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放水?想多了,市场资金成本会越来越高

央行放水?想多了,市场资金成本会越来越高

金融投资报评论员 刘柯

在央行扩大MLF(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后不久,6月6日,央行又发布公告称开展MLF操作4630亿元,对冲到期后MLF余额新增2035亿元,无逆回购操作。

于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央行新一轮宽松放水。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MLF,官方意思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通俗点讲,就是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让它们去发放贷款。

注意,MLF从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市场资金供给,但由于这部分钱是央行借给商业银行的,是要偿还的,还有利息,与降存准和降息之类漫灌式放水有差别。

降存准商业银行自有的可贷资金多了,降息是商业银行支付的利息成本下降了,两个都是自己用自己的钱多赚,而MLF是商业银行用借来的钱赚钱,利息随行就市。比如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以后,5月央行运作的MLF各期就上浮了10个基点,基本跟着美联储在走。

大家应该明白这个意思了,MLF的扩容实际上会抬高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现在央行一年期的MLF利息是3.2%,商业银行拿来贷款,必须高于3.2%才有赚,基本上放出来可以达到5%左右,这个水平还未必是最终终端贷款客户的利息,如果中间还有第三方,还会继续加价。

所以,MLF势必会逼迫贷款方寻找高收益的品种以应对高利息支出,甚至银行其它贷款也会比对MLF的基准上浮,它会拉平计算自己的成本。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就越来越高。因此,很多人认为MLF扩大担保品范围是新一轮放水,这个认识略有偏颇,资金成本如果太高,贷款需求反而会下降,因为你高利息借来的钱如果赚不回来,这可是亏本买卖。

刚才谈了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对金融行业或者说银行股有什么影响呢?银行的经营成本会继续上升,各家银行会分化,特别是在资管高压卸杠杆的大背景下,资产质量好内生循环增长有潜力的银行会受益。

具体来看,最受益的肯定是资产总量大(自有资金多、吸储能力强)的大银行,它不需要更多去向央行拆借MLF,也没必要去给央行打工,靠自有资金就能增长,赚的钱理论上都是自己的;其次是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坏账负担小)的银行,这样的银行即便借来MLF,也不愁利息支出,多借多赚,而且严格的风控让这个钱出得去回得来。

而一大批不上不下的银行,则比较焦虑。它们想扩充自己的贷款资金库,但又要承担利息,从贷出方看优质资源都被大行抢得差不多了,自身的还账隐患又大,投鼠忌器。

因此,未来肯定是一种分化的趋势,优质银行会拉开竞争的差距,过去十年单纯靠信贷扩张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很多靠做大同业做大表外的银行将面临清算。而且这种差距拉开以后,市场资源会更趋于集中,优胜劣汰的态势将更明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