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說起國內的海邊度假地,人們耳熟能詳的不是廈門便是海南三亞,可節假日的時候,這兩地的人多得可以引發密集恐懼症。偶然的一次去到了很少被遊客注意到泉州,驚喜的發現無論是景色還是美食,都給人去到臺南的感覺,甚至有著比臺灣更為地道的閩南風味。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泉州,你愛豆的故鄉

距離廈門2小時以外,泉州是福建人常去的地方。這裡的海灘沒有熙攘的人群,清澈見底的海水絲毫不輸給三亞;青石板鋪就的紅磚巷道里保留著與臺南相似的古早味。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不少臺灣人的祖籍便是泉州,周杰倫、五月天阿信、林俊杰、羅志祥等都是泉州人。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懂生活的人會把時間“浪費”在未被過度開發的泉州,在紅塔灣享受拂面的暖風與絕色日落,尋找最“奇葩”的摸奶巷。


古樸小巷+南洋街道+絕美沙灘=多彩泉州

行走在泉州的街巷,你會心甘情願地迷路。我喜歡在街道的轉角處聽見濃厚的閩南語,也喜歡隨意閒逛,不經意間邂逅一間廟宇,或遇到幾棟早已褪色的老樓。如果你也走在古樸的街道上,我想,你一定會喜歡這座復古的城市。

泉州最尷尬的巷子.金簪巷

說起這條巷子,它曾因為一個雷人的別名“摸奶巷”而紅遍全國。100多米的巷子,寬度不足一米,成為泉州最窄的巷子。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據說以前經常有女性走過小巷,因為太窄,與男性同胞相遇時只能“擦胸而過”吃了虧,走在巷子裡很尷尬,摸奶巷也因此而得名。有趣的是,臺灣鹿港也有一個摸奶巷,已成為旅遊觀光點。

泉州最具南洋style的街道.中山路騎樓

說到騎樓,朋友責怪我怎麼去一個與廣州上下九相差無幾的地方時。其實不然,這裡的騎樓更具獨特的南洋風情。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它在一樓商鋪的門前留出幾米寬的走廊,前後貫通並用大柱子支撐,能讓走在其間的人從容逛遍整條商業街,而不必擔心有日曬雨打的麻煩。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最令人著迷的是騎樓身上的市井味,傍晚時分華燈初上,擺攤的小販突然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各自佔據長廊一角叫賣。你可以看著沿途真實的街景,想起兒時的記憶……

泉州最有異域風情的清真寺.塗門街中段

想要一睹伊斯蘭教的風采,不必跑到遙遠的新疆,泉州就有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中亞風格的寺門上,雙凹半穹頂的門廊讓人敬畏伊斯蘭教崇尚的聖潔。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步入寺內,尋一處草坪席地而坐,看它經歷了1604年和1607年兩次大地震的模樣。然而,數千年的洗禮卻無法沖淡這裡留存的魅力,空無一人的安靜似乎連風拂過老樹沙沙作響的聲音尤為動聽。

泉州最安靜的海灘.石獅市永寧鎮紅塔灣

沒有遊人如織的熙攘,沒有汙濁的垃圾,只剩下清澈見底的海水與奇石組成的石灘,這便是泉州紅塔灣。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閃耀的陽光投射在身上,耳邊是海水一遍遍拍打石灘的聲音。數不清的漁船鱗次櫛比地停靠在港口,落日則漸漸消失在了靉靆的暮雲之後,泉州的傍晚是一片寧和的氣氛。

泉州最值得懷念的地方.鯉城區西街176號開元寺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送別》就出自泉州開元寺的弘一法師,即李叔同之手。耳邊迴盪著這首歌,從他的全世界路過。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在榕樹與菩提樹的包圍中,陽光灑在紅牆房簷,焚一炷香,輕閉雙眼,祈求著新年的平安。開元寺中的一對石塔分別位於東西兩側,守護著這座低調小城的世世代代。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神靈在泉州有點擠,穿梭在每一條巷子間也許都會邂逅一座廟宇。試問在哪一座城市,既有道教、佛教,還有伊斯蘭教的多彩呢?

