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燕+赵

构成了『河北』的代称

燕与赵之间还存在过

一朵夹缝盛开的奇葩

中山国

河北的第三张脸 石家庄前世古国

文 | 大地理馆

(除注明出处外,照片来源均为河北博物院官网)

引 子

古代媒体很偏见

同一年发生的事

屈原老师死了,有人记录

中山古国灭了,没人关注

百家争鸣、群雄逐鹿、问鼎中原。这些今天流行的词语,均来自那个诸侯纷争而文化璀璨的——春秋战国。

这个时代,奠定了后来许多著名区域文化,如三秦与陕西,齐鲁与山东、三晋与山西、燕赵与河北、吴越与江浙、巴蜀与川渝、湘楚与两湖。

公元前296年,出了一件大事!

被小人陷害、被国君驱逐的屈原(也称芈原),在流浪途中写下了《涉江》,然后投江自尽。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大秦帝国》屈原剧照 杨志刚 饰

在同一年,其实还有另外一件大事!

那个实行“胡服骑射”的赵国武灵王,灭掉了一个叫“中山”的国。此前呢,这个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带的神秘诸侯国,曾经两度被他国所灭,但都重新复国,这一回则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两千多年后,屈原先生和他的楚国有口皆碑。但中山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用屈原《涉江》诗句中的话来说,中山国的历史就是“迷不知吾所如”,用白话说:好迷糊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山国历史,就是这个状态。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大秦帝国》屈原剧照 杨志刚 饰

河北地区,拥有燕、赵、中山三个战国诸侯国的故地,但是人们关注河北历史文化时,往往只知道燕赵,而忽略夹缝中这个神秘之国——中山。

这个中山,比孙中山,比广东那个中山,早了2000多年就出现了。

当时大部分诸侯国,都是一个字,像晋啊,齐啊,秦啊,楚啊,这个疆域已经进入中原腹地(今保定、石家庄之间区域)的游牧后裔建立的诸侯,偏偏就叫两个字。

光从名字看,就让人隐隐约约感到:

这个国不大,但是有个性,不太按套路出牌!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先后“僭越”称王的诸侯有11家,位列正史之首的《史记》为其中十国立传,没有称王的诸侯鲁、卫、晋、郑也有一席之地。那时候衡量国力,用的是“战车数量”,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战车万乘以上,为“万乘之国”。中山国实力低一档次,但仅次于七雄,战车九千,屈居“千乘之国”。

这个第二档的中山,不管那套规矩,跟诸大国一块从“公”升级称王。

中山虽不是七雄,但很重要,司马迁却没给它写传记。关于“中山”的记载,偶尔跳跃出现在《左传》《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多数情况下,是别国讨论军国大事,捎带着提到它。

比如,在公元前506年春季的一天,多国诸侯汇聚今河南省漯河市——双汇火腿肠的故乡,大家来这里商量着去如何讨伐屈原老师的祖国——楚国。

晋国权臣荀寅在大会发言:

“水潦方降,疾症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

此事记载于《左传》,白话就是:天降大雨,瘟疫肆虐,中山这个国家肯定不服,如果我们出兵等于放弃盟,招致怨恨,不但无损于楚国,还要失去中山的支持。所以呀,我国别听蔡侯瞎哔哔了。

这一幕,在纷争的春秋时期,司空见惯,但对于缺少史料的中山国来说,这段话很重要,这是“中山国”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露面。它以突兀的方式进入历史视野,却没有任何文字交代它是如何诞生的。

学者通过考证推论,形成了关于中山国族源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由春秋时活跃于滹沱河北的“鲜虞”更名而来的。

第二种: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的狄族部落东迁而来。

第三种:周王朝的封国。

最后一种说法最早被排除,集中在前两者。不管怎么样,基本可肯定:中山国是一个有着游牧部落背景的诸侯国。

通过他国第三者讲述,虽无法完全还原中山国全貌,但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

早期的中山国:公元前506年始,活动在今正定的周围鲜虞国,以“中山”为号,将都迁到中人城(今河北唐县)。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中山国遭到赵国重大打击但并未灭亡。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春秋时期形势图:早期中山国

