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鸡枞: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

汪鹤年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火把节前后,在滇西的大山之中,一场电闪雷鸣的大雨过后,鸡枞便破土而出,一簇簇,一丛丛,如同一把把黑褐或微黄的小伞,在碧绿的山林间撑起一片片柔情与浪漫……

特别而神秘的菌类

在食用菌中,鸡枞是一种既很特别,也很神秘的菌类。据说鸡枞生长之地,其下总有一窝白色的蚂蚁,数以千百计,领头的是一状如蝼蛄之蚁王。蚁窝有拳头大小,蚁王居中,自营一巢,其他蚂蚁则在土窝的四壁上筑巢而居,俨如蜂房。采拾鸡枞之时,你可千万别惊动了这些蚂蚁,否则白蚁一旦弃巢而去,明年此处就不会有鸡枞了。

民间还盛传:鸡枞有个原地生长的特性,人称“鸡枞窝”。采摘鸡枞,若今年某月某日得之,则明年此月此日又可于此地复得。而且一旦发现窝枞,还会在不远处找到另一片窝枞。连拾鸡枞都很有讲究,需早起、单行,发现鸡枞不能喧哗,否则会把“鸡枞娘娘”吓跑。采鸡枞时还忌用镰刀、锄头等铁器,只能使用木棍、竹签等器具,或直接用手刨捡。所以,采鸡枞者多为行家,既知其时,又知其地,更知其法,而且往往秘不示人。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按现代科学的解释,所谓“鸡枞窝”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在起作用。鸡枞一般生长在杂草丛生的荒坡或林间,其繁殖生长的营养基质是白蚁运回巢穴的枝叶和白蚁的排泄物,而白蚁则需要鸡枞的菌丝作为在地下构筑蚁巢的材料,幼蚁靠菌丝为食,也是白蚁的越冬食物。因鸡枞与白蚁这种特殊的共生关系,故而至今仍无法人工培植。

鸡枞产季为每年的六至九月,它多半生长在未受污染,微带酸性的红壤山林的半山坡上,雨后犹多。鸡枞具有成“窝”生长的习性,往往是一个独菌先张开成伞,然后一群小菌环绕而生,一窝鸡枞少者一两朵,多者数朵或二三十朵,最多者有上百朵。真像母鸡孵蛋一样,故古人说它“以大覆小,如鸡伏子”。

鸡枞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形,色黑褐或微黄,菌折呈白色,老熟时微黄,大者重达数两。鸡枞出土后寿命很短,故拾鸡枞要抓住时机,早则太嫩,晚则太老。以鸡枞顶上伞盖未张时采摘最为鲜嫩肥美,若伞盖一张,肉就老了。采收后,除去泥沙,洗净鲜用,或干燥备用。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汲天之甘露,地之精华的鸡枞,是名符其实的山珍,在明代曾被列为贡品,一直享有“食菌之冠”、“菌类之王”等美誉。清人贾杰《鸡枞》诗就形象地道出鸡枞的种种妙处:“至味常无种,轮菌雪作肤。茎从新雨茁,香自晚春腴。鲜嫩头番秀,肥抽九节蒲。秋风菁菜客,食品列兹无。”

它不仅味美,而且极富营养,它除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6种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铁、核黄酸等物质。据《本草纲目》记载,鸡枞还有“益味、清神、治痔”等功效。

鸡枞盛产于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福建、湖南、台湾等省也有分布,但以云南产者质量最佳。

因产地不同,鸡枞又有许多别名,云南称鸡枞枞,贵州称蚁夺,台湾、福建则称为鸡枞肉菇、鸡肉丝菇,成都人又叫作伞耷菇或伞耷菌。此外还有鸡菌、鸡堫、鸡宗、鸡枞宗、鸡松、鸡枞菌、鸡枞蕈、鸡脚麟菇、鸡脚菇、蚁枞、白蚁菇、伞把菇等名称。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鸡枞之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其味似鸡而得名,如《本草纲目》云:“南人谓为鸡(土从),皆言其味似之也。”明末姚可成编撰的《食物本草》也说:“其味似鸡,故以名之。”一说因其状而得名,明杨慎《升庵外集》便说:“鸟飞而敛足,菌形如之,故以鸡名。”清田雯《黔书》也认为:“[鸡枞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则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土从)。”但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却持另一种说法:“云南土产地蕈,志书本菌子也。而《方言》谓之鸡宗,以其同鸡烹食,至美之故。予问之土人,云生处蚁聚丛之,盖以味香甜也。予意当作蚁从,非鸡宗明也。”