泉州最不能錯過的手巾寮厝.泉州市西街舊館驛

每個來到泉州的人都不會錯過一條歷史長達1300的老街——西街。兩側的小巷道特別有意思,最令人深刻的便是一處叫做舊館驛的巷子。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巷子裡有座手巾寮厝,這是曾被大名鼎鼎的詩人舒婷曾為“風雪驛站”。這種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親切,古樸且落落大方,走入這巷陌中,好似走進了臺灣的安平古堡。

Tips: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在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紅磚厝就是用紅磚蓋的房子,也是閩南最有代表意義的傳統建築。


集齊所有閩南味道的泉州

我本以為這裡的海蠣煎與廈門毫無差別,但原來泉州的海蠣煎更鬆散鮮滑,一家沒有招牌也沒有名字卻全城皆知的老牌拌麵店,配料極其怡人可口。甚至吃過泉州的肉粽之後,你會覺得之前吃的都不叫粽子。你吃過這些小吃,卻不知道獨屬泉州最地道。

後城面線糊.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路19號

人均:¥ 13

面線糊是泉州的傳統小吃,也是閩南古早味(即“懷念的味道”)的代表。這家開在祖師橋巷子裡的小店,是《舌尖上的中國2》的取景地。有人說,不吃麵線糊,就等於沒來過泉州。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店內師傅說,面線糊的配料當天採購,保證最新鮮的味道,而骨湯熬一天。濃郁的大骨湯與海蠣、香菇、蝦仁等佐料放在一起,撒上胡椒粉,一口湯一口肉,熱騰騰的實在享受。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面線糊有話說:胡歌曾經到泉州宣傳某活動,結束時和經紀人說想吃一碗麵線糊再走,結果被經紀人”威脅“說:“10點30分的飛機你趕不上了別怪我。”可憐我的老胡,他只是想吃碗麵線糊......

候阿婆肉粽.福建省泉州市東街45號

人均:¥ 8

侯阿婆肉粽也是《舌尖上的中國》推薦的地道閩南小吃之一。與西南肉粽不同,泉州的肉粽更為豐富,店裡的“招牌乾貝肉粽”有著豐富的香菇、乾貝、海蠣、五花肉與滷蛋,淋上秘製的花生甜辣醬,配上一碗肉燕湯,完美!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在泉州,吃肉粽的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樣的:先把肉粽倒散,混合著碗裡的汁一起吃,或加上沙茶醬與紅辣醬等調料會更入味。

好成財牛排館.福建省泉州市塗門街221號

人均:¥ 22

為毛是牛排?朋友一臉問號地望著我,說不定西式餐廳更好吃,但來到這裡,泉州牛肉羹必不可少。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這是根據泉州人的飲食習慣改良的牛排與肉羹,牛排連著肋骨的肉,香氣中夾雜著南洋地區的肉骨茶味道,而羹湯的肉滑鮮美,配上一碗店家的鹹飯,溫暖的味道瞬間融化心頭。

橋頭醋肉.福建省泉州市迎津橋頭(湖美假日大酒店旁)

人均:¥ 20

橋頭醋肉並不是一家店,它是在迎津橋頭處的小攤。每天下午3點出來擺攤,全部食品都是當天現炸現賣,醋肉、炸芋丸、紫菜丸等都是小攤最受歡迎的小吃。經過油炸後的醋肉酥脆而不油膩,一口下去,熱氣騰騰的,嚼起來又有種淡淡的酸味,實在特別。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亞佛潤餅皮王.福建省泉州市西街165號(靠近開元寺)

人均:¥ 12

潤餅是泉州的家鄉菜,想起臺南的“金得春捲”。這家亞佛潤餅皮王已經有100多年曆史,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老字號店鋪。薄薄的皮內夾著芽菜、螺旋藻、花生碎與胡蘿蔔,十足的配料散發出鮮香的味道,適合做飯後小吃。

「泉州小眾」藏著五月天阿信的故鄉,有堪比“臺灣”的閩南味道

不以吃為目的的吃貨不是好吃貨,而這只是泉州美食的冰山一角。海蠣煎、石花膏、綠豆餅、扁食、滷麵、滿煎糕、菜頭酸、元宵圓、虎咬草……如果要把這些小吃都試一遍,恐怕三天都不夠。


泉州的消費比廈門要低,除了機票,住宿與城市的酒店相差不大,100多起的客棧或酒店都有。一般來說,遊玩大概一週的時間,3000左右的軟妹幣就已經夠了。

來過泉州的人,喜歡閒著無聊從關帝廟晃啊晃到開元寺,順便聽聽崇福寺的晚鐘;喜歡從城南走到城北,在清源山頂看日出時說一句“早安,泉州”;喜歡點一份侯阿婆肉粽與水丸湯,在文廟附近再來一份海峽對岸般的雞排......

沒有聒噪的人群,只需要張開大口呼吸著最新鮮的空氣,閉上眼享受最溫暖的陽光,然後,愛上這座城獨特的沙灘風情與臺南記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