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明明可以選擇不死,最後卻選擇了死?

黃基成


1943年12月2日深夜,本來就是非滿編狀態8230餘人的第74軍57師,經過近兩週的血戰只剩下不足500之數,殘部被攻城日軍壓縮到常德城區的西南角,鬼子的一個尖兵中隊已突入到57師師部所在地中央銀行大樓附近,餘程萬師長將指揮所轉移至一座民房裡,並在這裡召開了最後一次團以上軍官的軍事會議。



(柴意新)

餘程萬坦言已到最後時刻,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同時命令第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部突圍,出城尋找援軍,柴意新不從,要求師長離開自己斷後。餘程萬苦笑道:“我給孫長官發電報時,已說過與常德共存亡,我絕不離開常德”,所謂孫長官,是指第六戰區代理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

其實,餘程萬心裡有數,蔣介石給他的命令是死守常德,期間亦無允許他突圍的電文,部隊奉命守城,軍事主官沒有上峰的命令擅自棄城那是死罪。然而第57彈盡糧絕,再打下去必然全軍覆滅,為了給虎賁師留點種子,他讓柴意新突圍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餘程萬)

柴意新,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人,黃埔三期學員,1940年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第74軍副參謀長兼169團團長(知道為啥是少將了吧)。是常德會戰前,軍長王耀武為充實57師指揮力量,親自下令柴意新由軍部調任一線部隊長,也是三個團長中是唯一的將軍,餘程萬選擇他來率隊突圍並非偶然。

第57師下轄第169、170、171三個團,柴新意以軍副參謀長身份兼任的169團自然是主力團,下轄三個步兵營、一個迫擊炮連、一個輸送連、一個偵察排和一個通訊排,全團1800餘人。負責防守的是日軍進攻的重點常德北門防線,與敵116師團苦戰旬餘,斃敵如麻,自身亦傷亡殆盡。

(柴意新將軍像)

日軍為了儘快佔領常德,採取了圍三闕一的戰法,故意在南門方向放鬆了包圍圈,之前第57師幾百名傷員就是由此逃出的,也就是說,如果柴團長遵命突圍,他一定能夠活下來,活著引導援軍光復常德。

然而柴意新堅決要求餘程萬衝出去,自己留下來完成最後的守城任務,雙方爭執不下,柴團長苦勸說:“雖然上峰沒有下達突圍令,但我師已苦戰十餘日,打得只剩這幾百人了,奈何援軍不到,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師長帶著兄弟們突出去,是讓我虎賁師血脈可以留存,萬勿遲疑”。

(蔣介石和孫連仲)

柴意新的話沒錯,如果57師師長戰死並且部隊打光,番號恐怕將不復存在,即便重建也不再是“虎賁”血脈。最終,餘程萬決定帶200人突圍,而以柴意新率領169團餘部100餘人拖住敵人堅守到底,與會眾人皆知柴意新必將九死一生,因此自餘程萬以下皆有愧疚之色,柴少將用濃濃的四川話對大家說:“都留下必定全部戰死,現在生的意義更大,到城外聯繫上援軍,來救我!”

餘程萬師長、參謀長陳噓然、杜鼎和孫進賢兩位團長不禁熱淚盈眶,互道珍重而別。



(抗戰時期的餘程萬中將)

子夜時分,柴意新率部與攻上來的日軍116師團109聯隊進行最後的血戰,擊傷其代理聯隊長鈴木,戰至凌晨三點,柴意新等幾十名將士退至常德華晶玻璃廠,被日軍團團包圍。黎明時分,柴意新集合身邊所有十二名官兵,在雙忠巷春申墓附近,對日寇發動逆襲展開搏殺,身邊戰士一個個倒下,柴意新身中四彈壯烈殉國。

在生死關頭,本來可以逃生的柴意新卻選擇了死,並戰至最後一息,對得起74軍“抗日鐵軍”之名,無愧於57師“虎賁”稱號。常德戰後的1944年,柴意新被國府追晉為陸軍中將;新中國成立後,民政部於1985年批准其為革命烈士,2014年入選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抗日英雄不死,柴將軍千古!


