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看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部電影,如果要我給自己的感受做個總結,只能說:沒有感覺!

但是對於看慣懸疑類型電影的本人來說,如果要以這類電影的標準去衡量一部青春愛情片,顯然也不公平。那麼我們就試圖來聊聊這電影的劇情和想要表達的主題。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劇情簡單總結就是七個男女的愛情故事。

一:鄧波飾演的電臺男陳末與前後兩個電臺女的故事,前一個杜鵑飾演的小容是大學時期的戀人,即使戀愛多年但為了追求更好的前途分手了,很現實;後一個張天愛飾演的麼雞是個傻傻愛著陳末的純情女,為了成全陳末做了很多奉獻犧牲後離開了。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二:小嶽嶽飾演的豬頭男與美麗校花燕子的故事。這種狗血劇情估計看過很多了,簡單來說就是痴情的平民無顏男為了美麗的校花拼命打工賺錢,奉獻所有,最後還是被校花拋棄的故事。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三:楊洋飾演的理工男跟活潑熱血的女警察荔枝的故事。一個單純的傻傻的陽光男孩與女孩演繹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相對前兩或三對沒那麼狗血,純純的,但最後是以男孩犧牲性命救女孩收尾,結尾還是狗血了。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劇情就是這樣了,如果不能以懸疑片的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來要求文藝愛情片的話,那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劇情可以用散文來形容,即使編劇試圖把三個故事連接起來,試圖讓劇情更加充實,但是在觀影的整個過程中還是深深感覺劇情的蒼白無力,沒有爆點去抓住人心。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好,我們再來聊聊主題。本人挑電影看的時候電影名字是一個挑選標準,而且有個不知道好還是壞的習慣,就是看完電影后總喜歡跟電影名字聯繫起來思考主題。所以,結合劇情和電影名字,這部影片要表達的主題難道是:無論是怎樣相愛的人,在人生中的角色都是路過?或者是:青春期的愛情都是傷感的,都註定是離別的?還是:愛情都是人生中的過客?

以上疑惑只能證明:本人是真沒看懂這部電影!

當然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閱歷,所以有不同的解讀,說不定沒看懂才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解讀呢!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最後我不得不發下感嘆:此片的臺詞真的讓我好彆扭!

也許這是所有文藝小說改成影片的尷尬。我沒看過原著,但是影片的臺詞大多都是文藝雞湯型。書面的文字搬上熒屏變成臺詞後張力會減弱的。我們靜靜地讀一篇散文、一篇小說,可以從字裡行間想象當中的各種情感,這時候文字的觸動力是巨大的,因為我們是用心在閱讀。但是當這些情感性的語言變成臺詞從演員嘴裡說出來的時候,我們是作為聽眾,聽到的文字受很多外界的干擾,比如演員的聲音、語調、周邊的環境等等,這時候接收這些信息時情感自然會弱化,而且大量的情感獨白不適合在電影裡呈現,因為觀眾會聽覺疲勞,很難進入內心轉換成情感。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當文藝雞湯的文字搬上熒幕,於是就成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這幾年的很多青春文藝小說搬上熒幕時都會讓人覺得在唸雞湯文,很文氣,但矯情無力,比如像《後會無期》、《匆匆那年》等等。這也是改編時編劇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文學的語言如何轉換成大眾能夠快速吸收的熒幕語言,去掉那些過於文人匠氣的腔調,讓觀眾更容易吸收原著裡面的情感和主題表達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