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一、戰爭的需求——僱傭兵的崛起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民兵則會在統治者的緊急徵召下出現,根據自己的富裕程度自行購置裝備,他們往往擔任步兵或者弓弩手。民兵的裝備情況普遍來說還是較差的。

理論上來說以上兩者可以提供足夠的軍隊,但是這種義務服役形式的軍隊受限於短暫的服役時間(平均40天),同時這種來自各地臨時拼湊在一起的軍隊缺乏凝聚力,時常會互相爭吵和開小差。過短的服役時間和低下的素質極大制約了戰略設計和長期戰役計劃,於是統治者們在必要時開始簽訂契約,僱傭一些無事可幹的騎士或者有專門軍事技能的人來作戰作為軍隊的補充。他們稱之為僱傭兵。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13世紀末期,意大利城邦的貴族發現在戰爭中城市民兵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同時意大利地區缺乏大範圍的封建制度也意味著重裝騎兵的數量較少。於是意大利貴族們在1300-1325年間開始僱傭主要來自德意志地區的傭兵。隨著戰事的需要,傭兵在軍隊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該世紀後半葉,意大利人開始組建他們自己的傭兵團。到了末期,甚至全體由僱傭兵組成的軍隊也出現了,這種僱傭軍在意大利一直存在到15世紀末。

在百年戰爭中英國軍隊由於長期在敵方境內作戰,短暫的服役期束縛了軍隊的手腳。英王採用的方法是通過簽訂支付一定資金的契約延長服役期和增加新的僱傭兵,使其在法國境內的軍隊幾乎全都由僱傭兵組成。法國也同樣出於戰爭的需要僱傭了來自德意志地區和熱那亞的僱傭兵。在百年戰爭結束之前,法蘭西土地上隨處可以見到傭兵團在戰鬥。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二、僱傭兵的輝煌與衰落——常備軍的出現

瑞士兵的成功使各國紛紛僱傭瑞士兵,或效仿其訓練作戰方式。隨著火器的發展,射擊越來越重要,西班牙和德意志傭兵開始引入一定數量的火繩槍射手,把長矛和火器有機結合起來,採用一種大的編隊,稱為“西班牙方陣”。而瑞士軍團未能及時更上這種變化,在察裡諾拉和帕維亞等戰役中遭到失敗,便開始落伍了。整個16世紀步兵作戰形式主要是從德意志與西班牙的職業兵那裡沿襲下來的。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君主是如此依賴僱傭軍,16世紀歐洲各國的武裝力量中僱傭軍佔了很大比重,但是僱傭軍也開始暴露出其很多缺陷。僱傭軍參加戰鬥是為了收入,往往不太願意冒風險。當時意大利就講究精密的計算和避免傷亡,士兵看到不利的境地更多是選擇投降而不是繼續奮戰,馬基雅維利就曾在《論戰爭藝術》批評意大利僱傭軍的消極戰。同時僱傭兵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這種當兵的買賣只要足夠的金錢,不分國家不分階級不分主人,新教的德國人可以愉快地在西班牙或法國的旗幟下打仗;意大利的專業僱傭軍可以為英格蘭或荷蘭的女王服務。僱傭軍的僱主會更具需要隨身變幻,因此他們不會存在什麼愛國熱枕,當他們的條件得不到滿足便會不聽命令。在拯救維也納戰爭中,德意志傭兵就要求三倍報酬,如果不滿足就洗劫該城。同時當戰爭結束後無人僱傭的僱傭軍經濟沒了來源,他們會用積蓄向附近市民和商人購買生活用品,當更多往往是乾脆的變成了強盜(或許他們在成為僱傭軍前的本行便是)。在1574年發生的“西班牙怒潮”就是一個最可怕、最驚人的例子:當時一些無人僱傭的西班牙軍隊把安特衛普一再洗劫。16世紀後期與17世紀,無數北歐與中歐的城鎮與農村都遭遇過這樣的厄運。這些軍隊已經越來越多,又不能經常領到工錢,便變得越來越難以管束。他們像蝗蟲一樣掠過地面,摧毀所有能碰到的東西。

早在意大利戰爭時期,僱傭軍暴露種種弊端就已經使人都意識到組建穩定可靠常備軍的需要。但是困難顯而易見,最明顯的就是維持一支常備軍的日常費用,常備軍不像僱傭兵基本只需要發錢,並且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就結束契約。組建一支常備軍還需要國家供應器具、場地和供給,同時新組建的軍隊還要花時間訓練來熟悉自己的武器,不能像僱傭軍那樣直接提供久經沙場的高質量部隊。