度度狼gg


歷史上明明可以不死,最後卻選擇了死亡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說戊戌變法時候的譚嗣同,被鈍刀殺死,死法極其慘烈,譚嗣同是一個勇士,因為他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他完全可以跟著其他人一起逃跑,可是他卻選擇了以死明志。

譚嗣同在被捕之後,他的妻子告訴他,我們之間還沒有孩子呢,譚嗣同告訴妻子,現如今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就是多一個奴隸嗎?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近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留學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戊戌變法之後,梁啟超勸譚嗣同一起到日本使館避難,日本使館也表示願意幫忙安排,譚嗣同卻不聽,就在譚嗣同被捕的前一天,日本人還曾專門去勸說他,他依然是不停,他就告訴眾人自己一定要死,以此來讓中國人醒悟,按理來說譚嗣同本來就是可以跑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看到變法失敗,全部選擇了逃亡。

譚嗣同認為只有自己的血,自己的死,才能夠真正的喚醒國人,實際上當時來觀看的百姓的確是非常多,可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醒悟,他們都是來看熱鬧的,在古時候,每次有人要被砍頭的時候,人們都很樂忠於看熱鬧。

當然並不是說譚嗣同死的不值,他的死也是值得的,喚醒了不少的有識之士。一般來說,歷史上那些明明可以選擇不死,最終卻選擇死亡的人大多都是有識之士,他們有堅定的信念,他們不會去苟且偷生,他們選擇以死明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歷史上可以選擇不死,最後卻選擇死的人太多,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一般這樣的歷史人物大多能名垂千古。

董存瑞捨身炸暗堡

董存瑞出身於貧苦家庭,16歲參加八路軍,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所在的部隊向隆化中學發起總攻,然而敵人的火力太過兇猛,戰士們不得不趴著身子,連頭也抬不起來。

原來敵人在橋上建立一個暗堡,直接以火力擋住我軍的前進路線,眼看著傷亡越來越大,董存瑞向連長請示,要求前去炸掉暗堡,但是連長並未同意,董存瑞在經過一番說辭之後,連長只能答應他的要求,董存瑞只留下一句話“不完成任務絕不回來!”

隨後他便托起炸藥包,隊友扔出去一顆煙霧彈,董存瑞拼命衝進橋下,然而他發現橋面裡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又沒有稜角可以安放炸藥包,如果直接放在橋底,這樣自然是炸不了暗堡。

經過幾番思索之後,他決定自己托起炸藥包,頂住橋面,拉掉導火索,只聽一聲巨響,董存瑞炸燬暗堡,戰友們衝進隆化中學,贏得了這場勝利,董存瑞捨身炸暗堡,未滿19歲的他依然選擇為國捐軀。

屈原投江

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就勤奮好學,心懷大志,早年受到楚懷王信任,經常與楚懷王商議國家大事,尤其是法律的制定,同時也為國家舉薦人才,楚國的屈原的努力下,國家實力逐漸增強,但是因為自身性格原因,以及被其他官員排擠,慢慢使得楚懷王疏遠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國與秦國結盟,結果被楚懷王趕出郢都,被流放,後楚懷王又死於秦國,未曾想楚襄王繼位之後,屈原又被流放江南,公元278年,秦國將領白起攻破楚國,屈原對國家、對自己的前途感到無比的絕望,可以說有心報國卻無力殺敵,最終選擇以死明志,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崇禎皇帝作為明朝末皇帝,雖志向高遠,有心挽救大明,17年間一直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然而生在一個內憂外患的環境中(內有李自成,外有後金),歲多次派兵鎮壓但都無濟於事。

想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崇禎皇帝,最終在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時選擇自縊,本可以選擇不死的他,在自縊前還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其實像這樣的歷史人物還有譚嗣同、文天祥、張自忠等流芳百世之人。


