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本微讯 在甘肃陇南康县,有两首顺口溜很出名:一个是“能吃苦的郑文山,一杆旧秤背上担,一辆破车山里颠,一条麻袋装山货,一年四季人不闲,一毛一毛赚万元”,这是“山货大王”郑文山创业时的真实写照。

另一个是“扎根山区找市场,勤奋淳朴受夸奖,山沟特产销四方,回报家乡美名扬”,这是如今康县人对郑文山的评价。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1986年返乡创业至今,这个当年全村第一个“万元户”,已经发展成为甘肃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全国脱贫致富带头人”“中国创业之星”“甘肃省劳动模范”等荣誉获得者。

当年砖瓦结构的旧厂房也早换成了现代化工厂,公司选址康县王坝工业园区,经营的黑木耳、核桃、茶叶等60多种当地土特产远销全国,产品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等。

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新旧厂房对比照

“1996年,我筹钱租了这个厂房。那时候一到下雨厂房屋顶的青瓦就会漏雨,屋里返潮,农产品也放不了多长时间。”提起当年的旧厂房,郑文山感慨地说,“从过去到现在,凭借国家的好政策,我发展到今天。尤其是汶川地震后的这十年,也是我们公司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我赶上了好时候” 。

今年58岁的郑文山,出生于康县城关镇赵坝村。1977年高考落榜后,他南下广东打工。看到广东卖的土特产品价格昂贵,想到家乡便宜的山货,郑文山嗅出了商机,毅然返乡创业,下定决心要让康县山货走出大山。

“揣着跟信用社贷款的2千元钱,骑着一辆自行车,我开始跑遍全县收购木耳、香菇等山货。晚上拿麻袋背回家晾晒加工,再拿塑料袋封装,到集市上摆摊儿销售。一年骑坏了两辆自行车,却赚了一万多元钱,成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就这样,郑文山鼓足了信心,干劲更足。

1996年,郑文山筹资金200万,办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租下厂房成立了康县兴源土特产经销中心。2006年,他又注册成立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为一般纳税人。公司具备开发票的资质,产品随之进入超市销售,改变了以前在集市上零售的现状,销售门店也开始慢慢向全国各大城市扩展。2013年,他的公司销售额发展至被列入“规模以上企业”,因为发展需要,他开始选址筹建新厂房。筹资1800万,加上当地政府扶持的130多万,崭新的绿色厂房建起来了,这下郑文山的心里更激动了。

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郑文山展示一棵价值5500元的康县灵芝

2014年,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东风,郑文山积极响应全省号召,开始电商销售,而这背后,是如火如荼的“双创”热潮。陇南市国税局抢抓“国家级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发展机遇,紧扣“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主线,创新服务模式和政策落实举措,在全市落实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创新制度机制。

康县国税局通过在办税服务厅设立“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窗口”和返乡创业服务岗,实行咨询、受理、审批“三优先”服务,落实政策减免,加上政策辅导和产业规划,帮助康县三河坝乡垭合村返乡农民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精选白芨种植创业,支持三河坝乡马家山村返乡农民工养殖蜜蜂,还助力康县“双创”事业树立了像郑文山这样的典型,激发了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

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康县土特产展品

2016年,康县被列入首批“国家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的范围。

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康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石成(右三)了解康县木耳加工包装情况

“原来领发票整个流程需要3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就领上了,大大节省了我们纳税人时间成本。”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财务负责人李金平说道。

郑文山也开始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先后培育出近20户特产种植大户,与200多户签订常年购销合同。他还出资指导、带动11个乡镇的村民脱贫致富。电商销售带动全县电子商务发展,仅在2017年,销售收入比2016年同比增长30%,带动康县2000多户种植户、实现收入1200万元,户均增加收入6000元。

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工人郑学英筛捡康县木耳

国税开辟“绿色通道” “山货大王”创业步入快车道

郑文山热心公益事业发展

“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康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我们国税部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税收杠杆作用,促进本地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所有老百姓脱贫致富,是我们的目标。”康县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石成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