種種的困難使大部分國家在常備軍上做比較小的嘗試,這時期大部分國家保持一支小規模的常備軍作為軍隊的核心以替換部分僱傭軍。法國就組建了一支以騎兵為主和少量弓箭手的常備軍。西班牙則組建一支以少量專業士兵的堅強核心。1494年瓦拉多里德法令規定:十二至四十五歲的男子中,十二人抽一人,抽中的須在國內或國外服兵役。意大利嘗試長期僱傭一些軍團,使其成為屬於自己獨立的軍隊。

在常備軍建設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是尼德蘭的莫里斯親王,他在閱讀古代軍事著作和當時的尼德蘭獨立嚴峻的鬥爭環境中意識到保持常備軍的必要。他最大的改革便是創建了一支常備軍,由於荷蘭原本人口較少,這些士兵多為原本的僱傭軍或者荷蘭出錢從外國租借的軍隊。他讓這些人年復一年的為自己服務,最終使其成為在八十年戰爭中一支穩定的作戰力量。同時長期的維持這支常備軍也能讓莫里斯的想法更多的滲透進這支部隊。他首先開始軍隊使用武器的標準化,這樣,所有為荷蘭效力的軍隊,不管來自哪裡,都用同樣長度的矛,同樣制式的盔甲,同樣口徑的火槍。這使後勤保障的壓力減低,同時方便了使用和操作的教學。莫里斯親王並不滿足與此,他還規範了軍隊的操典,把訓練要求編譯小冊子。同時在空閒時間不停的訓練他的士兵,這使他可以快速的推廣了他的新戰術,更靈活的編隊和比西班牙更有效的射擊循環。正是這些措施使他在對抗西班牙軍隊的戰鬥中取得了勝利。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如果說莫里斯是職業化常備軍的創始人,那麼把他發揚廣大的要數充滿活力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接手的是一個落後貧窮的國家,歷史學家邁克爾·羅伯茲稱其是一個“半隔絕、文化發展遲緩,各方面本質上仍停留在中世紀”的社會。他並未被這些困難嚇倒,而是進行一場雷厲風行的改革,改善了國力。他深受莫里斯改革的影響,但是他還在其加上了新的創新:他更為強調軍隊的機動和火力,採用了更淺的縱深,更輕便的火槍,修改了騎兵戰術條例和增加了步兵營屬火炮。雖然古斯塔夫所在的瑞典早在16世紀就曾實行過全國徵兵制,每十個農民就有一個參加軍隊。但是由於瑞典人口不足,古斯塔夫的軍隊仍然有九成是由僱傭軍組成。就像莫里斯一樣,他把僱傭兵同義務兵採用同樣的組織,同樣嚴格的紀律訓練和統一的裝備。這些規定被編成《瑞典條例》。瑞典的軍隊在古斯塔夫親自帶領下,參與三十年戰爭的第三階段。在布萊騰費爾德和呂岑戰役中打敗了採用西班牙體系的神羅軍隊。雖然古斯塔夫在呂岑戰役中陣亡,但是他的改革卻長久的影響了歐洲。《瑞典條例》很快也被許多國家效仿。當法國孔代親王在羅克魯瓦戰役打敗了西班牙軍隊的主力,宣告了三十年戰爭將近尾聲時,也開始宣告僱傭兵時代的即將完結。