羽評郡主




首先我想談到的一個人物就是張自忠。

張自忠是西北軍的一員悍將,中原大戰後,張自忠的部隊又被改編為成了29軍的一部分。在長城抗戰中,29軍大放異彩,成為中國的抗戰英雄。

隨後29軍迅速擴張到十幾萬人,他們成了華北地區的大軍閥。向南他們防備蔣介石的中央軍來和他們搶地盤兒,向北他們防備日本人的進攻。

後來宋哲元和張自忠之間出現了矛盾,並且在日本人的引誘下,矛盾越來越大。七七事變時,日本人欺騙張自忠,讓他放自己的軍隊從廊坊通過去進攻北平的宋哲元部,然後把平津地區交給他。


傷亡慘重的宋哲元部被迫撤出北京城,被日本人利用的張自忠也被日本人拋棄了。清醒過來的張自忠發誓用自己的行動來洗刷自己的漢奸罪名和恥辱,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重新回到了軍隊中。

在臺兒莊戰役中,張自忠指揮自己的59軍和日軍的王牌第五師團血戰七晝夜。在整個徐州會戰中,他的軍隊從來都是哪兒危險往哪兒衝,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1940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這時的宋哲元已經病死,張自忠聞訊後覺得對不起老戰友,決定以死報國。張自忠部被日軍重兵包圍,本來完全可以突圍,但張自忠已經決定為國殉葬,最終戰死在前線。

日本軍隊用上好的棺木為他下葬,並通過電臺向他祈禱。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把他的屍體搶回來,中國官兵重新清洗了張自忠的遺體,並且換上國軍的軍裝,重新放入棺木。

護送張自忠的小船沿長江而上,日軍也派出飛機為他送行,並沒有展開轟炸和追擊。蔣介石親自為張自忠主持了國葬,他的夫人也絕食而死。張自忠最終贏得了國家和人民,甚至對手的尊重和認可。



第二個我想談到的人物是蔣先雲。

蔣先雲自幼聰慧過人,是湖南的少年天才。20歲的時候就組織了幾次規模宏大的工人大罷工,被稱為優秀的工運領袖。

1924年蔣先雲進入黃埔軍校一期,和陳賡、賀衷寒並稱黃埔三傑。他的學習成績各科都是第一名,但他並不是一個書呆子,還是學校中的學生領袖。

鑑於蔣先雲在黃埔軍校生中的巨大影響,傳聞蔣介石感嘆說:黃埔軍校這些龍虎將士,恐怕除了我之外,也只有蔣先雲能夠領導了。


蔣先雲是一個年輕的愛國青年,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他目睹國共之間的鬥爭時,他的人生開始迷茫了,不知道應該站在哪一邊。

蔣先雲曾經對同學說:內心非常痛苦,寧願戰死疆場,不願陷入黨爭。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後的第七天,蔣先雲在河南臨穎和張學良展開激戰,多次受傷依然騎在戰馬上,奮勇向前,直到戰死。

就這樣黃埔軍校的一顆耀眼新星,少年天才蔣先雲如同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瞬間劃過,過早的隕落了。他用殺身成仁的方式向當時的世界抗爭,以表明自己不願意陷入黨爭的清白。



最後一個我想說的人物是譚嗣同。

譚嗣同出身於湖南的名門世家,他的父親譚繼洵擔任過湖北巡撫。年少的譚嗣同雄強俠氣,和當時的大俠大刀王五是莫逆的忘年交。

譚嗣同象當時的很多湖南讀書人一樣,非常注重經世濟民的治世之用,非常痛恨八股文。他非常喜歡閱讀西方科學政治等書籍,結交各方豪傑。

1896年譚嗣同在北京認識了梁啟超等人,之後又創辦了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到處宣傳維新變法。1898年,他又被光緒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變法事宜。

當維新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時,譚嗣同錯誤的去找了袁世凱,為他的年輕和幼稚付出了慘重代價。當時根本沒有力量反對慈禧太后的袁世凱選擇了向榮祿告密。

