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防範電信網絡詐騙

一個“警方安全賬戶”,就騙光積蓄;一個普通的結婚請貼短信,卡上的錢卻不翼而飛。電信網絡詐騙手段“多樣化”,金融消費者稍不留神就可能“血本無歸”。為提升金融消費者防範詐騙意識,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推出這期消費者防範金融詐騙專題報道,讓消費者瞭解常見的幾種“冒充”詐騙手段,練就一雙金睛火眼,提高消費者識別和防範詐騙的能力,第一時間識別騙局。

冒充公檢法人員

不法分子提前通過非法渠道獲得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如身份證照片和號碼、手機號、地址、職業、工作單位、房產等,甚至其家屬個人信息),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撥打電話進行詐騙,聲稱事主涉嫌洗黑錢等,讓受害人登陸虛假的檢察院、法院網站查看含本人照片等身份信息的通緝令或逮捕令,不斷施壓,誇大所謂的嚴重後果,進而要求受害人將銀行賬戶資金轉賬至“安全賬戶”配合調查,或者提供銀行卡的密碼、短信驗證碼,或者遠程操作U盾轉賬等。騙子甚至會要求受害人去酒店開一間房間,不讓其與外界接觸,時間跨度短則半天,長則十餘天。

冒充老師或親朋

“某某家長,這是您孩子的期末成績單。下載網址:XXX.XXX.XXX”、“張同學,這是春節同學聚會的照片。下載網址:XXX.XXX.XXX”。不法分子先是通過發送此類帶有木馬病毒的短信鏈接控制被害人手機,再分析研究受害人手機通訊錄信息,冒充受害人向其通訊錄聯繫人發送“精準”短信。出於對“熟人”的信任,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很多受害人好友收到短信後就直接打開鏈接,於是不知不覺中被木馬控制。隨後,不法分子通過手機木馬,獲取更多個人信息,實施“精準”發送,誘導市民點擊短信鏈接,實施詐騙。

冒充單位領導

冒充網購商城客服

自稱是網購商城客服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聯繫受害者,以其在網購商城購買到的東西因質量有問題或者快件丟失要給退款理賠等由,要求受害者提供銀行卡號、密碼、短信驗證碼等銀行賬戶信息,可能還會以受害者的名義在第三方網貸平臺貸款。

如何防範金融詐騙,中行專家來支招!

第一招:守住密碼和短信驗證碼

●不要輕易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銀行卡、網銀用戶名、密碼等信息。

●任何以安全賬號、退款理賠、積分兌換、系統升級、網銀過期等為由,要求你提供或輸入銀行卡號、密碼、短信驗證碼等信息均涉嫌詐騙。

●要設置個性化的賬戶支付和電子銀行登錄密碼且不與其他郵箱、網站等密碼相同,不同銀行間網銀用戶名和密碼也應區別設置。

第二招:保管好手機和電腦

●請認準銀行官方網址(如中行官方網址www.boc.cn和手機銀行網址wap.boc.cn),登陸網上銀行或下載手機銀行APP客戶端。

●注意做好手機、電腦的安全保護工作,要設置開機密碼、屏幕解鎖方式(如指紋、刷臉、手勢等),要安裝正版殺毒軟件並常更新病毒庫,不要開啟操作系統、即時通訊工具的遠程協助功能,不安裝來路不明的軟件。

●在公共場所使用手機進行轉賬支付時不要使用公共WIFI,不輕易掃描二維碼,及時關閉未使用的藍牙並設置密碼。

第三招:謹慎操作並再三核查

●不隨便登陸陌生網站,不要隨意點擊短信、郵件、即時通訊工具中鏈接網址(含熟人、銀行客服號碼等)以及圖片、二維碼等,建議置之不理,如需操作應先用其他方式與對方核實情況。

第四招:及時發現欺詐並採取應急措施

遇到類似欺詐事件或發現已被騙時,金融消費者應立刻撥打賬戶銀行客服熱線(如中行95566)或親自到銀行網點,如實反映情況並第一時間採取凍結銀行卡、修改交易密碼等措施,同時還應及時報警。

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防範電信網絡詐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