晚期中山国: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抛弃残破的旧都都,迁都于顾(今河北定州)立国。公元前406年,魏国袭击中山都城顾邑,国灭,但宗族力量尚存,桓公率众人转入山中卧薪尝胆,于公元前381年复国,迁都于灵寿城(今河北平山三汲乡与灵寿县交界处)。直至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灵寿作都城时间长达90年。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战国时期形势图:晚期中山国

在群雄纷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神秘的中山国曾留下过耀眼的光芒。鼎盛时期的中山,有战车九千乘,仅次于号称“万乘之国”的战国七雄。作为一个小国,它最大时候的疆域也只有“方五百里”(《战国策·秦策》),但这个诸侯国极其顽强和坚韧,堪称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战国中山国核心疆域地图

绘图 @ 孟凡萌

国运颠沛流离,至少三次迁都;队伍数次被打散,又数次重建;以小国搏击强敌,多次取胜晋、魏、赵、燕;魏赵等大国君还是“侯爵”的时候,中山国君称“公”,燕赵君称王的时候,中山也跟着一起称王。

中山国人骁勇善战,尤其善于打山地游击战,专家认为:这跟其游牧民族背景有关。明代开始流传的“中山狼”,说的就是中山国境内发生的故事。清《红楼梦》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句,将“中山”与狼联系在一起,更说明了其游牧身份。由于受中原教化比较晚,他们比一般诸侯还不遵守礼乐限制,称公、称王,有点我行我素、先马行空。

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国土狭小难以抵挡强敌冲击,在距离战国大幕落下还有75年的时候,中山国灭亡于赵。而且,赵武灵王采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起身”的策略,用中山人擅长的骑兵,出奇制胜地攻破了中山。

在中山国最稳定最辉煌的“灵寿都城”时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啥印象呢?我们可以用这么概括:爱玩!会玩!死了都要玩!

也许是出于对中山国游牧族源的偏见,也许是颠沛流离的中山国本身缺乏史料,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山着墨很少,但有这么一段生动的描写:

“(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跕屣”是一种足尖着地的舞步。)

翻译成白话:老爷们儿喜欢聚众游戏玩乐,常常高歌一曲,出门在外常常搞杀人抢劫(椎剽)的勾当,闲的时候有人干盗墓的,有人干手工活,有的人擅长冶炼金属,美男子多喜欢混娱乐圈当艺人;女孩子们,擅长演奏乐器,跳一种类似芭蕾的舞蹈,并以此吸引王公贵族,她们常去后宫工作,中山籍美女甚至遍布各大诸侯国。

战国中山国鼎盛期的都城——灵寿城考古发掘之前,这些印象停留在文字中。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国灵寿故城以及城内王陵的发掘,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大发现之一。考古人员进入之前,王墓早就被人盗掘过。即便如此,仍有两万多件文物惊艳出世。

气势恢宏的都城、精美绝伦的器物,以实物形式让不完整“中山国”变得鲜活,更是印证了中山国人的极度“会玩”的天赋和超群的艺术想象。

中山国都城灵寿格局独特

别国是“国字脸”

它却是“锥子脸”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窗口。那么我们就先从中山国鼎盛期的首都灵寿故城说起。

战国七雄各大诸侯国,都城一般都建在平原上,而且主城多是方形,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秦国咸阳、燕国蓟,莫不如此。这些城池,在别的诸侯那里,遵照《周礼》规制,方正而且规矩。可是人家中山国偏偏不这样。

人家的都城——灵寿城,平面轮廓是个“心形”(相关考古报告称为“桃形”)。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都城灵寿故城遗址遥感图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灵寿故城考古遗址航拍

供图 @ 黄军虎

中山国曾被郭沫若称为“艺术王国”,中山国吸引了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学者苦苦寻觅。上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扑朔迷离的中山王陵和都城灵寿古城,绚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前。灵寿故城城址,位于东灵山、西灵山以南,滹沱河北岸,有两条天然河沟为护城河。中山桓公,中山国第三任君主,完成了最后以一次复国大业,并定都灵寿。

