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為了兼顧超音速和機動性不採用飛翼結構,你怎麼看?

李憨

首先必須承認,作為局外人,我們的所有答案都是猜。不釆用飛翼部局,這一切皆有可能,畢竟我國的風洞設施建設世界第一,完全以支撐任何升力部局的實際驗證,但做為當今的戰略轟炸機,首先面對的並非是超音速突防和其機動性能,其性能定位首先必須考慮的是大航程和最佳隱身性能!當然在此基礎上魚與熊掌兼得,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未來的轟20所承擔擔的任務和其所面臨的戰場環境,決定了它必須首先考慮大航程。轟20未來的任務在我國現有裝備基礎上,將是遠離基地的戰略打擊及戰略巡航。在我國空軍已經裝備大量轟6系列轟炸機及東風26導彈的成建制列裝條件下,未來的轟20在距岸六千公里範圍之內沒有它的主要戰場,它的威懾和打擊目標在潛在敵人的本土及其附近地區,所以它的首要設計指標必然是大航程。具體到不空中受油的作戰半徑,應在轟6的火力覆蓋範圍之外,也就是在6一7千公里之間,總航程應至少1.4萬公里,當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越遠越好了。


轟20未來的戰場環境決定了最佳隱身性能是其必須具備的選擇,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對空態勢感知能力越來越強大,除其天基系統外,地基海基大型雷達的探測距離已經超過六千公里。有人可能認為它的這個探測距離的目標在高空,我們的轟20就可以低空突防。但這隻在近距離低空突防可以,遠程奔襲就必須保證耗油的經濟性,只有在8千米以上高空才能做到這一點。低空飛行空氣阻力大增,耗油率則也相應大幅增加,轟20將無法進入戰場,所以隱身性能是轟20的必然選擇。


至於題主所說的兼顧超音速性能,就只能在我們的技術條件足可以支撐情況下,確實是個不錯的選項,這對執行任務的及時有效和撤出戰場都是個很大的助力。但這必須是在技術條件足可支撐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而其機動性能,作為轟20戰略轟炸的大型飛機,將永遠都不會考慮。因為這種大型飛機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到跟戰鬥機及其空空導彈拚機動性,倒不如考慮一下轟炸機的自衛能力,例如在其機翼等可能部位裝備內置式自衛裝備來應急。


鐵嶺鋒

從5月8日中航官微(@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發佈的名為《大國起飛60載征程 今朝圓夢:慶祝中國航空工業大中型軍民用飛機研製生產基地創建60週年》的宣傳片中可以看到,轟-20採用的正是飛翼佈局。

但轟-20的飛翼佈局和B-2/B-21的經典飛翼佈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從視頻截圖中被蒙布覆蓋的那架飛機的折線前緣可以看到,轟-20採用了雙後掠前緣飛翼佈局。

這種佈局被飛翼大家諾格公司稱為“折邊風箏”(cranked kite)。諾格公司在研究下一代飛翼無人機和有人駕駛轟炸機的佈局時研究了菱形飛翼(被諾格叫做風箏-kite)和傳統飛翼的優缺點,發現菱形飛翼的機身較長,利於佈置武器彈艙,且後緣升降副翼具有較高的俯仰操縱力矩,但由於翼展較小,升阻比不高,影響了航程表現。諾格的X-47A無人機就採用了“風箏”飛翼佈局。

傳統飛翼的優缺點正好和“風箏”相反,具有極佳的氣動效率,但由於機身較短導致俯仰操縱不利,不適合被用作艦載無人機。所以諾格就綜合兩種飛翼的特點設計出了“折邊風箏”飛翼,然後使用在了X-47B艦載無人機上。該佈局在我國被稱作雙後掠前緣飛翼佈局。

雙後掠前緣飛翼佈局通過較長的機身和展弦比較大的外翼段實現了較好的俯仰操縱特性和較高的巡航效率,使轟-20在具有良好載荷/航程能力的同時有更好的低空高速地形跟蹤飛行品質。基本上可以說明轟-20比B-2更加重視低空突防能力,為此不惜稍微犧牲隱身性能。此外,從轟-20的飛翼佈局看,該機基本不具備超音速能力。

