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圖鑑》和《東京女子圖鑑》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視覺設計:大西

《北京女子圖鑑》播了六集,褒貶不一。一部分人認為劇本不夠現實,沒有刻畫出真實的北漂;另一部分人認為女主滿身光環,跳不出瑪麗蘇窠臼。

無論哪種,都一致認為它輸給了原版《東京女子圖鑑》。

這令我好奇東京版究竟好在哪兒。重溫之後發現,無論劇情層次還是細節刻畫上,東京版確實勝了,主角也塑造得更加真實。

但就算是東京版,仍舊讓我覺得有些不舒服的地方。

從小鎮出走,用力打破自身侷限的女主綾,看似勇敢勵志,卻怎麼都讓人喜歡不起來。

當然,電視劇不負責提供絕對“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能期待它最好的樣子,就是呈現真實。

不得不承認,無論是東京版的綾,還是北京版的女主陳可,都有當下青年的真實影子。她們充滿慾望和野心,打著“上進心”的幌子闖蕩,卻從未找到過自己。

所以她們永遠不會感到滿足。而所謂“上進心”,不過是無法欣賞“平庸”的另一種平庸。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闖入北京的陳可和闖入東京的綾,像每一個沉溺在都市生活理想中的年輕人。

他們不願過安穩的小城生活,更不願與視野狹窄的家鄉人為伍,學歷平平,充滿野心和勇氣,不顧家人勸阻,紛紛扎進大都市的菸灰與檸黃中。

大都市是他們眼中理想生活的城池,具有極大的階層彈性,給予人選擇的自由與上升的空間。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引領潮流的時尚街區、裝潢奢華的餐廳、資源豐富的演唱會、展覽;走在路上永遠有偶遇明星和被街拍的可能,隨手一個自拍,身後大廈簇擁、霓虹閃爍、車影浮動,像活在夢裡。對於都市人而言,似乎從沒有厭倦一說。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正如綾在雜誌社上讀到的介紹:“預約不到的餐廳、代理店的男朋友、有意義的工作六本木之丘、toho cinemas的晚場電影、一夜兩日的箱根旅行、 Harry Wiston的結婚戒指、幸福的婚姻,這些都是為讓人生圓滿的要素。”

相比而言,家鄉小城則太過扁平。剛下班,商場、飯店就即將關門,毫無夜生活可言;除了聚餐、看電影、鑽進網吧打遊戲外,週末約會別無去處;和朋友相聚時,話題逃不開家長裡短、共同認識的朋友的八卦,時久便倦;城市發展緩慢、人和人背景相似,過一年宛如一日,一眼望到頭……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齊美爾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中說:“無論在古代還是在中世紀,小城鎮的生活如此限制個人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活動、他的內在獨立性和差異性,以至於現代人在這樣的環境裡幾乎無法呼吸。即使在今天,置身於小城鎮的城市居民也會感到一種非常相似的狹隘性。構成我們環境的圈子越小,有可能超越界線的那種關係越有限,狹隘的群體就會越發緊張地看守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以及個體的態度,而一種量和質的個性就會越發傾向於跨越這樣一個群體的界線。”

然而,媒體網絡只闡述了都市的浮光掠影,供人匆匆一瞥。

大都市之所以奢華光鮮,是因為生活在裡面的階層足夠多元。永遠有家庭、物質條件更好的階層存在,他們的需求構建了城市的奢華便捷。普通人路過,卻誤以為那是努力便唾手可得的公共財產。

把都市生活作為理想的荒誕在於,我們其實是把某一階層的生活當做了理想。而一旦如此,會發現理想永遠無法實現,因為永遠存在階層更高的人。

正如《東京女子圖鑑》中的刻畫。

初入東京時,資歷尚淺的綾聽從中介“房租不要超過工資1/3”的建議,住在年輕人社區三茶,並找了同樣出生於小鎮的男朋友直樹。

兩人過得平凡幸福,但野心作怪,某天,綾開始為當下的幸福感到不安。她看到身邊人頻繁到惠比寺(時尚白領聚集地)聯誼,並認識了精英男士,此時,“成為被羨慕的人”的夢想被喚醒了。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她拋棄男友,通過聯誼認識了生於惠比寺的富二代,並搬到那裡居住。曾給予她幸福的三茶,成為羞於提起的地方。

但富二代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不婚主義,卻轉身娶了富家女——一個沒有野心和夢想,只負責支持丈夫的夢想的女生。

綾的朋友犀利地指出:即使你努力一輩子,也比不上這個傻白甜。

但綾不甘心,為了擺脫過去,她決定繼續向上爬。

她找到了更高薪的工作,也搬到了市中心銀座居住,甚至登上雜誌,成為“令所有女性羨慕的人”。

即便如此,仍有她無法觸及的天花板。

離過一次婚後,朋友介紹港區男給綾認識,她以為對方是理想再婚對象。誰知對方聽說後立即解釋道:“我只娶港區女”。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而自己包養的年輕男朋友,也轉身跟了更有錢的女性。

綾感嘆道:“在東京街道走幾步就能碰見模特一樣令人無法比肩的女性;從出租車下來的女人,可能已經有一份丈夫會送她愛馬仕包包的婚姻;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的女人,她家可能是澀谷的大豪宅;傍晚走向車站的女人,可能是掌握多國語言的跨國商界女精英。”