在手绘的三维图上,“心形城”的轮廓会更一目了然。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鸟瞰手绘图

绘图 @ 付大伟

灵寿故城,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农田阡陌间。面对农田和荒草间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遗存,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样的遗存是伟大的奇迹:这是一片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滹沱河中上游,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开发而显得支离破碎的“熟地”。幸好,都城夹在滹沱河的两大水库—— 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之间,所以没被水库淹没。也正因为处于水库涵养区,古城与城外的多处陵墓的地标建筑,没有被喧嚣侵扰。

跟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方城相比,这种“心形城”少了死板,多了灵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特别的美学视觉。这种形状的美,无须理论来证明:因为,你看看现在女孩子梦寐以求要追求的“心形脸”,也就是俗称的锥子脸,或许就知道了古代中山国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美学天赋。

心形脸或锥子脸,成了网红脸,不少人对非天然锥子脸反感。但是无法否认:如果这种造型,不被看好,大家干嘛又要动刀子呢?答案不言自明,这种形状之所以成为网红,从流行程度上来说,时髦!好看!从艺术美感上说,比国字脸更显奔放。

没错,在两千多年前,中山国都城的设计师,就把自家的国都,设计成了一张“网红脸”,你说神奇不神奇。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心形”网红脸演示示意图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我们隐隐感觉到

两千多年前中山国那位牛逼设计师在偷笑

国徽

一个爱山的国度

设计了一款“山”主题LOGO

堪称中山国国徽

“心”形的王城之中,还要有山——城东北有座叫“黄山”的小山头,这不是巧合,而是体现了这个诸侯国的“崇山”风俗。水经注对中山国第一个都城“中人城”(中山城)一带有过描述。

《水经注•滱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内有小山,在城西,侧而锐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西晋张曜《中山记》说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从前期都城中人城到后期都城灵寿城,“城中有山”的传统一直在传承。

中山的字面意思,就是“山中之国”。其他诸侯国,包括强大的秦国、楚国、齐国,到如今都没有发现象征国号的标志出土,而中山国却出土了象征王权与国家的LOGO——青铜山形器。

这组尺寸巨大的礼器,露出真容之后,让考古专家赞叹:这组器物堪称国徽啊!因为,它的上部如“山”、下部如“中”——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造型奇巧,真应了《史记·货殖列传》“作巧奸冶”的说法:中山国工匠,手巧活好,特别是金属冶炼。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这是一种仪仗礼器,中山成公、王cuo(第一个称王的中山国君四声,此字打不出,见上图)墓出土了一套6 件,每件高达143 厘米;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套5 件,每件通高119 厘米。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战国中山国山字形青铜礼器

供图 @ 张慧

器物下部中间有安插木柱的圆筒状銎,出土时銎内还残留朽木。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山字”礼器出土时的情形

供图 @ 张慧

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雄伟。这种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造型庄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国王高高在上的权威。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帐山形器复原想象图

供图 @ 张慧

除了“国徽”,体现“山”崇拜的风俗还有很多。如这套“人俑拜山陶器”,有六件方形陶锥体和一件人形俑。出土时,方形锥体每三个排列在一起,组成一个“山”字形。陶人俑发现于冶铜炉作业坑边的上坎,双手作圈手拱拜状。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人俑拜山陶器”一组

陪葬时,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净土掩埋,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国崇拜山神的风俗。

给首都把门的两座山

竟是一对蠢萌的怪兽

灵寿故城的城垣内部是有起伏的,就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底,地上部分多荡然无存,夯土城基尚在。

战国时期,是中国城市走向成熟的第一次高峰,居住区、商业区、政治区功能分区已经十分成体系。中山国灵寿城,位于太行山区与华北平原枢纽位置,又位于该国疆域中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

这座城分东、西城,东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如今,一条运煤铁路将中山王城与王墓隔开。我们看灵寿城的遥感地图,一定会发现一处特别的景观——中山王衅墓西北有山头两座,分别为西灵山、东灵山——它们从平原上拔地而起,犹如两扇护陵的大门,神奇的是它们不是人工建筑,而是天然景观。

