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潮汕遊神在中國遊神活動中歷史悠久、影響較大,難以考證其最初起源。明代潮州戲《荔鏡記》曾有描述潮州人遊神賽會的情景。一些地方史志還把它作為社會習俗記載下來,《澄海縣誌》雲:“十一日夜起,各神廟街張燈、仕女遊,放花爆,打鞦韆,歌聲達旦。”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變遷,如今潮汕地區的遊神活動依舊興盛。

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源於諸神崇拜

遊神活動一般在農曆正月、二月進行,人們在這天到神廟裡將神像抬出來遊街,讓神出來與民同樂,護佑四方百姓。整個正月,潮汕各地會舉行五花八門的遊神活動,大到每個地區,小到每條村的不同宗族,所敬奉的神明各地也都不相同。

究其根源,潮汕遊神活動源於潮汕人民對諸神崇拜的情結。 潮汕人將自己內心的美好願望、祝福寄託在對諸神的崇拜上,創造了品種多樣的神,以求得到更多的護佑。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將那些為國為民做出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或地方名人等真實人物的功績和德行神化,塑像建廟,敬若神明,比如三山國王神、關帝、媽祖、潮州青龍廟的安濟聖王等;還有一批神本身就已經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多是法力高強能夠驅惡揚善、急公好義、有求能感、造福一方的神話人物,如玄天大帝、風雨聖者、火爺神、孫大聖、呂純陽等等,廣為傳播,他們的廟宇常年香火不斷,吸引善男善女各方信眾前來祭拜。

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遊老爺,護四方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神的認知逐漸淡薄,目前潮汕地區農村將所敬之神統稱為“老爺”。這些“老爺”被端在轎子上游行,每到一處,鞭炮齊鳴,每家每戶祭拜許願,祈求來年順利。在營老爺的日子,要演戲酬神。有的演劇之外,還有鑼鼓樂班隨神出遊。村中青年參加遊樂,肩荷綢緞大標,穿著盡顯整齊闊綽。標隊的後面便是樂班,鼓樂徐奏,歌聲悠揚。在這種鄉村遊神中,年輕人往往成群結隊,一村遊過一村,從正月中到二月初,鄉民收到親友的粿品禮物,還需分送鄰家及至親,據說是遠古遺風。

遊神風俗各不同

潮汕地區遊神形式大同小異,但有些地方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風格。

澄海鹽灶 “拖老爺”

每年正月二十二澄海區鹽灶村舉行傳統的“拖神”,幾名輪值抬“鹽灶神”的青壯年在沐浴後,把神偶縛在神轎裡,抬著遊神。而想要“拖神偶”的人則緊跟遊神隊伍,伺機衝上前將神偶拖倒,自己爬上神轎。有俗諺雲:“鹽灶神欠拖。”喻人不打罵便不成器之意。

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潮州臥石鄉“絞老爺”

潮州臥石鄉,每年正月十一要“絞老爺”,所絞之神為“三山國王”。每年正月初九,鄉民便將廟中的“大王爺”等六尊木雕偶像抬出來,初十全鄉家家戶戶擺牲祭祀,焚香燒元寶。到了十一日,便將神像送回廟中。送回神像時,有的人將神像夾在腋下,有的人將其扛在肩上,還要故意讓神像相碰撞。遊行結束時,將神像集中在空曠的地方,抱著神像狠狠一摔,這叫“舂老爺”。據說是能夠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爛,則來年的運氣越興旺。

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遊媽祖神

每年正月或在媽祖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就有請媽祖繞境巡遊的習俗。在這一天,各個鄉村都會挑選一些健壯有力的並且是結婚多年並未得子或剛結婚不久的青年,作為抬媽祖轎的轎伕。遊媽祖時先到媽祖廟請神像,安放在轎中。之後馬頭鑼開道,媽祖在眾神將的護衛下起駕出遊。轎伕抬著媽祖神像繞境巡遊,祈求媽祖庇護合鄉平安圍觀的人倘若有結婚多年未得子而又當不上“轎伕”的,一定會爭著擠到前面,摸摸媽祖神像或轎頂,如果能摸著,意味著今年能生貴子。

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還有“遊火帝”、“拋神”、“走老爺”、遊竹龍等各種遊神形式。在時間的長河中,有些傳統遊神習俗在潮汕各地仍在傳承,但有些遊神習俗由於歷史的原因,已經很少在民間出現,如曾經盛行的遊安濟聖王。

守一份信仰,願一世安穩—潮汕遊神文化記

潮汕遊神活動蘊涵了樸素的民間信仰與追求是潮汕本土風俗和文化的傳承。雖然不乏迷信色彩,也存在一些陋習弊端,但是,在今天,追求國際文化的同時,作為本土文化,遊神活動也可以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運用科學的管理方式,讓人們參與遊神活動更加理性、文明、節約、環保讓遊神文化不斷得到傳承創新、弘揚發展,成為展示潮汕歷史文化傳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