總之,不管是傳統飛翼還是“折邊風箏”,都屬於飛翼。


飛豹科普秀

我是墨墨觀察,不一樣的視角給你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公元二零一八年五月八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向全國發布了為期5分3秒的三維宣傳片《大國起飛》,宣傳片以獨特的視角向國人展示了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的中國各型重要軍民機型,從轟-6、運-7、運-8、殲轟-7到空警-2000、ARJ-21支線客機、C919大型客機、AG-600水陸兩棲飛機、運-20。

最最重要的是宣傳片結尾有一個靜止8秒的大彩蛋——“THE NEXT......”

為此,立刻引發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很多人評論稱這或許就是中國最新型的戰略隱形轟炸機——轟-20。

目前,中國的戰略空軍的四位成員分別為:殲-20、運-20、直-20和轟-20,其中,轟-20最為“好事多磨”。

據以往的國內外各類消息稱,轟-20很可能為了兼顧超音速突防能力和高機動性而不採用飛翼結構設計,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而在數天前,中國國內某媒體也爆出了中國的另一款隱形轟炸機——轟-17,兩者僅僅相差數日。

據業內專家稱,轟-17很可能是戰術隱轟、轟-20則是戰略隱轟,兩者可形成較完美的高低搭配。但是,兩者都不是採用的平直前緣飛翼佈局,採用的是前緣雙後掠飛翼佈局,這種佈局這完全符合中國空軍的戰略發展方向。

倘若如此,題目所問的飛翼結構指的就是前緣飛翼佈局,

轟-20採用的是之完全不同的雙後掠飛翼佈局。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中國的轟-17和轟-20是完全摒棄了美國B-2和B-21隱轟的常規設計理念,而是秉承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該飛翼佈局與美國的X-47B隱身無人機還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那麼,我們可以斷定中國的轟-20戰略隱轟是“極具特色”的。

綜合以往的眾多消息,轟-20將會裝配4臺渦扇-10或渦扇-18型航空發動機,有效載荷不低於30噸,能夠攜帶中國最先進的CJ-20巡航導彈

(核常兼備),擁有不低於13000公里的遠程巡航能力和高隱身性能(含物理隱身),擁有了從中國沿海起飛可直接飛抵大洋彼岸並發動戰略打擊的能力。


墨墨觀察

很明顯,傳說中的轟20就是飛翼造型,答案就在今天航空工業今天發佈的宣傳片裡。

19年前的今天,美國用一種四發、飛翼佈局的隱形轟炸機悍然轟炸了我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我3名同胞犧牲。19後的今天,航空工業在一則宣傳片的末尾用這樣一個畫面揭示了我國下一代轟炸機的樣子:雖然蒙著面紗,仍能分辨出這也是一種沒有尾翼的飛翼佈局隱形轟炸機…與轟炸我使館的美國轟炸機如出一轍。在強敵的壓力下,我們倔強的活成了我們曾經羨慕的樣子。

飛翼佈局仍然是兼顧航程載荷性能氣動性能和隱身性能的最好佈局,也是大型轟炸機最適合的方案。近期某官方雜誌和沈飛的內部刊物上流露出一種中型超音速隱身轟炸機的方案,使很多軍迷和網友以為這就是中國未來轟炸機的樣子。

該雜誌是我國官方舉辦的雜誌,有一定的權威性,所以這個封面給很多軍迷“欽定”的感覺。
而近期網上流傳甚光的沈飛內部刊物(鶻鷹神話)



中的這張照片中那個隱身特徵明顯的機頭模型與上圖《航空知識》封面遙相呼應,我國下一代隱身轟炸機“呼之欲出”。

筆者覺得這個所謂的中型超音速隱身轟炸機不太靠譜,應該是我國軍工企業眾多驗證方案的一種,原因如下:

1、按照我國嚴格的保密制度,如此重要的機型資料不可能如此大肆傳播,列位想想殲20,還有其他重要型號,這樣曝光過嗎?