实际上,因味得名的说法可能更为准确。其肉肥硕细嫩,切片洁白如玉,酷似鸡白肉;口感则鲜甜脆嫩,清香可口,可与鸡肉相媲美。可能是因为这些缘故,故有鸡枞之名。

根据鸡枞的颜色和形态特点,鸡枞可分为青皮鸡枞、黑皮鸡枞、黄皮鸡枞、白皮鸡枞、花皮鸡枞、土堆鸡枞和火把鸡枞等,其中以黑皮鸡枞、青皮鸡枞的品质最佳,味道最好。鸡枞又有肥瘠之殊,肥者味厚,瘠者则薄。一般来说,山上鸡枞较瘦弱,平地鸡枞则较肥厚,尤以红土平地上之鸡枞品质最佳。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帝王为之心动的美味

鸡枞的采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中认为,《庄子》中所说的鸡菌,就是指的鸡枞:“蔡氏《毛诗名物解》引《庄子》云:‘鸡菌不知晦朔。’鸡菌,菌如鸡冠也。与《庄子》云‘牂生于突’义相叶。故云南名佳菌曰鸡堫,鸟飞而敛足,菌形如之,故以鸡名,有以也。”若按此说,早在庄子所生活的战国时代,鸡枞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菌类。不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庄子》中的记载却是“朝菌不知晦朔”,不知“鸡菌”之说从何而来?

事实上,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关于鸡枞成为食品的史料,最早见于明人的记载。

明张志淳撰,成书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的《南园漫录》就有这样一段记载:“惟永昌所产为美,且多。……此物惟六月大雷后斯出于山中,或在松下,或在林间,不定也。出一日采者,朵小而嫩;五六日即烂矣。采得洗取土,量以盐煮烘干,少有烟即不堪食。采后过夜则香味俱尽。”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明嘉靖年间,官至中书舍人的潘之恒在《广菌谱》中也曾有这样的记述:“鸡(土从 蕈,出云南,生沙地间,丁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气味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

明代万历未年曾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的谢肇淛在《滇略》“产略”中也说:鸡枞“菌属,以形似名。未平产者最佳。……出土一日即宜采,过五日即腐,采后过一日,即香味俱尽,所以为珍。土人盐而晡之,熬液为油,以代酱豉。”

谢肇淛在其另一本着作《五杂俎》中还说:“滇中有鸡(土从),盖菌、蕈类也,以形似得名。其油如酱,可以点肉,亦闽中乌(虫念)酱之类也。”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可见,当时人们已意识到鸡枞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植物,甚至仅仅过夜便香味尽失,于是人们便想出了各种贮食的方法,如“盐煮烘干”法便成为明人保存鸡枞的主要方法。

在吃法上,时人不仅将鸡枞用以烹肉,甚至用以点茶。因味美,当地人常将鸡枞作为馈赠远方亲友的珍贵土特产。《本草纲目》就说:“鸡(土从)出云南,生沙地间丁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点茶、烹肉皆宜。气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也。”

因鸡枞菌容易变质腐烂,嗜食鸡枞的明熹宗为能吃到新鲜的鸡枞,曾诏令云南地方官,将鸡枞盛装在青色竹笼中,由驿站飞骑传递到京城。当时能有幸一沾恩泽的,只有熹宗的乳母和独揽大权的太监魏忠贤,连正宫娘娘张皇后都无缘一尝珍味。据道光十五年《云南通志稿》“物产志”引录,清张九钺就写有《鸡(土从菜》诗二首以纪其事。其一曰:“绀袖霓裳白羽衣,炎洲仙子戏空飞。天风吹下珍珠伞,鸡足山头带雨归。”其二曰:“翠笼飞擎驿骑遥,中貂分赐笑前朝。金盘玉箸成何事,只与山厨伴寂寥。”诗人自注云:“明熹宗嗜此菜,滇中岁驰驿以献,唯容、魏得分赐,张后不与焉。”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连帝王都对其青睐有加,一些品尝过鸡枞美味的文人雅士,自然是念念不忘了。

