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萬億藍圖,手無匹配產出 華僑城增量之戰怎麼走好

心有萬億藍圖,手無匹配產出 華僑城增量之戰怎麼走好

有西安人表示很失望,他們喜歡和期待的段先念“沒有成功回來”!

5月30日晚間,曲江文旅宣佈,公司收到大股東曲江文投與曲江新區管委會、華僑城集團、華僑城西部投資、曲江文化控股簽訂的終止協議。

根據協議,華僑城終止113.58億元參與曲江文投的增資擴股。這份《終止協議》斬斷的不止是華僑城與曲江文旅之間的情誼,也撕掉了段先念2380億元投資西安的一角。

2018年3月2日,一位西安人還興奮地在知乎上回答提問說:歡迎段總這次重回西安,期望段總能在西安幹出一番新事業。

華僑城入主曲江文旅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因為華僑城規模擴張中的資金問題,另一種稱是因地方政府換屆,沒有得到陝西省國資委的批准。

“增資擴股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是華僑城集團與曲江新區合作的子項目之一,合作目前終止,不影響與西安戰略合作項目的推進,不影響我們投資西安的信心。”華僑城集團於6月2日做如是說明。

增資曲江文投只是段先念帶領華僑城佈局文旅的冰山一角,以“文化+旅遊+城鎮化”為定位,華僑城在包括成都、雲南、京津冀在內的全國範圍內擬投的文旅項目總資產已接近萬億元。

6月6日下午,華僑城副總經理、華僑城西部投資公司總經理張大帆訪問深圳文交所,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董事長於德江就組建深圳文交所西部運營中心交換意見。

對於這家引領中國文旅行業發展的央企,現在人們最關心的是,華僑城提出“文化+旅遊+城鎮化”的新文旅模式能否持續,依賴於與政府間的關係這種不確定性對其發展模式的未來會充滿多大的變數,畢竟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會買單。未來幾年時間,華僑城多個城市的項目都進入啟動狀態,只見資金投入不見收益對華僑城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前度段郎今又來,可惜隔山一萬重

心有萬億藍圖,手無匹配產出 華僑城增量之戰怎麼走好

創造聞名全國的“曲江模式”之人段先念

“3年來,我一刻也沒有忘記魂牽夢繞的故鄉。”

“就職於華僑城,冥冥之中可能就是西安人民派我來‘潛伏’的招商隊員。”

2017年6月,段先念在簽約儀式上動情地說。

收購曲江文投遇阻,段先念的心理陰影面積毫無疑問是最大的一個人,他之於曲江,曲江之於他,那份心底裡的如藕絲般的情愫,難有人比得上。

從曲江文旅發佈公告中的終止原因,是因為截至目前,本次增資擴股事項尚未獲得陝西省人民政府的批覆。6個月之內,將不再籌劃類似增資擴股事項。

華僑城與西安的緣份始於段先念。

赴任華僑城集團前,段先念擔任過西安市副市長, “文化品牌+旅遊景區+城市運營”的曲江模式正是他主導產生、享譽全國的城市文旅經濟發展典範。

人們知道段先念,就是因為他身上的“曲江模式”符號,這一帶著基因的符號隨他走入了華僑城。

西安當地一位開發商稱,華僑城的模式傳承於曲江模式,又不同於曲江模式。曲江模式核心是“文化+旅遊+城市”,背後是地方政府和城市發展,主要是通過挖掘提升當地文化資源,促使周邊地價升值,再通過一級土地開發賺取該部分利潤,將利潤反哺文化事業,土地繼續升值,循環往復。而華僑城模式載體是新型城鎮化,片區開發、特色小鎮、全域旅遊成為主角。

2014年,段先念由西安市副市長調任華僑城黨委書記、總經理,彼時的華僑城正被旅遊地產模式掣肘,一二線城市巨量存貨和週轉短板之間的矛盾格外突出,從2009年銷售額突破150億元后,業績一直在200億元以下徘徊。

經過調研和考察,段先念於2015年初正式提出“文化+旅遊+新型城鎮化”業務模式,這一以文化為核心紐帶的商業模式構建起文化產業、新型城鎮化、全域旅遊三大戰略,成為未來華僑城在新型城鎮化領域攻城略地的主要武器。

