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义堂清真寺的变迁

开封城内第二大清真寺院——善义堂清真寺,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创建落成,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百年来,该寺院经历了建寺之艰辛,育才之甘苦,宣扬伊斯兰教义的峥嵘岁月,为开封回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该寺的百年历史进行回顾,不但是对寺院百年光荣历史的纪念,更重要的是为研究开封回族发展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善义堂清真寺的变迁

建寺之艰辛

满清政府从入关定都至灭亡的二百六十七年中,由于它对全国人民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政策,劳苦群众不堪压迫,不断进行反抗,农民起义活动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清政府更处于外患内乱的境地。以洪秀全为首的金田起义,进而建立太平天国之后,各地农民起义活动更加频繁,除汉民的白莲教起义,捻军之外,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回民、苗民起义和西北各省的回民起义活动此起彼伏,连年不断,都直接打击和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清咸丰年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左宗棠带重兵坐镇指挥镇压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的少数民族起义。就在这时,一些在陕西参加农民起义失败的回民群众,为躲避清政府的屠杀而陆陆续续移迁内地来到开封。从咸丰初年到同治末年的近三十年间,以贩马为业的陕西、甘肃回族群众已迁来三百余户,他们都聚居在鼓楼南侧的鹁鸽市街一带。由于这些来汴的回民多以贩马为生,因此开封人都俗称他们为“马客伙”。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善于经商,他们在经济上比较雄厚,那时曾流传民谣:“嫁给马贩子,吃喝一辈子”。

善义堂清真寺的变迁

回民群众都信仰伊斯兰教,这些逃难来开封的回民,为了继承宗教习惯,很想建立一个能够进行宗教活动的清真寺院。但是,又惧于“秦川之乱”刚刚平息,如果向当时祥符县衙提出建清真寺院,恐难获准。于是,三百余户回民群众中之年长者,聚在一起进行商议,认为可效仿全国各地来汴同乡所建同乡会馆为例,筹建一座以教育为目的的“善义堂”。一则可作议事前做礼拜之所,二则又可招收回民子弟来此读书。当时,就由开“忠义和”商铺的马自忠(马系前陕西渭南县候选同知)、“信义长”商号的苏占杰、“明祥发”商号的伍连发、“义升德”商号的于义升、“德盛店”商号的洪德语、“复盛和”商号的马自鹏等人牵头,联名上书祥符县衙,呈请批准,允许建堂。可是,昏庸的祥符县官,惧于“秦乱”刚平,对鹁鸽市回民的呈文心有余悸,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县官进行献媚挑拨,说什么:“这些从陕西避难的回回,恐是贼心不死,建堂是假,恐是又要聚集回民再次谋事,要慎重为是。”祥符县官更加惧怕,对呈文迟迟不予理睬。回民群众屡屡催问,县官迫不得已才下令让回民推举代表到县衙听候问话。十多位白发苍苍的社头受广大回民之重托来到祥符县衙。县官高坐堂上,堂下放着一个大火盆,火焰熊熊,火盆里盘着一根长长的铁索链。大堂两旁,手执水火棍的三班衙役,横眉竖眼,虎视眈眈,令人不寒而栗。社头们一一跪地,听候问话。县令声调隐晦,问:“你们要建清真寺吗?”众答:“是”。

“听说你们是从陕西而来,秦川之乱都还知道吧?”

“知道。”

“回民要建清真寺乃为风俗,当然无可非议,不过,你们都不是要建寺,而是要借建寺之名,网罗教徒,图谋再次起事,难道你们还想在我祥符县境,再有汴京之乱吗?”

“禀县太爷,我们虽为回族百姓,但都是大清顺民,建寺之意为传经布道,教化愚民,实无阴谋之图,更无造反朝廷之心,天地可察,真主可鉴。”

“嗯,传教也罢,造反也罢,空口发誓,何以为证?来人,把‘诚心石’拿上来!”刹时,几个衙役把火红的铁索链从火盆中拉出,放在大堂前。

县令又接着说:“如果你们真的是为建寺信教,别无他图,你们就都跪在铁索链上,方可表尔等真心!”

