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个弟子叫司马耕,他竟然长眠于平邑,你知道吗?

孔子有个弟子叫司马耕,他竟然长眠于平邑,你知道吗?

邱舆故城

邱舆是春秋时期鲁国城邑,位于曲阜东偏南45公里,今平邑县城西南20公里丰阳镇南埠庄村西。据《平邑县志》记载:“邱舆故城:位于郑家峪乡南埠庄村西,故城城址呈长方形,分内城外城,内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外城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50米,内外城墙均由黄土夯筑而成。外城西南角残墙最高处约6米,内城墙仅东城墙高出外城2米。城内陶片遍地,有红陶鼎、白陶、蛋壳陶杯、残豆柄、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出土器物时代,上自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下迄东汉,前后延续二三千年,说明邱舆历史上曾有过较长时期的繁荣。”文中所说郑家峪乡,即今丰阳镇。

司马耕,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亦称司马牛,春秋末年宋国人。提起司马耕,人们很自然就会想到《论语•颜渊》中司马耕与子夏的那段著名对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其实,司马耕兄弟好几个。他的哥哥就是臭名昭著的宋司马桓魋。孔子周游列国到达宋国时,想加害于孔子的那个人就是他。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其兄司马桓魋作乱于宋,倚仗宋景公对他的尊崇而骄横放纵,阴谋害死景公。阴谋败露后而出逃。他的另外两兄弟子颀和子车,也跟着桓魋助纣为虐。只有司马耕秉性正直,坚决与他们的胡作非为划清界限,所以说了那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的感伤而又十分悲凉的话。

司马耕看到他的哥哥司马桓魋经常的胡作非为,深以为忧,便离开家,到曲阜拜孔子为师。但在学习期间,司马耕因他哥哥的事,精神负担很重,经常面有忧色。不断对司马耕进行开导的,除了他的同学之外,还有他的老师孔子。《论语•颜渊》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是君子了吗?”孔子说,“通过自我反省,感到内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显然,这是孔子针对司马耕的具体情况而说的。那意思是说,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惧怕的呢?言外之意,你的哥哥桓司马做坏事那是他的事,跟你没有关系,你不要因此而背上思想包袱。

在孔子的弟子中,司马耕属于贵族子弟,他不但有封地,而且还有国君颁发的守邑之信物珪。司马桓魋叛乱时,司马耕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也怕受到牵累,便将封地和信物交还给宋景公,然后到了齐国。司马耕到了齐国后,齐国也给了他一块封地。他的哥哥桓魋阴谋败露后,先逃到卫,受到公文氏的攻击,想要他手中的宝贝夏后氏的璜,司马桓了他一块别的玉,也逃到齐国。司马耕厌恶与其兄共处,又将封地交还给了齐国,远走吴国。因吴国人没有礼遇他,他又回到宋国。这时,晋国的赵简子想召他去,齐国的陈成子也想召他去。他选择了齐国,可在他去齐国的途中路过鲁国,死了在鲁国的城门之外。阬氏将其葬在邱舆。关于阬氏,杜预注曰“鲁人”,仅此而已。估计此人应该是司马耕在鲁国学习时结交的朋友,也许是亲戚,这些只能是猜测了。(《左传•哀公十四年》:“司马牛致其邑与圭焉,而适齐。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关于司马耕葬邱舆,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三》“南城故属东海,有东阳城”句下注曰:“襄十九年城武城,杜预曰南城县。哀十四年,司马牛葬丘舆,杜预曰县西北有舆城。”光绪《费县志》载:“司马牛墓:按后汉‘南城县’下,杜预注曰:‘哀公十四年司马牛葬此。’”南城县、邱舆等地,原属费县,解放后皆划属平邑县。在丰阳镇南埠村,问及邱舆故城,村民皆知。但是问到司马耕或司马牛,就几乎没有人知道了。至于司马耕的墓具体在什么地方,就更难以查找了。新版《平邑县志》也说:“《左传》载:孔子弟子司马牛死后葬于邱舆,现墓葬不可确指。”如今,只留下残墙断壁和满地的陶片见证着这段辉煌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