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酒上頭,有些酒沒事

喝酒的朋友經常聊到,說因工作需要應酬的酒局比較多,發現有的酒喝了很容易引起頭痛,非常難受,嚴重的甚至第二天都不能好轉;有的酒則不會,喝完不僅不難受不上頭,還有舒適的微醺感,一覺醒來便“滿血復活”……

為什麼有些酒上頭,有些酒沒事

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酒精並不會引起酒後頭痛,人們酒後是否不上頭,取決於酒中“雜醇油”含量的多寡;該物質會引起腦部血管收縮,從而造成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引發頭痛(即人們俗稱的“上頭”)。雜醇油在人體內分解代謝極慢,因此飲用雜醇油含量較高的酒後,可能第二天都還會頭痛。

某種酒中雜醇油含量多還是少,取決於不同的釀造工藝。全球烈性酒的釀造工藝大致分為兩種——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與封閉式液態發酵。

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顧名思義,是在地上挖坑修建發酵窖池,在開放式的環境中,投入固體形態的糧食糟醅進行發酵。這種工藝在發酵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表散熱,使發酵能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緩慢進行,從而抑制雜醇油的產生。

同時,土地及空氣裡面的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會參與到發酵過程中,使得發酵微生物非常豐富,相互協調平衡,減緩發酵速度,從而進一步抑制雜醇油的產生。中國名優白酒均採用這種釀造工藝,所以正品的十八大名酒是不上頭的。

封閉式液態發酵,是低端白酒酒採用的釀造工藝,具體流程是將紅薯玉米等搗爛、然後將大麥打碎後加入大量的水,以液體的形式放到封閉的發酵罐中,再加入純酵母菌進行快速發酵。單一酵母菌發酵的速度與溫度上升很快,酵母菌的快速高溫發酵將很難控制雜醇油的“肆虐而來”。

這就是為何大家普遍覺得幾十上百的白酒喝多了容易上頭,而中國名優老酒即使過量也不容易上頭的最根本原因。

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的時間隨季節不同,一般在2-3個月左右,而口感的變化需要3到5年,而封閉式液態發酵僅需2-3天,口感變化只需幾天,可見二者差距明顯。

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問了,既然已經知道酒後頭痛的原因,那國內其他釀酒廠為何不改變工藝,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來生產“不上頭”的白酒呢?

一方水土一方物,同樣在貴州茅臺,貴州茅臺酒廠純糧固態發酵的酒成本需要300來塊錢,還需儲藏3年以上方可出售,這些都是其最基礎的工藝,決定它們最典型的口感。如果把這一工藝改掉換成液態發酵然後人工勾兌成本價在控制在20元左右,這些就是“貴州茅臺”和“茅臺鎮”的差別了。但是八大十八大酒廠名聲在外,很容易出售高價白酒,而很多老百姓喝不起但又想享受醉意,所以,對於地方名氣不大的酒廠而言,滿足低端客戶需求勾兌酒出售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正因如此,中國在堅持食品安全標準全球最嚴的同時,唯獨沒有對引起頭痛的雜醇油指標作出硬性限制,地方酒廠可以生成便宜的液態發酵酒暫領低端市場。

為什麼有些酒上頭,有些酒沒事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何謂“中國名優白酒”?它的先決條件一定是“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一般適量飲用是不上頭的,但由於採用類似前文藏源茂描述的封閉式液態發酵工藝,雜醇油含量較難控制,如果大量飲用十八大名酒,也容易出線上頭的跡象。

最後,建議,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儘量飲用堅持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中國白酒。這種酒喝後只會有微醺的醉意,睡一覺之後便清醒如初,神清氣爽,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與生活,身體也好受許多。

為什麼有些酒上頭,有些酒沒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