县官的话刚落音,堂下的十多位回族老人,二话不说便跪着一齐爬向烧红的指头粗铁索链,忍着痛都跪在铁索链上,年迈之人那能忍受如此酷刑,大都疼痛昏倒在地。

县官一看这些回族老人真的都跪在红铁索链上,表白出他们的一片真心,便慌忙离座,走下堂来,上前将老人们一一挽起。立即表示同意在鹁鸽市街路西建造“善义堂”。

马自忠、苏占杰、伍连发等人率先慷慨捐银,购地基,买砖瓦,采木石,聘工匠,动工兴建。地基才刚购妥,砖瓦木料方运工地,新的障碍又接踵而来。一些市井无赖、泼皮地蛇,对外来的回族人在此盖房建屋,便无事生非,故意刁难,甚至纠集一伙到工地哄抢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善义堂南邻铁佛寺,西靠相国寺,两寺的主持僧,也公然出面进行干预,说什么佛教为国教,任何寺院建筑都不高于寺庙建筑。工程无法进行,被迫无奈再次呈禀祥符县衙。祥符县衙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正式发布告示:“近闻左宫保勒定西陲,其善后事宜,内有回民设立义学延师教读,每学生一名日给白米二斤,以资养赡一条。商民欲仿昭其法,公捐资财在地内鹁鸽市买民房院一所,前门临鹁鸽市街,后靠铁佛寺,名曰‘善义堂’。内设经学、聘请名师不分畛域,俾回汉两教贫民入学读书,朝夕渐磨,变化气质未尝非养育人才之一助也”。“查该商民等捐资设塾,实属善举,足见丈义疏财,足堪嘉尚,已批准立案办理矣。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省城军民士庶人等知悉,尔等如有子弟愿入善义堂读书者,应即告事者,送学课读。该民首事等务当慎重其事,认真经理,延请品端学粹之士,作为馆师,实加训课,渐义磨仁,通经致用,本县有厚望焉。各宜懔遵毋违。”

祥符县衙告示一经张贴出去,蓄意捣乱者再也不敢滋事搔扰。可是,建筑高度仍不能按原规模进行,只好忍痛将已制成的大殿一百余根立柱,全部截去四尺余,方顺利施工。

善义堂清真寺的变迁

“善义堂”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开始动工,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全部建成,前后共历时十三年。据清光绪十四年所立的“善义堂记”砷文记载:

“建修善义堂捐银姓氏,自同治十三年起至光绪十四年三月止历年捐款开列于左:

忠义和马自忠捐银肆千两,信义长苏占杰捐银陆千壹百两,明发祥、伍连发捐银捌佰壹拾肆两伍钱壹分,义升德于义升捐银陆百贰拾壹两陆钱肆分,马策勋捐银叁拾叁两,余士德捐银陆佰两,……总计三百余家)。”

以上二碑载共捐银壹万玖千叁百贰拾柒两肆钱柒分。购地墓、木石、砖瓦、灰土、油工等项用银壹万玖千余两。

碑文并记建成“大殿十楹、拜殿七楹、两厢讲堂十楹。西厢学房六楹、门房二楹、经学堂十五楹、群房二十九楹,后殿二楹、耳房四楹、三门五楹、大门二楹、浴堂十楹、门面房十九楹、后门一楹、共计房壹百壹拾陆楹。”

寺建成后,先辈们深思远虑,为确保寺产,以防后世不肖之徒横生枝节,或由于经济困难丧失管理。于是,又在鼓楼街路南、路北、马道街路东购置房产数处,对外租赁,收取房租,其房租金存入寺内,以租养寺,并在寺产文书上写下:“善义堂所有房产属于公产,只准做传经讲学之用,任何人不得租赁和变卖”。百年来,回族群众谨遵此约延续至今。

经过千辛万苦捐银建成的善义堂,大殿、卷棚雄伟,壮观,厢房讲堂布局井然,全部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院落宽敞,结构严谨,既有古代建筑风貌,又有民族特色,每逢一年一度的回族圣节,仅卷棚下可放餐桌九十余张,供回民会餐。寺院规模虽居第二,但其经济实力一直是开封城内各清真寺之首。光绪十四年并立“善义堂”碑两座立于寺内。

育才之甘苦

立于善义堂清真寺大殿前卷棚下北山墙的两块石碑——“善义堂记”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自咸丰初,避秦乱来汴,艳中土人物之繁,风俗之厚,多挈眷而至,聚族以居,盖三十余年于兹矣!半居市,半习经典,修庐舍、延名师,后列善堂传教而恪循祖训,前为义塾典学而作育人才。……仿各直省会馆之例,常聚乡人于斯堂,吾愿自此以往孳孳焉。乐善不倦,见义必为,俾三百家之子弟读书明理……。”

从以上碑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建寺之初衷,一为修善堂宣传伊斯兰教义,延续回族的风俗习惯;二为开设塾屋,教育子孙学习文化知识和回族经典,为国家培育人才,使三百家回族子弟“读书明理”,这种“乐善不倦,见义必为”的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有如此卓越远识,难能可贵,以博大胸怀慷慨捐资办学,以提高民族文化知识水平,堪为我们后世所敬佩!

