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要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必须创设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怎样的一堂数学课才是好课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想问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并产生再次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成功的体验是一节好课中不可缺少的提味剂。例如,数学课中开放题的设计,由于它条件的多样性、答案的不唯一性、策略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发挥各自想象力、展开数学思维和方法交流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获得成功的机会,真正做到人人有所收获。

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应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生活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例如,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在天平秤两边加物体或砝码来观察变化情况推导出等式的性质,让学生在发现信息、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出困惑,切磋讨论。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四、让学生充分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和反馈学生的信息,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没有问题的课就是最好的课,教师一般习惯于按照预先设计的思路展开教学,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怕影响过程的完整性,思考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教学计划如何得以实施和完成。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时,尤其当不明白学生提的问题的意思时,往往会采取“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解决”的办法。而现在的教学中应不仅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叙述问题,还就问题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表达,老师不随意地作出“对”、“好”、“是”等标准式的评价。这样,学生在充分地表达过程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加速了认知的过程。

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堂好课必不可少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敏锐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因此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堂好课中必不可少的。

课好不好,不是看教师怎么教,主要看学生在怎么学!

总之,只有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不同的孩子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得到综合发展的课,才是一堂真正的好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