2、網上曝光的這個超音速隱形轟炸機方案,顯然是一種起飛重量40-50噸的戰術轟炸機,為了追求超音速性能,機身扁平,造成內置彈倉尺寸有限、機內燃油有限而且造價肯定不菲。一個作戰半徑不足2000公里、不能內置大型巡航導彈的隱形轟炸機跟殲20相比有什麼優勢呢?空軍有什麼理由採購呢?

所以,筆者愚見,這個玩意應該沒什麼下文了。

如不出意外的話,上圖才是轟20的樣子。一種四發、飛翼佈局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航程超過一萬二千公里、載彈量超過25噸的戰略大殺器。希望有一天,我們的轟20“誤炸”了美國駐日本大使館,美國的青年們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門前抗議,而我們的外交官聳聳肩、擺擺手對“誤炸”表示遺憾。然後我們的遠程巡邏機在夏威夷空域撞掉美國的伴飛戰鬥機,而我們的外交官還是聳聳肩、擺擺手表示遺憾…我覺得最好的報復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中航工業最新披露畫面,“下一個回事誰?”很明顯是一個飛翼佈局)

首先,根據中航工業西飛最近披露的宣傳片畫面,“轟-20”(軍迷愛稱 目前沒有確切型號)的下一代轟炸機有很大幾率會選擇飛翼佈局。這可能跟題主獲得的消息來源有所不同。先說說戰略轟炸機為什麼不考慮超音速性能和機動性。對於大型戰略轟炸機來說,幾大要素關鍵:載彈量、航程、隱身,這都是現在所需要兼顧的。

而超音速巡航,這個曾經熱門的突防技術,在動輒末端5、6馬赫防空導彈面前,並沒有突出性能。同時,由於現代戰略轟炸機的主要任務並不是直接飛臨敵方上空執行投彈任務,而是在中遠距離和敵方防區外對敵實施精確打擊,所以主要選擇的武器是巡航導彈。自己不需要以身犯險。自然就不需要超音速巡航能力。

(圖-160固然拉風 但是其隱身能力並不佳 所以還是主要執行防區外打擊任務)

至於“機動性”就更沒有辦法兼顧,空空導彈末端機動能力甚至達到60G,現代戰鬥機能夠承受的載荷也就9-10G,依靠機動性來躲避敵方防空導彈,並不現實。所以,從反方向推論,也不可能主要去兼顧“超音速”和“機動性”這兩個參數來建造大型戰略轟炸機。

飛翼的氣動佈局,主要還是在隱身性能上突出,氣動效率倒不是很高,尤其是在起飛和著陸階段,飛控需要對升力進行比較複雜的控制,這也導致了飛翼氣動佈局的研製難度。美軍的B-2就曾經因為傳感器事故而導致在起飛階段墜毀,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這種大型飛翼氣動佈局的設計難度之大。

對於現代戰略轟炸機來說,核心任務其實就是2個,執行“對敵防區外遠程打擊”(儘可能裝大彈藥)還有就是“核威懾巡航能力”(續航能力盡可能長,儘可能降低被敵方探測到)。所以,正因為這兩個任務,飛翼氣動佈局才是相對下最為合適的。當然,不排除未來會有更好的氣動佈局出現,但如今對比來看,暫時並沒有特別好的替代方案。

以上為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粗淺的認識和資訊整合,僅供拋磚引玉,歡迎更多深入討論。

軍事天地

轟20為了兼顧超音速,不採用飛翼結構,你怎麼看?