接下来,就看看这两座把门的小山,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这两座山体量规模并不大,但是在三维地形图上,能够非常清晰地突兀在那里: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东灵山、西灵山与灵寿故城位置关系

制图 @ 大地理馆

从侧面俯瞰,这两座山,似乎也只是两座平平无奇的山。两山把守的位置向右下,是灵寿故城的北城墙,北城墙西部有中山国成公的墓葬。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东灵山、西灵山与灵寿故城局部鸟瞰

供图 @ 黄军虎

借助遥感图,我们垂直来看下,这两座山与故城的轮廓:从空中看起来,西灵山、东灵山的轮廓,分明是两头憨态可掬的动物嘛,它们正好守着城西北角。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东灵山、西灵山与灵寿故城遥感图

底图 @ GE 制图 @ 大地理馆

我们继续放大,东灵山的神兽,其遥感图上的真容是这样滴:

这身形像一头虎。有鼻子有眼,有腿又有腰,昂着头,伸着前腿儿。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四灵神兽”中的白虎

西灵山的神兽真容是这样滴:

看这发型,比较像一头狮子。鬃毛抖动,前腿朝上,跳舞的嘚瑟状,似乎还在傻笑着哈。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古代麒麟形象(主体据说来自狮子)

中山国那时候当然没有飞机,自然也无法垂直俯瞰地形,这两只神兽不太可能是人工雕琢,我们只能说——这实在是巧合,天赐活灵活现的神兽,来守护中山国的都城!而在中山国王墓里,还真就出土了两队作为陈设用的瑞兽。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错银铜双翼神兽

这对家伙正式名称叫:错银铜双翼神兽。中山王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墓出土,为中山国王家的镇席之器。它们神兽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左,仿佛在大声咆哮。口、眼、耳、鼻、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背部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

打开中山国王公贵族们的地宫,还有更多的大菜来袭。来来来,让我们通过出土文物,来看看这里的国王与国民,有多么“城会玩”。

IⅤ

金带钩

中山国土豪标配

高调奢华有内涵

这是一个经过两千四百多年仍然金光晃眼的器物。它尺寸不大,却很重要——是战国汉代挂腰带的专用的,叫“带钩”。虽然是实用器,但有权势的人,往往会用名贵的材质如金银、玉石来打造。

这是一件从中山王墓中出土的琵琶形银质镶金带钩,造型是蟠龙,“龙头”上还有眼睛,镶嵌雕刻纹路是凤和猛兽。端庄文静的凤凰,与凶猛的兽纠结在一起,工艺水平,绝非一般工匠能够达到的。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墓出土的镶金凤银带钩

说起这带钩,有一则著名的故事。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

意思是:一个叫小白的公子逃往鲁国,管仲率兵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而小白安然无恙,但就势装死,后来返回齐国即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一枚小带钩,救了大霸主。

春秋战国时候,腰间就已经使用皮带了。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古画中的玉带钩

带钩是如何使用的呢?

请看插图分解: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战国时期出土铜器中的人俑,腰间带钩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战国时期出土铜器中的人俑,腰间带钩

中山国王的遗体墓室,已经被盗,这个金银带钩,幸运躲过了盗墓者。从这一个小小的饰物,我们能够想象中山国权贵阶层的穿戴之奢华。

九鼎吃肉、大壶喝酒

2400多年的酒还能飘香

爱酒如命的国度

创造了“千日醉传说”

从古到今,吃,是永恒不变的刚需话题。

中山国王如何吃?“钟鸣鼎食”形容贵族家的场面,这 主要用具当然就是鼎了。鼎,不仅是“王的餐具”,更是身份的象征。西周时期,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包括中山国在内的这些诸侯,应该用七鼎。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僭越”礼制的约束,自己铸造九鼎,中山国的国家元首——成公墓以及他的儿子——中山王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的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铜升鼎。 平时的宴会,遗迹祭祀时,这些升鼎内要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作为至高地位象征的“九鼎”规矩,被玩坏了!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除了食器,一些重要的鼎,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功能——记录重大事件,比如著名的毛公鼎,刻录了铭文近五百字。考古发掘之前,中山国缺少系统的文献记载,尤其是,连王族谱系都不全。幸运的是,王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的墓里出现了两件重器,一件是“九鼎”中的头鼎,与一般鼎不同的是,它是铁足铜身。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铭文铁足铜鼎