“一直沒想過馬馬虎虎工作,為之付出對等的努力,但越往上看,越發現東京是深不可見的無底洞。”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才知道如果將“成為被羨慕的人”當做目標,永遠也無法實現。都市生活的天花板由精英階層撐著,他們還會拼命將你排除在外。

所謂光鮮奢華,實則隱喻著鮮明的階層分野。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而可笑的是,在消費主義的驅動下,如今,“理想生活”被媒體廣告包裝得情調十足,幾乎讓人忘了其物質屬性。

北京版的陳可驚恐於25歲的年紀,聽從電視廣告的建議購買3D頸枕,美其名曰:對抗時間、善待自己。而當男朋友無法給她理想生活時,她便刷爆自己的卡買了覬覦已久的LV包,然後揹著它昂首挺胸地走出來,彷彿它是成功女人的象徵。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東京版裡,綾對一句“30歲之前去 Jo I Robuchon(高檔餐廳)約會的女人就是好女人”念念不忘。終於得以去那裡約會時,為了與之匹配,狠心貸款買了條昂貴的裙子。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類似這樣的美好生活陷阱比比皆是。

早在90年代末,曾有一批安妮寶貝的忠實讀者受其小說影響,對星巴克、哈根達斯、紀梵希香水充滿嚮往。因安妮寶貝在早期小說中描繪了這樣一批人:他們孤獨優雅、品味不俗,並依賴都市繁華的情感慰藉。如《告別薇安》中的安:“下班以後,我獨自去南京路伊勢貝,我在那裡看漂亮的裙子、鞋、化妝品、項鍊和香水。我喜歡物質。有時候它能安慰人,就像撫摸,雖然空洞,卻帶來堅實的填補,暫時讓人忘記生命的缺乏。”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安妮寶貝在書中頻繁地構建場景,讓哈根達斯、星巴克去物質化,擁有人格與情感屬性。如她對紀梵希香水的描寫:“如果是獨自一人,最相陪在身邊的是香水。常常做的事情,是在手腕上輕輕地抹上一點,然後在休息的間隙,悄悄地聞它。香味對人是一種安慰。當自己覺得愛上某個人,或者想離開某個人時,會想聞到香水。”

南都報系副總裁苟驊表示:“大概在十年前,我們在讀安妮寶貝的時候,她總會寫到一個穿著白色襯衣的安靜美男子,到星巴克喝咖啡、去哈根達斯吃冰激凌,我們感覺非常有逼格。”

而如今,廣告營銷更將這種包裝方式運用得“潤物細無聲”:如販賣焦慮的知識付費課,美其名曰“自我投資”;販賣都市厭倦的環球旅行,美其名曰“世界那麼大,應該去看看”;販賣“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概念的化妝品、昂貴衣服、健身項目;還有以“善待自己”為名而合理化的各類消費……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 GQ在文章《世紀謎題:我的錢都去哪兒了???》中總結了當下許多人的消費習慣

知乎網友Cairo解釋道:“最宏大的一個(消費)陷阱應該是,建立了把消費水平與個人成功、自我認同和人生幸福劃等號的價值體系。因為中國教育體系中對成功、幸福、夢想等關鍵話題的失語,這些關鍵詞的定義權便被拱手送給了網紅、微商和購物導流網站。”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 天貓以“活出你的女子力”為主題的廣告

當我們輾轉於星巴克、小酒館、美容店和各類體驗課時,以為過上了豐富體面的理想生活,實際上,不過是把商品的符號標籤貼在了身上。

於是所謂豐富、充裕的“理想生活”,仍然不過是物質的附庸。而既然是物質的,就會永遠被驅動,永遠不夠理想。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所以真正的理想生活是什麼呢?

東京版的綾繞了一圈,又回到家鄉,這時的她已近40歲。她遇到了曾嘲笑過她的高中老師,對方指著雜誌上成為“令所有女性羨慕的人”的綾,充滿驕傲。而綾卻忍不住哭了起來。

她成為了“令所有女性羨慕的人”,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而一路上遇到的朋友呢?他們不再拼命向上爬,卻十分幸福。

初戀男友始終住在三茶,有了肯一直吃章魚燒的老婆和孩子。富家女和綾的富二代前男友離了婚,在街角開了家夢想中的花店。同事涼子攢錢出國留學,踏踏實實地留在了當地企業。意識到再努力也比不上富二代同事的男生,竟辭去工作轉去種樹,並從此投身非政府組織……

他們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有人指責:無論北京版的陳可還是東京版的綾,都有過於強烈的慾望,於是才會被慾望吞噬。

但真正讓生活變質的不是慾望本身,而是永遠屈從於慾望。正如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對慾望不理解,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摧毀了你的慾望,可能你也摧毀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壓制它,你摧毀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獲得理想生活的過程大概就是與慾望和解的過程吧。因慾望而努力向上,但落腳點不應在外在評判標準和物質條件上,而是認清自我基礎上的真實需求。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認可自己喜歡的東西,哪怕只是逛小店,和男朋友吃章魚燒這樣微小的幸福;認可自己的能力,無法觸及天花板時,就經營好自己的園地;欣賞並理解平凡,與不完美和解,世俗規則便不再重要。

如此,再不在乎有沒有LV、去不去得起高檔餐廳、會不會因為沒有它們而被看不起。

當尊重並認可自己時,理想生活便唾手可得,那便是身邊擁有的一切。

《北京女子图鉴》和《东京女子图鉴》都不是理想生活指南

ID:reknow24

日 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