首先,題主的想法是對的。

近日,西飛宣傳片結束之後有一個花絮,貌似飛翼,引起熱議。


但其實這未必實體飛機,也未必是飛翼。因為沒有看到後機身,也許是有尾翼的。例如下圖飛機,正面看也是這樣。

為什麼說題主的說法是對的呢?不用飛翼的原因如下:

1,飛翼只適合中小型飛機,尤其是無人機。如果大了,衛星很容易發現和跟蹤。因為如今地球靜止軌道的光學衛星識別率越來越高了,進入了米級時代;視頻小星座時代也要到來了;米波諧波雷達也進入了成熟期。中空慢飛,被發現就成了靶子。



2,大飛翼除了隱身,沒有其他自保能力,隱身一失效,就徹底失敗。它不適合於高空高速,也不適合於掠地掠海,機動性也不行,遠距離打擊也不行。

飛翼佈局不是高速氣動,因此不能高空高速。由於襟翼力臂相對較短,俯仰控制能力差,掠海容易鑽入水中。彈倉較短,裝巡航導彈的長度受限,裝小動力滑翔炸彈又容易被攔截。

3,作為核彈投送者,任務被洲際導彈取代。

4,作為常規炸彈打掃戰場,成本又太貴。選擇圖160那樣更好。

綜上,大飛翼已經過時,被時代群淘汰。創新雙三(3萬米3馬赫)氣動更為合理,隱身也可以兼顧,機動性要求就可以省掉了。


銀杏智庫

首先來講,“轟20為了兼顧超音速和機動性不採用飛翼結構”這肯定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根據中航工業公佈的“揹負式並列雙發大S彎進氣道”技術,和最近西飛公佈的“片尾彩蛋”都能發現,目前我國研製的下一代戰略轟炸機“轟20”(先稱其為轟20,畢竟沒有官媒的正式報道),都極有可能是類似美國B2的,揹負式進氣道的飛翼式佈局。




首先我們要清楚,轟炸機尤其是戰略轟炸機最關鍵的根本要求是什麼?是大航程?大載彈量?還是高度信息集成化?NO!都不是,而是生存能力!!!

確切的說是高度的生存能力,作為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核反擊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存能力,說的通俗一點,你自己都活不下去,你拿啥去打擊別人呢?

很多人現在都有一個共同的誤區,那就是對未來空戰環境的錯誤理解。

未來的空戰環境到底是什麼?是還像70-80年代那樣以高機動、高空高速突防為主的空戰模式,還是以美國隱身超視距外打擊為主的模式?

為什麼現在像圖160、圖22M這種典型的超音速突防的戰略轟炸機都開始強調“遠程區域外打擊”?


因為隨著空空導彈技術、態勢感知能力、信息技術的大幅提升,空戰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了,大家不要還總抱著過去沒有超機動、高空高速就混不下去的理念,我們需要向前看。

B2、F22這種以隱身能力為第一主體的新世代飛機,服役多久相信不用天真來強調,隱身時代真的已經來臨了。

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固執守舊,而是開拓創新,把握戰場環境的機會永遠都只有一次,因為對手不會給你另一次機會……


天真小科普

不可能的事,肯定會飛翼佈局。

隨著五六十年代防空導彈的出現,哪怕是U2這種高速高升限的飛機在防空導彈面前都是渣渣,為了對方突破防空網,所以當時美蘇都想到了一塊去了,那就是利用地球曲率的限制,地面雷達無法發現超低空飛行的飛機,而當時的由於地面雜波的干擾,飛機裝雷達的方式是沒法發現超低空飛行的。

上圖為蘇聯的圖160,下圖為美國的B1,兩者都是為了超音速低空突防(實際上在低空它們都不能超音速飛行),由於相同的任務指標,所帶來的解決方案自然也非常相似,大家都是變後掠翼,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超音速,而為了這個能力所付出代價非常高昂,其中就變後掠翼的維護成本非常高,而且妥善率還很低。

上圖就是美軍飛機的數量以及妥善率,可以看到B1的平均壽命其實只有26年,但是妥善率卻僅僅只有47%,可用的轟炸機僅僅是26架。如果還能低空突防也就算了,這點代價在高性能面前也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結果卻不是這樣的,隨著80年代以來多普勒雷達的普及,預警機和戰鬥機的機載雷達已經獲得了極好的下視能力,所謂的低空突防變成悲慘的活靶子。

