协,不然滴滴虽有重金在手,也不会轻易拿下这块难啃的蛋糕的。

而另一方面,阿里虽有意无意的救济ofo,但是其打的算盘大家都心知肚明,阿里通过动产抵押和股权+债权的方式对ofo进行了两轮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ofo目前的压力,但是这如同饮鸩止渴,并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还会带来丧命之险,如今这一预言有一种即将成为现实的可能。

ofo最近推出了车身商业化广告,以及App上的开屏广告,虽说是一种商业变现模式,但是其收益甚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ofo确实缺钱了,开始启动自救模式。

而ofo无论如何自救,在整个共享单车行业依然没有盈利的趋势下,没有外来资金注入,ofo依然显得很无助。

当ofo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也只能开始贱卖之路,滴滴、阿里也极有可能会接盘,还有风头正劲的美团,拿下摩拜,也不无可能插上一脚。

所以面对严峻的形式,ofo小黄车的结局也只能有两种,卖掉归为某一战队,或者是小概率事件——倒闭。


王长胜

随着消息的传播,ofo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否认上述传闻,表示COO、RPD并没有离职。至于海外业务,他表示ofo仅新加坡一地的营收就比其他友商全量营收都要高,否认被裁撤。

图片来自新浪科技


超能网

小黄车没钱了,这个时候资本才不会当冤大头,ofo最终的归宿只能是把自己折价卖掉。



小黄车到底有多缺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去看:

1、财新报道,截止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

2、今年5月下旬,ofo开始发动员工售卖车身广告,App开屏都是些没听过的公司,缺钱可见一斑。

3、ofo取消了全国20个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动,目的就是回笼资金。目前依然可以使用这一服务的仅为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除上述城市之外,如果用户不购买95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缴纳199元押金才可使用ofo。

而ofo小黄车除了折价出售股份甚至折价卖身以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别无选择。



1、共享单车行业初定,ofo 定位尴尬。如果说此前ofo还可以和摩拜竞争,那现在支付宝扶植哈罗单车,滴滴扶植小蓝单车后,ofo就变成了可要可不要的尴尬存在。

2、融资乏力。自2017年12月至今,蚂蚁金服扶植的哈罗单车完成了4轮融资,共计15.3亿美金,摩拜也卖给了美团,ofo的融资力度明显跟不上,e2-1公布的金额更像是公关战,

所以,对于ofo来说,融不到钱,目前核心玩家不一定愿意买,自己口袋里又没有钱只能裁员,只能折价出售了,高傲的戴威该低头了,正如摩拜美女CEO的感慨“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毛琳Michael

在互联网行业,“势”非常重要,或者叫做风口。

势的意义在于,当风口来的时候,你必须抓住,做大做强,因为风总是会过去,这样你就可以在风停的时候有足够抵御冬天的棉袄。

但是,这又是双刃剑,风来的时候,资本容易催大,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吃的越多,反而容易饿的越快。

共享单车是这样,火爆的时候,吸纳了巨额的融资,摊子铺的太大,当冬天来到的时候,大胃王反而饿的越快。这时候ofo的裁员,就变得很正常,不过是减肥,将当年因为资本催大的身体瘦身下来,变成应该的模样。

共享单车不会死,因为确实有刚需,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只是这个市场本来没有那么大,只是一个小而美的市场,偏偏要被催大,拔苗助长。

应该怪的是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