这尊重达60公斤的大鼎,外壁刻有铭文77行,有469字,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记述并表彰了将军司马赒(zhou)率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记述他国历史的文献曾侧面讲述,中山国先后跟两大邻居——燕赵作战,均取得过大捷,这个鼎的文字,跟历史记载吻合。

鼎上的铭文,印证了《战国策·齐策》所述:

“中山悉起而迎燕、赵,南战于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胜,此用兵之上节也。”

千辆战车级别的中山,硬抗燕赵等万辆战车级别的大国,不落下风,足以说明其战斗力的强悍。

跟这件大鼎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同样铭文众多的器物。这是一件高63cm的盛酒的工具——它同时也是一件礼器,450个铭文,也大大炫耀了中山国的胜利成绩。这件铜酒壶棱角分明,壶盖上有四个镂空云形钮,腹部各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壶身四角各铸有一条神采飞扬的矫龙。

最最最重要的是,它赘述了中山国的创业史,并提到了自己的祖辈庙号“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中山国的家谱世系,至此完成了补缺!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铭文铜方壶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铜方壶铭文拓片

既然说到了酒壶,那就不难看出:中山国是个爱酒的国度。

没错!

《周礼·天官·酒正》中提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东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看到了吧,也即是说,周天子需要的最高级别的清酒,就是中山国人酿造的。那个写“慈母手中线”的孟郊,曾竟感慨:欲慰一时心,莫如千日酒。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在当时名“中山府”的定州担任知府,当时酿出的“中山松醪酒” 让诸多文人墨客迷恋。

中山酒的鼻祖,就是战国中山国的酿酒师,而这国王的墓葬里,竟然还发现了2400多年前的美酒!

当这尊扁铜酒壶被打开时,居然还可以闻到酒香。通过现代仪器分析,这种酒是古老的粮食酿造酒,当时创造了一个纪录:经过酿酒权威机构测验认定,这是发现最早的古代酒的实物。因为岁月太过久远,酒精度已经微乎其微,因为溶解了铜元素,酒液已经碧绿如翡翠般。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国青铜扁酒壶与青铜三犼足筒

这中山国的王爷,得有多爱酒,连死后都不忘把这佳酿带入长眠的墓室。

犼,是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常立于华表和房顶,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这里中山国的犼,出现在投签筒之下,也许是在守望着酷爱纵酒娱乐的国王来驾临吧。

关于中山酒,《战国策·魏二》也有提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远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这里借大禹的口吻,提出了语言:肯定有因为纵酒而亡国的,商末代的纣王就曾“以酒为池”,而中山国的灭亡,也跟其君王纵酒狂欢作乐有很大关系。

VI

生:王宫的朝堂里

用着禽兽撑起的豪华屏风

死:最早建筑平面图

设计了一个豪华的地下宫殿

公元前4世纪的一天,经过长时间的规划、营建,中山王陵地面建筑群——飨堂正式落成,中山国的全体贵族们在中山王率领下,一起出席了当天举行的祭祀大典。根据《兆域图》描绘,结合相关历史记载,插画师完成了这张历史场景复原图,它描绘了中山王陵飨堂前举行的宏大祭祀场面。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陵飨堂祭祀场面复原想象

绘图 @ 刘璠

这幅插图,复原了中山王陵飨堂前举行的宏大祭祀场面,我们是根据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出土的《兆域图》的描述完成的。《兆域图》是一幅王陵的平面规划图:按照该图比例尺换算,整座王陵规模极其宏大,地面建筑是用于祭祀先王陵寝的飨堂,两侧并排着两个王后堂,整个墓区还分内宫、外宫。

古代,好的陵墓建筑是在国王生前就开始规划、设计、建设完成的。《兆域图》刻在一张铜板上,长94 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用金银镶错绘出了一幅陵园的平面图,对陵园建筑的各个部分和相互距离标注了尺寸——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国王陵出土《兆域图》铜板