善义堂从建立那天起,确以它的实际行动,在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国家人才作出了贡献。善义堂以它的宗旨鲜明,堂规严谨而享誉省内外。聘请我国回族集中的陕甘宁地区贤才名士来堂讲学,如名望甚高、博学多才、阿文造诣甚深的杨振彪阿訇。杨系河南桑坡人,人称杨半面,为陕西派周老爷的杰出真传弟子,在他的主持下,创立河南阿文大学。此后又聘请云南、青海、甘肃等省的有名阿訇来善义堂开帐讲学,广收门徒,培育人才。寺内经常有一、二十位,有时多达四十多位哈里发(学员)在此学习阿文经典。另外,还开设阿文教育小班,对回民儿童进行早期阿文教育。为了精心培育人才,对每个学生每日补助白米二斤,这在当时,其生活补助当超过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解除了学生因生活困难而中途辍学的后顾之忧。同时,特将大门以内,二门以外,南北两厢的房屋作为学员宿舍,派寺内阿訇在生活上细心照料,培养孩子们求学上进。在寺设塾,读五经、四书。因此,百年来从善义堂清真寺培养出一批批有学识的哈里发,学成后分赴到全省及西北地区开帐讲学,对宣扬伊斯兰教义起过一定的作用。清亡后,在民国时期,将寺改为民生小学校,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方停止办学,成为只进行宗教活动的寺院。

善义堂清真寺的变迁

寺院之兴衰

善义堂清真寺从清光绪十三年建成,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O一年)的十四年间,由于地方士绅的反对,善义堂一直不允许称清真寺,仍悬挂“善义堂”匾额于门首。这对于广大回民群众无疑是一种歧视,但凡来汴的陕西、甘肃等地的回民对此也深有愤懑。一九O一年西太后(慈禧)从西安返京路过开封,其先行官马安良是回族人,先期到达开封料理西太后到汴后的一切事务,当他得知善义堂是回族清真寺院,便亲自到寺院拜访。善义堂的社头将寺的创建情况简略叙述,特别将至今不能挂清真寺牌匾之苦衷向他诉说。马安良向西太后如实回禀,并将“万民册”转呈西太后。慈禧经过查问,认为民众出资捐银建寺,设塾办学,劝化愚民,教育子弟,属实善举。遂亲笔御书“清真寺”匾额一方,加盖御印悬于寺之门首。至此,再也无人敢来干涉,善义堂声名大震。接着,一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府县官吏,甚至文人墨客为献媚朝廷,都纷纷送诗词匾额。如成亲王赠匾“无畏上帝”、醴亲王赠匾“在明明德”,甚至连镇压西北回民起义的左宗棠也送“道之大源”金字大匾悬于寺内。特别朝廷还恩赐十八岁翰林马文梦亲书卷内四个抱柱。

顿时,善义堂清真寺大殿内外,披红挂金,集笔墨荟萃于一隅,从大门到大殿琳琅满目,金光灿灿。直到清亡的一九一一年,所有文武官员路经寺院门前,都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不敢有任何轻侮之举。

一九O一年后,善义堂清真寺扬眉吐气,应广大回族群众的要求,又在寺南侧(鹁鸽市街路西现门牌七号院内)建成清真女寺一座。寺内有大门一楹,南厢房四楹,西屋上房为礼拜大殿,前后出檐,立有明柱。从清光绪年间到一九五八年,女寺的宗教活动都正常进行。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善义堂清真寺(包括女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和其它清真寺一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方针。通过宗教活动团结广大回族人民群众,教育回族人民积极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原来鹁鸽市的三百余户回民,因升学、参军、工作、支援外地建设,已迁走一百余户。在各条战线上,以他(她)们的聪明才智,都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做着贡献。清真寺的礼拜、主麻、尔代节等伊斯兰教各种活动,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是善义堂清真寺建寺以来,最好的时期。

但是,由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九五八年房产改造,将女寺改为居民住宅,停止了活功。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中,在一片破“四旧”声中,砸碎匾额,阿訇被逐,善义堂清真寺不但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其寺院也被工厂占去。大殿内,卷棚下安装机床改成车间,厢房讲堂成为存放物资的仓库,长年失修寺院破烂不堪,百年清真寺院面目全非。

善义堂清真寺的变迁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内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市委和鼓楼区委、区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市、区统战、政协部门的协助下,一九八五年将寺产退还出来。党的民族政策激动着每个回族群众的心,民主选举社头,很快投入寺院的接收、整理、修复工作。

鹁鸽市的回民群众,凭着他们那颗对伊斯兰教虔诚的心,一不要国家投资,二不要政府拨款,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继承先辈的遗愿,以租养寺,自愿捐款的原则,筹集资金二十余万元,对寺院进行全面整修。为了节省资金,在修建中全部工匠都由回民技师义务到寺内干活,每个技工每天只要一元钱的生活费,不分白天黑夜的为寺院修复紧张劳动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一九八七年底全部竣工。整修后的善义堂清真寺,从大门、二门、卷棚、大殿、南北厢房、讲堂、水房青砖白灰,廊檐雕饰,方砖铺地,红漆明柱、房顶屋脊,瓦栊滴水,全部整修一新。此外,还修复了四个耳房,将水房安装现代化的淋浴喷头和水池,特别是对大殿的地板全部换成新地板。现在寺内一日五次礼拜,七天一个主麻。每次礼拜之前身不净者应先沐浴,早七时、九时、下午二时、晚七时、九时,来进行礼拜的人数约一百五十人左右,主麻时在三百人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