隨後光緒皇帝被囚禁,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多方搭救光緒皇帝,都沒有成功。他拒絕向海外出逃,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所以郭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家族和老父親,譚嗣同燒掉了所有的書信,之後英勇就義。他的那首詩千古流傳:投門思之望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新知傳習閣


我國曆史上,捨生取義的英雄不少:

陳懷民





陳懷民(1916年~1938年):江蘇省鎮江人,全面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少尉飛行員。

在武漢1938年“4· 29”空戰中,他所駕戰機陷入多架日軍飛機的重圍,機身多處中彈,已經失控。他本來可以選擇跳傘逃生,可是,生死關頭,他毅然做出了另一個選擇——駕機全速衝向一架敵機,與敵軍飛行員(高橋憲一)所駕飛機猛烈相撞,連人帶機同歸於盡。陳懷民的壯舉,可謂義薄雲天!❤❤❤

為紀念陳懷民烈士、弘揚抗戰精神,漢口的一條小路被命名為陳懷民路。



我長期生活在武漢,閒暇之時,我會去陳懷民路走一走。每當看到“陳懷民路”這醒目的路牌,我會情不自禁聯想起這位22歲壯烈犧牲的先烈,敬意油然而生。

苗可秀烈士

東北白山黑水之間,湧現出許多奮勇抗戰的英烈。苗可秀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一位。

苗可秀 (1906~1935) :遼寧本溪人,著名的東北民間武裝抗戰志士。

苗可秀原本是一介書生,在北平讀大學,本來可以一直沿著做學問、講課這樣的平靜軌跡走下去。東北淪陷後,他挺身而出,放棄在北平的安逸的學業,毅然回到東北,不惜身家性命,奮戰在遼寧抗戰的第一線,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抗戰武裝領導人,任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參議(著名的遼寧抗戰英雄鄧鐵梅的高參)、“少年鐵血軍”負責人。

1935年,苗可秀作戰負傷,不幸被俘,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始終不向侵略者屈服。7月25日,在遼寧鳳城被日寇槍殺,年僅29歲。

臨終前,苗可秀給友人留下遺言:

”弟等思想要正確,精神要偉大,不要忘了我們要作新中國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聖手。做事不可以因為一次的失敗便灰心;不可因為一次的危險便退縮。須知犧牲是兌換希望的一種東西,我們既然有希望,務須正大而已。“

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到苗可秀烈士這段遺言時,烈士在其中滿含的對中華民族的深情、對抗戰勝利的期盼、對仁人志士品德修煉的殷切囑咐,令我不禁潸然淚下。烈士雖逝,浩氣千秋!❤❤❤

……

(未完待續)


曉帆輕舟


在中國近代,從北洋軍閥演化出來的西北軍,是很神奇的所在。在抗日戰爭中,投降日軍的西北軍將領有四十多名,還有韓復榘、石友三這樣反覆無常的倒戈、逃跑將軍。

但是有一位西北軍將領,卻是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用生命的代價洗刷了被汙衊的不實罪名,實現了以死報效國家的誓言。



這位將領就是張自忠!犧牲後被追授為陸軍上將,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為什麼會犧牲在戰場?這還要從盧溝橋事變開始。

1930年蔣馮閻錫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失敗,殘部重組為二十九軍。軍長為宋哲元,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當時二十九軍駐紮在華北平津地區,盧溝橋事變西北軍撤離了北平,被日軍輕易佔領,張自忠背了黑鍋。

於是漢奸的罪名鋪天蓋地而來,輿論諷刺張自忠是“自以為忠”,實際上是不忠,是漢奸。張將軍有口難辯,被撤職查辦。將軍是血性之人,發誓要用生命來洗刷自己的恥辱。

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時,張自忠任五十九軍軍長,他奉命增援臨沂守將龐炳勳。龐炳勳曾經是反水將軍,在內戰中有過倒戈行為,和張自忠積怨很深。當時的龐炳勳面對日本第五師團的進攻,損失較大,臨沂防守壓力極大,面臨失守的危險。而張自忠會不會及時增援龐炳勳,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張自忠神兵天降,只用了一天一夜就趕到臨沂外圍,對敵軍發起猛烈攻擊。而日軍以為五十九軍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趕到臨沂。

