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徵管理念之變

本微訊 改革開放40年,甘肅國稅系統稅收徵管工作走過了一段不斷深化、不斷完善、不斷規範的改革之路。隨著稅收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稅收規模的持續擴大、市場主體的急劇增加和經濟形態的日趨多樣複雜化,稅收徵管的體制機制、手段方法也不斷優化完善、推陳出新。從“一員進戶、各稅統管”到信息化支撐下的稅收專業化管理,稅收徵管方式日趨科學嚴密,稅收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為有效發揮稅收的財政和經濟職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也在服務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之初,所有制形式單一、經濟結構簡單、納稅人數量少、稅制簡化,稅收徵管沿用過去“一員進廠、各稅統管、徵管查合一”的稅收專管員劃片包乾模式。

從1986年到1992年的6年間,是甘肅省經濟體制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財稅領域實施兩步利改稅和建立多稅種、多層次、多環節複合稅制的重要時期。為適應經濟轉型、稅制改革和稅收徵管法制化的需要,全省各地稅務機關開始探索“徵管、檢查兩分離”和“徵、管、查三分離”模式,納稅人申報納稅制度開始實行,稅務稽查隊開始設立,稅務人員“上門收稅”變為納稅人“上門繳稅”,新的納稅秩序逐步建立。

瓜州縣國稅局楊培榮回憶說,他於1990年初入稅門,那時的稅款幾乎全部是稅收專管員上門收繳,專管員一人入戶,各稅統管,稅款計算、開票、上解稅款、登記臺賬等日常工作往往都是一個人來完成。

1994年,國家實行分稅制改革,將省及以下分為國、地稅兩個系統,改革成“納稅申報、稅務代理、稅務稽查”三位一體的徵管模式。肅北縣國稅局長黃平回憶說,面對稅制改革,當時我也曾一片茫然,但我及時學習相關政策條例,記得當時服務一戶大型商貿企業,我們稅務幹部連續蹲點盤庫3天才將具體情況調查清楚,納稅人反覆提出質疑,我與同事通過拿出政策、耐心為納稅人講解進項、銷項稅額的計算方法,一對一地教會憑票抵扣的方法,幫助企業規範財務核算制度,規範賬簿,加班加點地為納稅人進行輔導,最終完成當月申報。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新一輪稅收徵管改革提上了議事日程。全省國稅系統開始全面推行 “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的 “30字”徵管模式。這一時期,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制度逐步健全,至1998年底,全省國稅系統納稅戶約有90%在辦稅服務廳(室)完成納稅申報;稅務稽查力量得到加強,各市、縣均成立了稽查局,人機結合的稽查監控網絡初步建立;以計算機為依託的徵收監控體系初步建立,納稅人遲交、緩交、不交稅款現象明顯減少。

本世紀以來,“30字”徵管模式又加入了“強化管理”,演變成為“34字”徵管模式。在集中徵收、重點稽查改革完成之後,“管理”成為這一階段改革的重點。《稅收管理員制度》《納稅評估辦法》等稅源管理制度相繼出臺,信息管稅、風險管理等管理理念逐步確立,稅務機關對稅收專業化管理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尤其是2016年以來,甘肅省國稅局持續加強稅收風險管理,建立了“統一分析、扎口推送、分級應對、統一監控平臺”的風險管理閉環機制,深入推進稅收風險管理。以事前審核為主的稅收管理方式已逐步轉變為以風險管理為重點的事中事後監管。

兩當縣國稅局90後稅務幹部張文靜一家三代都是稅務幹部,爺爺年代的稅務工作是以上門“收稅”為重點,現在納稅是通過網絡申報與評估,納稅戶與“稅官”見面的機會是越來越少,稅務幹部下到企業也不只是為收稅,而更多的是為企業服務,輔導企業合理、合法、合規履行納稅義務,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