供图 @ 张慧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兆域图》铜板上的文字标注

就是它,被建筑学家称为“最早的建筑规划平面图”,被地理学家视为“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这块铜板的出土,让今天的人第一次看到古代建筑图纸的实物。这个图还告诉我们:过去认为是汉代出现的斗拱技术,其做法在中山国已经出现了;唐宋以来木结构上惯用的主要连接榫卯之一的“螳螂头”此时也在使用了。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技术,目前能这种应用案例的最早实物,还是出现在中山国。

这件器物叫“四龙四风错金银案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案,在古代指的是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只存案座。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的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案座整体造型动静结合、疏密得当、新颖奇特。方案上的错金银纹饰精巧而繁复,线条流畅斑斓。

注意!四条龙的龙头处——分别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斗拱托起案框,斗拱的形式按照当时木构建筑的挑檐结构制成,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战国斗拱应用实例。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这件“四龙四风错金银案座”,其错金银技术在战国时期属于超一流的,这是中山国最牛的代表性手工艺绝活之一。错,就是嵌,将金银片或块,嵌入青铜器中,形成各种美妙的图案。我们看下这细节。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方案的底盘为圆形,由两雄两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盘之上昂首挺立四条双翼双尾的神龙,龙的双尾向两侧环绕,反勾住头上的双角;龙的双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龙尾连接四只展翅的凤鸟。这样天马行空的造型,得需要多么出色的想象力!如此绝伦奇巧的手法,得需要多么出色的创作天赋!


可以说:乱世中的中山工匠制造出了充满想象力的青铜器,较其他各诸侯国手工艺品,有过之而无不及,错金银工艺更是一绝。

中原地区:商周至战国,是中国青铜器最辉煌的时期,从那时起,以中原为代表的青铜器造型、图案,形成了庄严、规矩的风格,装饰图案走的是写意的路子。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商周至战国中原地区典型青铜器

南方楚国:在中原基础上,纹饰更加繁复,开辟了另一种青铜器艺术风格,尤其器物上的装饰云纹等,反复缠绕,跟楚国文字中的“鸟虫篆”,有异曲同工之美,把“大繁”之魅发挥得淋漓尽致。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淅川战国楚墓所出的楚王子午鼎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八棱体龙凤铜座

来源 @ 嘉德国际拍卖中国嘉德 2009秋季拍卖会

这件器物跟中山国那件案座,有异曲同工之美:不过,这件楚地青铜器,其龙凤采用了圆雕方式,周围八面分别有羽状纹、旋转几何纹、变形兽体纹等。在八棱体铜座斜面部分的四边,铸有圆雕的四条飞龙,回首张嘴吐舌,双角,身上有翼。纹饰繁复而略带诡异。它比规矩的中原器物,多了几分浪漫气息,但总体上仍是“写意”,而中山国的动物造型,则是质的突破:它们在造型奇异的基础上,更追求写实。

简单地说三种青铜器的特征:中原,简约端庄、风格写意;楚国,繁复瑰丽、风格写意;中山国,天马行空、风格写实。这并非绝对说,某地的所有器物都如此,而是从三者的代表性器型中做出的总结。从动静来说,中原喜表现静、楚国半静半动、中山喜表现动。

就让我们尽情欣赏下中山国工匠为留下的这些至少2300年前的“萌宠”。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虎吃鹿造型屏风铜座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无论中原,还是楚地,表现写意、对称、态静之美的器物居多,而这件中山国的屏风座,居然做成了“老虎吞鹿”的写实造型:老虎将小鹿送入巨口之中的瞬间,老虎敏捷的动作、凶猛的眼神与小鹿的柔弱无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雕塑,定格的是吞噬动作的瞬间。

老虎吞鹿+一对错金银牛,组合了屏风座“天团”,这些单独自成一体的造型作品,其实都是屏风构件的一部分。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中山王墓出土的动物造型屏风座

动物局部特写:错金银图案,表现了动物身上的毛与纹路: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木构的屏风早已腐朽,但那些构件完整保存了起来,它们跟这些动物造型的屏风座,一起撑起了“王的大厅”。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会玩?!谁也比不上石家庄的前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