三、有限戰爭——常備軍時代

法國雖然在三十年戰爭末期依靠孔代親王的果敢和敵人衰落而取得勝利。但是在戰爭時,卻發現自己軍隊是顯得如此糟糕。預定召集的16萬軍隊因為盛行的腐敗最終只能勉強湊足7萬人,各團裝備、訓練和人數都參差不齊,衣著五花八門,只有一根白色肩帶表明他們的法軍身份,幾乎沒有任何後勤保障體系,士兵因為領不到軍餉而像蝗蟲一樣肆意毀壞行軍所經之地,軍紀敗壞使他們毫無忠誠感可言,支配大大小小連隊的是僱傭兵的兄弟習氣,軍官的職務都是賄買而來,比起作戰他們更關心利用軍職贏利,不少人乾脆對軍事一竅不通。這是典型僱傭軍所存在的通病。鑑於這樣的狀況,路易十四決定對自己的軍隊進行整改。用嚴格的紀錄約束軍隊。仿製瑞典的軍制改組部隊,頻繁檢查避免軍隊私有化。國王和大臣還開始考核軍官的軍事理論,不合格者將被迫變賣自己的職務,使之前還顯小眾的軍事理論著作,被搶購一空,一版再版。終於這些改革使法國有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常備軍。在路易十四執政的70餘年中,一半時間都在戰爭中,正是這樣一支可靠的軍隊承受住了久經沙場的考驗。使路易十四以“太陽王”的光榮名號載入史冊。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18世紀,常備軍制度的推行使戰爭法律的實行成為可能,也把軍人和平民分割開來,讓戰爭對平民的影響減少了很多。戰爭是國王們的戰爭,一個好公民只要按時納稅就可以了,至高的政治與經濟權威只要求他們掙錢。既不要求人們參與戰爭決策,開戰以後也不要求他們參加戰事,除非一些年輕人受到冒險精神鼓舞自願參加。最常見的縱兵掠奪問題也通過倉庫制度的實行開始減少。軍隊開始通過倉庫補給,而避免掠奪百姓,因為這會導致反抗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武器上,刺刀的出現淘汰了長矛,使戰爭步入了火力時代,軍事上為了更好的發揮槍炮威力而出現了線式戰術,這需要兵士們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聽著鼓點準確的運動和精密的變換隊形,需要槍林彈雨下看著身邊戰友倒下也能機械的完整裝填射擊。戰鬥比拼的更多是雙方的忍耐力,這就需要嚴酷的紀律和苛刻的訓練。由於軍隊的生活比較堅苦又無聊,普通人不太願意當兵,除了少數志願當兵的人外,更多士兵往往是由通過強徵欺騙等手段誘拐到軍隊,士兵的主要構成是社會底層的閒雜人員。為了控制這些人,就更需要鐵的紀律了,要讓士兵擔心貴族長官的鞭子勝過敵人,他們才能安心的面對死亡。

不過即使如此,長期服役的軍人依然是國家寶貴的財富。戰鬥是如此殘酷,職業士兵難以補充,所以要儘量避免他們的損失。因此雖然那個時代依然有許多傑出的將領和著名的會戰,但是那時的戰爭更多是講究如何消耗敵人,而不是直接打敗敵人。通過消耗敵人來獲得勝利的損失比直接打敗敵人獲得勝利的損失小的多。保護自己比消滅敵人更重要。講究避免會戰,要流行迂迴之風。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那個時期的軍隊更像是個精巧的鬧鐘而非吃人的野獸。這樣,18世紀後期的歐洲軍隊最關心的問題便是:攻城術,築堡壘,行軍,供應,所有這些題目,在大量文學作品中都有過描寫。軍隊——用克勞塞威茨的話來說——就像是“國中之國,其中暴力因素逐漸消失。

這種穩定戰爭形態對社會生產力破壞力較小,是平民處於上個世紀毀滅戰爭中從未有過的安全。

這是一種純理智不動感情的戰爭體系,富勒將他稱之為有限戰爭,費裡羅曾經就此作過下述結論:

“有限戰爭是十八世紀最崇高的成就之一,他屬於溫室植物那一類,只有在貴族化和高貴化的文明中才能茁壯成長。今天我們已經不再有這種可能性了。由於法國大革命的結果,我們失去了許多好東西。這也是其中之一。”

四、全國武裝比技術革命更進步——民族戰爭的到來

法國的軍事改革家吉貝爾伯爵在他的《戰術概論》中有一句有名的預言:能否設想一下,歐洲將出現一個民族,人民天資聰穎,社會資源雄厚,政府領導英明;在其國內,穩重的美德同堅實的軍力在平抑擴張的政策下連接起來;這個民族決不會忘掉自己的目標,懂得如何進行廉價的戰爭,如何在勝利之後過好生活,而不至於因財政困難而束手無策。我們將見到這樣一種民族,能像北風壓倒柔嫩的蘆葦那樣制服它的鄰居並推翻他們脆弱的政治結構。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吉貝爾雖然對這預言並不抱有希望,但是在他死後這種可怕的戰爭形態很快就變為了現實。法國大革命砍下了路易十六的頭顱也打碎了法國舊的軍事體制。組成軍隊的核心軍官都是貴族,他們被視為壓迫者不是逃跑就是被流放。當各國的干涉軍來到時新生的法國毫無準備。“斧頭砍下來,又一個國王的人頭落地了”、“要是那些國王聯合起來對付我們,我們就把一個國王的人頭扔在他們腳下,作為挑戰”,激昂的宣言掩蓋不了嚴峻的事實。挑戰來了,隨著最初試圖用傳統的志願兵失敗,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1793年議會通過了一項法令:

在《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十一版中,毛德上校對法國“徵兵制”是這樣評論的:“在任何國家現行或者未來的法典中,能對人類未來產生如此深遠影響的。大概還沒哪個法令能超過法國這個不太著名的法令。”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這個法令是全民武裝的宣言,它的誕生意味著戰爭從之前軍隊國王之間的戰爭變為整個民族的戰爭。戰爭的規模被擴大了,要激勵千千萬萬的士兵,在這個講究平等的革命政權,不能再使用象徵專制的嚴酷紀律。於是採用了一直新的辦法,那就是宣傳。當時法國軍隊中流行的《馬賽曲》,從它的歌詞中“當專制國王的士兵,他們從你的懷抱中將你妻兒的性命奪走……組織起來!前進!前進!敵人的髒血將灌溉我們的田地!”就可以看出這種宣傳本質是恨的宣傳,他鼓起了大部分人員的情緒。政客們還採用其他手段來激發戰士的憎恨,使之他們的有戰鬥意志。這種宣傳創立了一種信仰,一種人民決定的信仰,不完全象宗教的教條,而是具有社會性的情感。就這樣,仇恨統治了法國,這種方法培養了人民的敵對情感,使整個民族都被捆綁到了戰爭的軌道上。一種新的戰爭形式出現了,軍隊和人民已融為一體。人民戰爭真正體現出它的字面涵義。戰爭不單單是軍隊的事,它直接涉及到參戰國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在面對入侵一年後,1794春,救國委員會已經能在各條戰線上以優勢兵力迎擊敵人,這對舊式體制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更本沒法維持那麼大規模的軍隊。

當這一切被拿破崙完善之後,這隻恐怖的戰爭機器踏平了歐洲,粉碎了舊式軍隊。這一切的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並不是因為有什麼新式武器的誕生(士兵們燧發槍還將使用近一個世紀)或者新戰術的使用(當時的戰術早在路易十六時代就已經存在),而是愛國主義的、民族主義被灌輸到戰爭中。無論是戰爭的目的,規模,地域都被擴大了。這種進步是政治上的,是政治革命促使了軍事革命。新式戰爭方式不再是避免而是尋找戰鬥。生命不在寶貴而變得廉價,因為有多少消耗就可以徵召多少補充,這種新式軍隊雖然不如舊式軍隊訓練有素,卻在一次次戰鬥中獲勝,展示著無可爭辯的優越性。

但是拿破崙在耶拿之戰之後就開始浪費這種優勢,他開始用大量損失來取得勝利。他只要找到決定性地點便把他軍隊源源不斷的投入其中,他相信只要交戰他就能取得勝利。他的征服終於給整個歐洲帶來了“全面皆兵”的軍事信條,喚起了其他民族同樣的精神。最終拿破崙的征服給他帶來的是歐洲人口巨大的傷亡和自己的失敗。當戰爭結束後一切也都似乎回覆到了舊制度時的穩定。但革命的痕跡沒有那麼容易清除。所有見識過這種力量的人不會輕易放棄它。它只是暫時沉睡了。當需要時,賭上整個民族命運的戰爭機器依然還會被釋放出來,發揮它那恐怖的威力。(正文完)

五、後 記

最初寫此文的初衷只是試圖給近代軍隊下一個定義。但是當隨著翻越資料的增多,發現軍隊的發展有一定的繼承性,簡簡單單靠一兩個特徵來定義軍隊的性質無疑是武斷的,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篇介紹軍制發展的此文。此文更多是種資料的集中,大量的引用了資料或者被我加工過的資料,在組織語言後變成此文。短短數千字的此文也可以作為了解軍制的初步資料。當然限於資料有限和本人的疏漏,此文錯誤之處難免歡迎指正和批評。在講到文章最後的民族戰爭時,雖然介紹到拿破崙戛然而止,但是民族戰爭卻遠遠沒有停止。我們可以在之後的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見到這種灌輸了民族精神的全民動員體制的可怕,這種戰爭形式是如此的歇斯底里,破壞一切。雖然隨著核時代的到來,傳統大國之間已經避免了這類可怕的總體戰,而更多是對抗程度較小的局部戰爭。但是我們依然能在某些小國之間的戰爭中看到這類迴歸野蠻的徵兵制,人類把整個民族捆綁到戰爭火車上的陰影遠沒有離我們遠去。

小國寡民的歐洲各國是怎麼發展出幾十萬軍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