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這句詩錯了一千年,還在繼續錯下去

李大嘴 大嘴讀史

“螟蛉之子”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常用詞彙,也就是俗語的乾兒子。柴榮是郭威的乾兒子,劉封是劉備的乾兒子。

《詩經》這句詩錯了一千年,還在繼續錯下去

先秦時期的人們通過觀察發現,蜾蠃是一種單性生物,有雄無雌,無法進行交配生產,傳宗接代,於是捕捉螟蛉來當作義子餵養。

蜾蠃(guǒ luǒ)是一種胡蜂,“螟蛉”是一種昆蟲的幼蟲。

古人的願望很美好,但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這句詩是錯誤的。

《詩經》中最遲產生的作品在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5世紀。歷朝歷代無數書生品讀《詩經》一千年之後,終於有人對這句詩產生了疑問。

這個人就是南北朝時期有“山中宰相”美譽的陶弘景。

《詩經》這句詩錯了一千年,還在繼續錯下去

陶弘景覺得,憑什麼說蜾蠃是單性生物啊?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要自己通過觀察來驗證這句詩的對錯。

陶弘景找到一窩蜾蠃,發現雌雄俱全。這些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針把螟蛉刺個半死,然後在螟蛉身上產卵。

原來螟蛉不是義子,而是蜾蠃後代的食物。蜾蠃本來就屬於寄生蜂,不但偷人家孩子,還把人家孩子變成自家孩子的口糧。

真相大白,千年謬誤一朝得解。

陶弘景的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並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儒家學者拒不認錯,他們覺得,今天承認這句詩錯了,明天就有可能承認第二句詩錯了,這個口子不能開。如果有了先例,長此以往,經典被改得面目全非,還能被叫做經典嗎?

所以說,陶弘景雖然指出了錯誤,但這個錯誤被選擇性無視,依舊在被代代流傳,詩歌、小說、演義中關於“螟蛉之子”的使用比比皆是。

《詩經》這句詩錯了一千年,還在繼續錯下去

很多時候,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揹著牛頭不認賬。

現在,有很多事情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