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過房”對於大部分的客家人來說是一個熟悉而又親切的名詞。逢年過節聊天中也時而會聽到有的老母親對長大的兒女說:“你小時候過房給大伯(大姨、舅舅等)的,記得多去看看他(她)啊!”或者說“你賣給你大伯(大姨、舅舅等)當兒子(女兒)的,要多孝敬孝敬他(她)啊!”

過房,俗稱“賣年生”,在舊時是客家地區很盛行的一種民間風俗。嬰孩出生後如果遇到多病難養,或是與父母八字不合,或是兒子多個而宗親沒有子嗣,就把孩子“過房”給他們做兒女,所以就會出現一些人叫自己的父母為“叔”、“娘”,叫自己的一對親戚為“爸”、“媽”這樣的現象。

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過房習俗。

一,假過房,求健康成長

假過房,主要有以下情況這些情況:小孩子出生後身體虛弱多病或經常啼哭,因此要“賣出去”,希望把病痛“喊開點”,祈求健康長大;或者有些父母人覺得自家家境不好,家族不夠興旺,想把小孩過房給他人沾點好風水;有些家境雖然不錯,但算命認為小孩命硬,八字與父母相沖、相剋,須過房給他人;有些就算沒有相沖,如果算命先生說過房給別人會比較好養,親生父母也會找生肖相合、福氣大的人過房給他們;也有些人看到小孩子生得精靈、活潑可愛,想過房過來討個好意頭。

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這種假過房的形式主要目的還是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只是形式上過房,孩子還是由親生父母撫養長大,因此這種過房形式又被稱為“買乖”。除了過房給好人家或親戚朋友外,有些還會過房給觀音、關爺等神仙,甚至是一塊石頭,讓他們保佑小孩能健康成長。

如果過房的是女孩,在女孩結婚時,要把賣出去的“年生”(生辰八字)贖回來,因為傳統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是屬於夫家的人,“年生”也應該歸夫家。

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二,真過房,求香火不斷

客家人把兒子稱“賴哩”,“賴”者依賴也,“養兒防老”的觀念在老一輩客家人里根深蒂固。在宗法社會里,遇到有些房派生育不平衡時,長輩往往會動用“家規”,讓丁旺者將末子過房給相關宗支,俗稱頂房。即使是現在,一些無子女的人家或只有女兒沒有兒子的人家,總要千方百計從多子的哥哥弟弟處或姐姐妹妹處領養一個孩子,作為自己的兒子,並舉行過房儀式。所以真過房又被稱為“立嗣”。這種情況孩子就由“過房”的父母撫養長大,成為他們的後人。

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在舊時,還有“頂兩房”的過房習俗,也就是如果一方兒子沒辦法完全過房給另一方,就採取“半過房”的形式,即是一個兒子兩家用,然後這個兒子娶兩房妻,各妻子所生的兒女分別歸各房所有,以延續各家香火。

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無論是“真”過房還是“假”過房都要“賣年生”,進行過房儀式。一般“送年生”由親生父母攜帶著“庚書”、米、兩包糕、紅布帶等,送到過房人家,回程時,過房人家就送一個小碗、一個調羹和糕、布帶。(碗、調羹表示嬰孩吃飯,糕示意高高興興,意指長命百歲、帶子帶孫。)有些地方也會給過房的小孩準備一套新衣服。到此,整個過房儀式宣告結束。

小時候你們被“過房”了嗎?—客家風俗記

“過房”雖然不乏一定的迷信色彩,但這樣風俗也正體現了客家人希望子女健康成長的純樸願望,在人情味漸漸淡去的今天,這樣的風俗是否也可以成為維繫宗族親情的一種紐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