拿著這一武器,華僑城相繼攻下四川、海南、雲南,之後華僑城推出千億投資西安計劃。

2017年6月19日,華僑城集團與西安市政府簽下大單,項目覆蓋曲江新區、西鹹新區、未央、碑林、蓮湖等多個區域,預計總投資約2380億元。這是華僑城近四年來數額最大的投資項目。

其中,在西鹹新區,華僑城擬建設佔地16.25平方公里的灃東華僑城大型文旅綜合項目,預計總投資額達670億元。

段先念毫不掩飾對西安的感情,他透露,“華僑城在西安的投資請示了國資委,領導要求重點投資‘一帶一路’沿線。我們有信心在國資委和其他部委的例行審批時順利通過。”

此後不久,華僑城就宣佈對曲江文投進行增資,但增資事項似乎從一開始就預示著“曲折”。曲江文旅曾於公告中表示,華僑城這113.58億元將全部以現金方式出資,不過由於華僑城及曲江文投分別的國資背景,此番交易尚有多道門檻需要跨過。

此前有市場人士分析,增資收購之後,華僑城或會主導將多個文旅項目裝進曲江文旅的盤子裡。

華僑城和曲江模式開發重點最大的區別在於“文化”和“娛樂”的差別。相比取決市場和土地情況的華僑城旅遊產品,曲江模式依託文化資源。段先念給華僑城定位的“文化+旅遊+城鎮化”轉型,重點突出“文化”——這也是段先念最擅長的領域和華僑城缺失的地帶。

接近華僑城的一位相關人士稱,“西安的營商環境比不上同樣位於西部區域的四川、雲南,西安算是段先念有深刻影響力的地方,華僑城在這裡參與國企混改都沒成,在西安成事不容易。”

心有萬億藍圖,手無萬億產出

心有萬億藍圖,手無匹配產出 華僑城增量之戰怎麼走好

深圳東部華僑城。一線城市成功的華僑城能否走好二三四線城市的路,這是一個問題

締造過曲江模式,又當過副市長,這種履歷的人骨子裡都有一種大手筆的情懷和傾向。

段先念不例外。基於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城鎮化戰略這些國家利基,段先念領銜的華僑城的中遠期發展規劃是,“十三五”末,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淨利潤達到200億元;未來10年到20年,在全國建設100座具有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特色小鎮,再造20個華僑城,城鎮化收入超過千億。

從成績上看,2017年,華僑城實現營業收入423.41億元,其中文化旅遊業務的營業收入為185.3億元,佔營業收入總額43.76%。配合加快佈局的戰略,華僑城在2017年通過招拍掛支付了300多億元的土地價款,導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77.00億元,較上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44.04億元大幅下降274.85%。而融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293.26億元,同比增長約7.7倍;投資活動的現金淨額流出93.34億元,同比增長25.63%。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認為,以大文旅來引導,加入地產和城鎮化的模式本是華僑城的優勢,但是當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華僑城的優勢便會被削弱,必須搶在市場整體覺悟之前攻佔市場、增加布局。關鍵是華僑城怎麼把萬億的藍圖規劃轉變成萬億的產出和利潤,這將是一個艱苦的過程。

眼下入主曲江文旅和西安飲食被同時按下“暫停鍵”,讓華僑城深度參與西安文化產業的構建和重組成為了假設,以“周秦漢唐文化+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為主線,實施“1+7”系列重大項目建設,打造“文化+旅遊+城鎮化”大載體、大平臺、大產業的計劃或將無疾而終。

一位不願具名的旅遊界人士透露,前任陝西省委書記婁勤儉曾鼓勵段先念回陝西投資,婁書記一直強調“大西安”觀念,打造西安國際大都市形象,凸顯人文和時尚特色,並在大西安的概念下佈局多軸線、多中心的新城鎮群,這是當時西安和華僑城集團的結合點,也是其向華僑城拋出的“橄欖枝”。但隨著官員的調任,現任領導更關注高端產業的導入,以及強化西安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功能,這些和華僑城所擅長的結合點有限,不排除這些是華僑城入主曲江文旅失利的一個信號。

旅遊資深專家王興斌認為,華僑城的央企背景、資金實力以及主題旅遊項目管理經驗,很多地方政府會樂意引進。需要思考的是,華僑城雖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品牌擴張較為成功,但在二三四線城市的業務則較弱。總體來看,很多地方市場經營環境、消費需求都存在差異化,頻繁“圈地造鎮”具有一定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