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蓋為什麼會被宋江架空

晁蓋為什麼會被宋江架空

歷史往往很弔詭,最早揭竿而起的一般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從陳勝、吳廣到張梁兄弟乃至劉福通、高迎祥等等,幾乎是中國歷史的一個普遍規律。

晁蓋作為早期的大頭領,在梁山草創時期居功甚偉。但後來逐步被宋江架空,最後放手一搏想要扳回一局,沒想到卻中毒箭而亡,落得個抱恨終身。先拋開晁蓋被害的陰謀論不說,就個人能力來說,他戰死沙場確實是一個最好的選擇,總強於最後鬱悶而亡。

雖說在黃泥岡巧施計謀賺得生辰綱,但虎頭蛇尾,實在談不上精細。以晁蓋的大名,方圓百里誰人不知,竟然化名住店,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難怪過了許久何清對此事還記的一清二楚。事到臨頭,居然不知道要逃往何方,可見劫生辰綱多半是受人蠱惑、一時興起之作,完全沒有預料事後各種可能並制定相應計劃。

得知事情敗露如此緊急的情況下,還要拉著宋江去見兄弟。雖然宋江再三叮囑:休要多說,只顧安排走路,不要纏障…… 哥哥保重,作急快走……但是還遣散莊客、並迭財物、打拴行李。後半夜朱仝到後莊時,兀自晁蓋收拾未了。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差不多一天都沒逃出家門,這簡直是作死的節奏。

對比宋江,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宋江從何濤嘴裡知道生辰綱事發,心內自慌,表面卻應答得體,說話間便謀定行事步驟,巧言矇騙何濤,出城報信。牽馬出後門外去。拿了鞭子,慌忙跳上馬,慢慢地離了縣治。出的東門,打上兩鞭,那馬拔喇喇往東溪村躥將去。到東溪村後,盡減繁文縟節,略一講禮,回身邊走。無不處處透著精細和臨危不亂的過人之處。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江湖道義要講,但那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之一。合之則用,不合則棄之如敝履。縱觀中國歷史,劉邦、朱元璋兩個能從草根崛起笑到最後,都是這方面的高手。

晁蓋為什麼會被宋江架空

晁蓋就過於拘泥於所謂的忠義。當聽說時遷因為偷雞失陷祝家莊時,晁蓋非但沒有表現關心和積極營救,反怪他們連累梁山名聲受辱而大怒,要斬楊雄和石秀。後在宋江、吳用、戴宗等極力勸說下作罷。好不容易等到幾個不是衝著及時雨投奔梁山的好漢,卻被晁蓋一通棒喝而徹底推向了宋江一邊,更遑論本身就是來投奔宋江的好漢。以至於攻打曾頭市夜半劫寨,留林沖在外接應之後身邊沒有得力心腹保護,不明不白中毒箭而亡。

晁蓋在水滸中所費筆墨不多,即使在這不多的篇幅裡面隨便擷取兩個事例,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其能力還不足以擔任一個組織的領路人角色。

組織領導的選擇,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自身能力不足者即使佔有先發優勢,但最終還是要被淘汰的。宋江架空晁蓋就是組織整體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雖然這個選擇最終也沒有帶給梁山好漢一個光輝燦爛的前程,但問題是還有其他選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