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一个贫寒人家,取名"李仲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李仲揆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并改名为李四光。

1928年以后,李四光长期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同年8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同年11月,该委员会决议,以武昌城外东湖附近珞珈山一带为新校舍地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崭露头角

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10月,新校舍落成,他与蔡元培等参加武汉大学新校舍落成及开学典礼,实现了他久想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办一所现代化大学的愿望。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以《中国北部之科》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任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代理校长。

1934年到1936年期间,先后在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八所大学讲授《《李四光》图书中国地质学》,受到英国学术界的欢迎赞誉。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同年11月,率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迁广西桂林。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经贵阳迁往重庆。

1944至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2月初,李四光和他的夫人许淑彬一同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出席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同年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的哲学博士学位。

1949年初,其数次给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许杰等人写信,支持他们坚守南京,反对搬迁广州;同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请他早日回国。可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提前一年预订,归期只得拖延。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艰难回国

1950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

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同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同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武大校园内

1956年2月,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兼室主任;1958年,室改成所,兼任所长。

1958年6月,被苏联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同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同年12月,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69年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获奖记录

1959年5月29日,经前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评选,授予李四光"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

1982年,李四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

2009年9月14日,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李四光入选蒙古族十大杰出科学家。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求关注

「原创」他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长按扫码即可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