現在的B1和B52一樣都是巡航導彈的載機,只能在防空導彈的打擊範圍外(也即防區外武器)發射巡航導彈,那B1高昂的價格和維護成本就非常非常的傻了,還不如造B52來的有用。

B2就不同了,利用其隱身能力,它能夠穿透防空圈,無論是防空導彈還是預警機組成的防空網,都能夠穿透,打擊效率非常的高,因為哪怕同樣是扔防區外武器,B2由於自身的隱身能力極高,所以不需要像B1B52那樣有大量的護航戰鬥機,也不需要電子戰機和預警機的支持,單槍匹馬就能完成作戰任務,同樣的打擊任務,出動B2一個就行,而B1B52得有一堆飛機伴隨,哪怕B2的維護成本和難度一樣很高,但那也比出動那麼多節省的多的。

而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新的B21轟炸機有了很大的進步,當初B1使用的第一代隱身塗料已經淘汰,使用的第三代隱身塗料,可維護性大大的提高,而且B21只用兩臺發動機,比四發的B2自然更加的節省了成本。

當然,我們要回過頭來說,隱身自然不是看不到,而是探測距離變的很短,換句話說,在戰場上也是有機會被擊落的,但是能夠被擊落就不發展了?實際上隱身飛機最大的意義不是無法發現,而是讓防守方的防空成本大大提高。

比如說傳統的防空導彈雷達,探測距離可以有上百公里,預警機可以探測數百公里,但是在先進隱身飛機面前,其探測距離被縮短到幾十公里甚至是十幾公里,那麼要覆蓋過去一樣的防空範圍,那麼就需要更多的防空雷達,探測距離每縮短一倍,探測範圍是縮小平方倍,比如過去100公里的探測距離,縮短一倍變50公里,探測範圍從31400平方公里變成7850平方公里。

而B2這樣的隱身飛機是縮短到10幾公里,換句話說,一般的中等強國,根本不可能支撐的起如此龐大的防空武器的開銷,已經基本上失去了與大國之間的空中防禦作戰能力。

所以說,飛翼佈局的隱身轟炸機是必然,不僅僅是隱身,而且飛翼佈局由於整個飛機其實就是機翼,所以亞音速啟動效率非常驚人,所以載彈量和航程都非常有保證,轟6腿短,就是中程轟炸機,轟20採用飛翼佈局,做個洲際轟炸機是沒有問題的。


木榮雨北

飛翼式佈局的重心是大問題,雖說有隱身性能的優越性,但是在超音速要求前提下,飛翼式的重心變化是致命性的,會導致整體控制難度直線上升,不採用飛翼佈局也在情理之中。美國空軍後來對B2提出了低空飛行性能要求,雖說最後方案達到了軍方要求,不過證明了飛翼的確不適合做這種任務。


次班天行鬼

現在,低空高速突防面對射程越來越遠、機動性能越來越高的防空導彈,已經很難有較大的把握實現突防。即使超音速飛行性能好、中低空機動性好的戰鬥機,在防空導彈面前也是提心吊膽,例如不久前以色列空軍的F-16I在敘利亞就被並不是多麼先進的防空導彈擊落了。而像B-1B,低空突防也才剛剛超過音速,要想躲避現代化的防空導彈很困難。

這樣一來,最有效的突防手段還是隱身。而對於戰略轟炸機來說,最好的隱身外形就是飛翼式佈局,所以美國現役的B-2A和下一代B-21均採用飛翼佈局。中國航空工業宣傳片裡出現的這架新機採用的是飛翼佈局,因為幕布勾勒出的外形沒有垂直尾翼的痕跡,說明是以隱身為主要突防方式。如果要兼顧超音速性能,那麼在設計上就要犧牲隱身性。如前所述,戰略轟炸機的超音速性無法和戰鬥機相比,意義並不是特別大。此外,兼顧只會導致兩種性能都不好。(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