日軍第五師團是日軍的王牌坂垣師團,有“鋼軍”之稱。日軍沒料到五十九軍能以這樣的速度趕到,而守軍龐炳勳部也全力發起反擊,日軍大敗,損失慘重,退到莒縣方才穩住待援。

如果當時國軍有重武器,攻克莒縣,全殲日軍,也是非常可能的事。但是張自忠和龐炳勳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沒能攻克莒縣全殲日軍,也是一個遺憾。

臨沂之戰,張自忠和龐炳勳捐棄前嫌,合力擊敗日第五師團,為臺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自忠的漢奸帽子被摘掉了,但是他內心的痛苦依然沒有減輕。漢奸的罪名對將軍的傷害太深了,只有為國犧牲在戰場,才能讓將軍徹底擺脫痛苦和絕望。

張將軍在武漢會戰後,升任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日軍瘋狂發動棗宜會戰。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放棄留守指揮部,把指揮部交給副手馮治安,親自率三個團渡過襄河,截擊日軍,掩護三十三集團軍。

張自忠在給馮治安和部隊的信中寫到: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由於日軍破獲了國軍的電報密碼,針對性的對張自忠部發起包圍進攻。張自忠部以1500人抗擊日軍6000人的進攻。

戰鬥異常慘烈,將軍負傷依然指揮作戰,最後壯烈殉國。將軍先是被日軍擊中頭部,然後一個日軍士兵用刺刀刺中將軍身體,將軍倒地。

日軍稱將軍為絕代勇將,極為敬重。得知將軍犧牲,三十三集團軍將士悲憤不已,38師師長黃維綱親自率敢死隊搶回了將軍的屍體。





重慶政府為張自忠將軍發佈國葬令,蔣介石親自為張將軍扶靈,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將軍的犧牲激發了全國抗日軍民的決心和勇氣,將軍不是“自以為忠”,而是真正的忠於中華民族。


龍濤的海闊天空


1942年5月,日軍派上萬精銳部隊將八路軍總部包圍在了山西遼縣一帶,此時八路軍決定馬上突圍。突圍計劃中定的是讓彭老總和左權兩位總指揮先行突圍,但是左權不同意,堅持讓彭老總先走,自己留下來組織總部機關人員轉移,然而總部機關係統繁雜,有好幾千號人,撤退時還得帶上一些輜重,突圍很不容易,當時總部機關就一個不到1000人的警衛團,可以說此時的形勢是非常危急。

當彭老總安全撤離之後,左權本來也是可以安全轉移的,但他覺得不能丟下同志們,所以他選擇了和大部隊一起轉移,而且他連一個警衛員都沒有帶,在撤退的過程中,他還時刻指揮著人員如何撤退,結果他率最後一批同志快登到一個叫十字嶺的頂峰時,日軍的炮火一炮就打到了他的身邊,如果一炮打在身邊,那麼下一炮可能就會正對著你打,左權的軍事素養極高,他知道怎麼應對炮火,他只需要先臥倒然後再側翻滾就可以避開第二發炮彈,可是他為了繼續指揮同志們撤退,並沒有臥倒,就這樣,一代名將壯烈犧牲。

左權早年南下廣州,投身黃埔軍校,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蘇聯學習,他回國後放棄了國府給的高官厚祿,直接就投奔到了工農紅軍的懷抱中,抗戰爆發後,他多次協助八路軍粉碎了日偽軍的圍剿,甚至還破壞了岡村寧次的“囚籠政策”,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同志就這麼犧牲了著實令人感到可惜。