嘉靖年间曾在云南生活了30余年的杨慎,在品尝了友人所送鸡枞的美味后,欣然提笔写下《沐五华送鸡(土从》一诗,极写出鸡枞的珍贵:“海上天风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人住近华阳洞,分得琼英一两枝。”

清代文学家赵翼,亦在《路南食鸡枞》一诗中,淋漓尽致地抒写出自己在云南品尝鸡枞的美妙感受:“老饕惊叹应未得,异者此鸡是何族?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只有婴儿肤比嫩,转觉妇子乳犹俗。”在诗人看来,其味之美,简直是无以复加。

清人赵元祚虽在浙江作官,却依然惦记着这云南鸡枞的美味,其在《怀滇中诸友》诗中就如此写道:“几番春事已阑珊,梦里痴人尚未还。听熟筝琶思白雪,离多花鸟忆青山。鸡枞雨长琅开蕊,蚕豆风翻蝴蝶斑。细细敲诗还煮字,十分清兴让君闲。”

时人在鸡枞的吃法上也颇多创意。为能久尝其鲜,人们不仅沿用着前人盐渍、蒸后晒干等方法,而且将其制作成枞油、枞酱,作为烹饪时的调味品。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檀萃《滇海虞衡志》云:“滇南山高水密,臭朽所蒸,菌蕈之类无不有,而鸡(土从)之名独闻于天下。即鸡(土从)亦无郡邑无之,而蒙自鸡(土从)之名,独冠于全滇,且以鸡(土从)为油。”

乾隆年间曾在滇南任职的张泓,在所著《滇南新语》中也说:“蕈中有鸡(艹头下从),大者如捧盒,厚逾口蘑,初色黑,鲜妙无媲,蒙自县多产之。土人渍以盐,蒸存可耐久,余卤浮腻,别贮为(艹头下从)油,或连卤蒸杵为(艹头下从)酱,当事群珍之,余常干之以佐馔。”

清曹树翘《滇南杂志》也写道:“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以代酱豉,其味尤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洵为滇中佳品。”

道光十五年《云南通志稿》“物产志”引清陈鼎《滇黔纪游》则说:“蒙化府产鸡(土从菜,赤、白二种,赤色味绝佳,其油甘香,可调五味。”该志引清檀萃《农部琐录》也说:“禄劝鸡(土从大者高尺余,盖径五六寸,甲于他产,鲜香甚美。”

行踪诡秘的菌类之王,帝王都为之倾心的奇味山珍

直到现在,这些鸡枞的久贮常食法仍为人们所沿用。其加工方式及其产品大致上有三种:一是洗净煮熟后加调料腌制的“腌鸡纵”;二是洗净煮熟加调料晒干或直接加调料烘焙至干的“干鸡纵”;三是将鸡枞与辣椒、花椒等放在植物油中慢火煎炸,到鸡枞成深褐色,香味喷鼻时起锅晾凉即成的“油鸡枞”。

当然,鸡枞还以鲜食味道最美。无论是凉拌、生煎、急炒,还是慢煲、清蒸、红烧,都清香四溢,鲜甜可口,是高档酒宴首选之品。其吃法有数十种之多,既可单独素炒,亦可加鲜肉或火腿片爆炒,也可同鸡肉清炖为汤,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相搭配。如配以猪网油、云腿等炸制而成的网油鸡枞;用芹菜将鸡枞脯、云腿、蛋黄糕等捆扎为柴把形,再炸制而成的柴把鸡枞;用云腿、灯笼椒为配料炸制的白油鸡枞;将鸡枞片煎至两面金黄熟透的生煎鸡枞;以鸡枞、云腿为主料,先上笼用旺火蒸熟,再加香油、薄芡而成的火腿蒸鸡枞及青椒炒鸡枞、火腿鸡枞汤、铜炉鸡枞菌、鸡枞菌火锅、干烧鸡枞等,就是云南等鸡枞产地最流行的菜式。

参考文献(略)

先民菜篮子里的秘密》(连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