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实|营口的九门

清同治六年(1867年),在营口土圩围墙上曾修筑“九门”,距今已有140多年了。

历史纪实|营口的九门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后,经贸日渐发展,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清廷考虑营口所处位置重要,遂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将山海关奉锦山海关兵备道衙门移驻营口,首任道台兼山海关监督俊达,管辖西起山海关,东至鸭绿江口整个辽东地区的涉外厘税等事务,清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67年1月3日)又设营口海防同知厅,管理海疆治安,首任同知奎瑞。1867年6月,为守卫营口要塞,俊达视察营口,看到营口商埠“向无城郭”,加之海盗、土匪时有出没,不利防守,“为守卫要隘起见”,下令征调民夫修筑土围墙。

这条土围墙东起青堆子,西至外皮沟,全长十里。并在土围墙上修九门,由东向西分别是:绥定门(今辽河大剧院西侧)、履和门(今营口市天主教堂北小广场)、丰济门(今楞严寺公园人工湖北侧)、通惠门(今通惠门市场南侧原潮沟边)、启文门(原营口市食品公司北潮沟)、扬武门(原营口市第九中学北墙外原潮沟北岸)、阜有门(原营口市第十中学东潮沟北侧)、秩成门(后改治成门,原营口市第十中学西潮沟北侧)、德盛门(后改得胜门,今西市区得胜桥西侧原八家里潮沟沿)。

当年,为什么只修筑“九门”?“九门”的名称为什么有的与明清时代北京城的门相似?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内情?这无从考证。然而,一些史学工作者认为,营口“九门”的名字还是颇有寓意,耐人寻味的。一是宣扬所谓皇恩浩荡与清军耀武扬威之意,如德胜门、扬武门;二是期盼社会平安,除恶扬善,如秩成门、履和门、绥定门、启文门;三是期盼百姓丰衣足食,如阜有门、通惠门、丰济门。

据史料记载,营口九门虽然修筑,但“形式鄙陋,草创而已”。岁月沧桑,到了清光绪年间,历经兵火,营口“九门”也“渐就倾圮,遗迹无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营口,为防止义勇军攻打营口,第二次修筑土围墙,开设了八座围子门,即得胜门、秩成门、扬武门、朝阳门、启文门、通惠门、望海门、福昌门。1946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解放军解放营口,第三次修围墙,也未能挽救覆灭的结局。

营口九门,虽然是草创,仅仅一道土围墙,但已具备营口早期的城市雏形。营口九门虽已不存,但一些门的名字如今仍然留在营口人的记忆和生活中。

历史纪实|营口的九门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