左權同志犧牲後,遼縣也更名為左權縣,左權同志的名字就以這樣的方式被所有中國人銘記。


兵說


三國時的龐統龐士元就是一個作死的傢伙,他本來可以有許多不死的辦法,但最後選擇了一條非死不可的路。接下來咱就扒扒他作死的過程。

在三國中有兩個牛逼人物都歸了劉備麾下,一個是號稱臥龍的諸葛亮,一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號稱鳳雛的龐統龐士元。龐統最早效力於東吳,赤壁之戰時向曹操獻連環計的就是他,也就是忽悠曹操用鐵鎖鏈把戰船鎖在了一起,最後一把火燒得曹操大敗。

後來他投奔了劉備,與諸葛亮一同拜為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七年(212年),龐統見益州牧劉璋派人向劉備求援,邀請劉備進川共抗曹操,龐統認為這是個機會,慫恿劉備乘機佔領劉彰的益州。



(劉備)

劉備起初覺得不合適,這不是乘人之危嗎?再說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並不同意,可是龐統立功心切,為劉備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

龐統同時做劉備的思想工作,無非就是“大丈夫做大事不擇手段”等之類的話,劉備架不住龐統忽悠就採納了中計,第二天劉備讓諸葛亮留守荊州,帶上龐統出發了。

劉備依照龐統的“中計”推進的很順利,劉備很佩服龐統,這一天蜀軍駐紮了下來,劉備把這幾天的情況寫成戰報飛馬通報了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接到戰報,夜觀天象發現一顆流星墜於西南,覺得不是好兆,於是回信讓他們不要急於攻城,劉備接到信後,打算讓馬良回荊州問問情況。

假如龐統聽諸葛亮的話先別急於行動,龐統以後不會死。

可是龐統把諸葛亮的好心當驢肝肺了,龐統此時一心立功,功名迷失了本性。他心思想歪了,認為這是諸葛亮嫉妒他立功而故意阻攔。龐統想和諸葛亮一爭高下。於是對劉備說:

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引自《三國演義》

劉備架不住龐統催促,決定次日進攻雒城。



(龐統)

就在當夜晚,劉備做了一個噩夢,夢到一神人用鐵棒打他的右臂,(暗示殺死劉備的左膀右臂)。劉備天明後對龐統講了夢境,龐統不以為然說“主公是被諸葛亮迷惑了,諸葛亮不想讓我獨成大功,故託夢於你,不必理他”。龐統失去了第二次活命的機會。

劉備和龐統上馬帶領部隊前行,沒行多遠,龐統的馬失前蹄把他摔了下來。這是第三次暗示龐統不要進攻雒城。

劉備急忙把自己的閃電白龍駒讓給龐統騎,龐統感激不盡。(龐統換馬死定了)

為了麻痺敵人,劉備和龐統分開行動,劉備說我行軍打仗比你多,我帶領人馬走小路,軍師可走大路。龐統說,白馬要比我那匹馬強壯,我騎白馬走小路吧。劉備一聽有道理也就沒有堅持,帶領著大部人馬走了大路。



(龐統)

龐統走小路是找死,假如他走大路死的是劉備,可惜龐統成了替死鬼。

原來雒城守將張任在小路早就埋伏好了,等龐統走到一片樹木前,問嚮導前面是什麼地方,嚮導說是“落鳳坡”。龐統一聽大驚失色,撥馬想讓隊伍後退,可是一切都晚了,只聽有人喊“騎白馬的是劉備,給我射”,瞬間萬箭齊發,可憐龐統死於亂箭之下,時年36歲。

龐統為了功名利祿,不聽諸葛亮的勸阻,一意孤行,明明可以活命卻自尋死路,他的遭遇令人扼腕嘆息。


秉燭讀春秋




歷史當中,有些人明明可以不死,而最後卻選擇了死。

這樣的人,我們該佩服,還是該批判?接下來,我們就聊聊這樣的人。

尾生為“信譽”而死,為情而死



《莊子·盜蹠》中記載了一個事情,一個叫尾生的人,和一個姑娘約好了在一座橋下見面。

等待的過程讓尾生感覺無比漫長,但不巧的是,橋下河水漲了,尾生想走,又害怕姑娘來了看不見他,於是繼續等著姑娘,此時,在他的心裡可能只是希望河水漲得慢一點。

河水淹過了尾生的膝蓋,尾生沒有走;河水超過了尾生的腰,他還是沒有走;河水終於淹過了他的脖子,他還是沒有走,只是抱緊了橋下的柱子;終於,河水漫過了尾生的頭。就這樣,尾生一命嗚呼。

尾生可以選擇不死嗎?一定可以,但為了“信譽”,為了“情”,尾生選擇了死。讓人很感嘆,卻無法讓人佩服。

田光為了保守秘密而死



說起田光,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他的朋友荊軻,想必不知道的人很少。

據說,田光是個智勇雙全的人,一生行俠仗義,遊戲人生,廣交朋友。

有一天,燕太子丹邀請田光刺殺秦王嬴政。田光以“年老”為由,謝絕了太子丹。但,同時田光舉薦了自己的朋友荊軻。太子丹說:“很好,你推薦的我放心,希望你不要將我們刺殺秦王的事情透露出去,希望你保守秘密。”

田光答應了太子丹的要求,把事情給荊軻說清楚後,田光就當場自殺了,看來秘密確實保守了。

荊軻被田光給驚到了,太子丹也被驚到了。事實上,光是在易水河邊送荊軻,都來了好幾個人,說好地保守秘密呢?

田光完全可以不死,如果嘴夠嚴,活人也可保守秘密,只是田壯士有點軸。

譚嗣同其實可以不死



清朝晚期,光緒皇帝採取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建議,進行了戊戌變法。

變法派人員中,有一個特別執著的人叫譚嗣同,他雖然不是變法的主導者,但絕對是最堅定的變法派。

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派人抓捕變法人員。康有為顛了,梁啟超跑了,但譚嗣同沒有跑,他不是跑不掉,而是不屑於“抱頭鼠竄”。

終於,慈禧的人抓捕了他,還抓捕了另外五個人,合稱為:變法六君子。



譚嗣同在獄中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著名詩句。

可惜,慈禧等人並沒有被譚嗣同的愛國熱情所感動,在菜市口斬殺了“六君子”。

譚嗣同本來是可以逃掉的,但他選擇了直麵人生,選擇了以血換醒沉睡的國人。死得確實有點可惜。

中國歷史當中,“明明可以選擇不死,而最後選擇了死亡”的人,不止這幾個,篇幅所限,就列舉這幾個人。


藍風破曉


晚清的北洋水師也不像想象中的腐敗,這支昭示著洋務運動成果的龐大艦隊雖然未在保衛海防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在對日作戰中最終覆滅。但也並非毫無亮色,單就看幾位領導人的結局,就讓人感慨萬千:最高指揮者丁汝昌自盡身亡,承擔了應有的責任。作為艦艇靈魂人物--管帶(艦長)的表現大多也是可圈可點、可歌可泣。

甲午海戰後,困守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的幾位管帶本有逃生的機會,卻選擇了從容赴死,靖遠艦管帶林泰曾,在艦艇觸礁受損後自殺身亡,沒有給祖父林則徐丟臉。定遠管帶劉步蟾在突圍無望後,拒不降日,服毒自盡。繼任者楊用霖也拒絕誘降,殺身成仁。

之前的黃海大東溝海戰致遠管帶鄧世昌在彈藥用盡之際,毅然率艦衝向日軍旗艦吉野,欲與之同歸於盡,不幸為魚雷所擊中,艦艇沉沒,鄧世昌落水之後不顧愛犬將其救起,將愛犬按入水中,同歸於盡。似乎在踐行“人在艦在,人亡艦亡”的諾言。光緒題言,有公足壯海軍威。讓我們在屢敗的晚清混沌中看到一抹亮色。

子曰成仁,孟曰取義。這是這個民族持續的動力,是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樑,是這個民族不屈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