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市“一村一品”发展观察

平泉,因清朝康熙帝北巡时见平地涌泉兴赞“圣地平泉”而得名。

平泉有泉,但更多的是山。地处承德向东过五烈岭第八条大的自然沟川,平泉古名“八沟”。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长期以来是平泉市的主导产业,但由于规模小、效益低,贫困曾是这里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戴就是三十余年。

可喜的是,近年来,平泉跑出了脱贫“加速度”,今年“摘帽”有望。

2018年4月,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河北省11个国定贫困县(市)和14个省定贫困县(区)拟退出贫困县进行了公示,平泉榜上有名。经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验收检查评估,平泉市已经达到了贫困县退出标准,拟按程序报国家审批,退出贫困县序列。

平泉的脱贫能量从何而来?平泉市市长曹佐金说:“脱贫的背后是产业支撑。多年来,我们正是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等特色富民产业,让广大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一村一品”的能量有多大?几个数字着实亮眼。据统计,目前,平泉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93个,占全部行政村的81%;70个贫困村发展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占全市贫困村的83.3%。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实现84个贫困村出列、30456人稳定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835元增加到5522元,将近翻一番。

如何选择产业?

——因地制宜,放眼长远

“物以稀为贵”是常识,但在各地实践中,农业产业“一窝蜂”、“一哄而上”的现象并不罕见。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乡村产业兴旺的第一步——选择产业并不是一件易事。

平泉市地处朝阳干旱区,常年平均降水量仅517毫米,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与设施性缺水并存的贫水县。在传统种植业“靠天收”的局面下,“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对农民增收的严重影响可想而知。

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平泉市经过充分调研,确定了“山顶生态盖帽、山中果树缠腰、平地菌菜唱主调”的立体发展思路,实施“一主两辅”“远近结合”产业发展战略,即以食用菌产业为主,以设施菜、林果产业为辅;近抓食用菌、设施菜等短、平、快产业,远抓周期长的林果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平泉市林地面积达259万亩,其中最适合食用菌生产的刺槐林有55万亩,再加上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错季食用菌生产。如今,平泉已建成食用菌专业乡镇11个、专业村100多个,食用菌基地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量56万吨,年产值58亿元,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来自食用菌产业的收入占全市农民收入的46%。食用菌产业,无可争议地成为平泉农民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特色产业。

地处“通衢辽蒙、燕赵门楣”,平泉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将设施菜产业也做出了名堂。目前,平泉设施菜年产量达120万吨、产值36亿元,蔬菜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70个,带动种植专业户3万余户,产品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平泉没有止步于此——吃了“资源饭”,更要吃“生态饭”。平泉素有“中国山杏之乡”美誉,山杏种植面积67 万亩。近年来,平泉一方面将山杏基地建设与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结合,优质山杏林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深耕产业生态链,形成了“杏花-杏仁-杏核-杏仁油-活性炭-发电-有机肥”的山杏产业循环经济链,将一颗小小山杏“吃干榨净”,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

如何推动发展?

——制度供给,模式创新

资源是静态的,产业发展却是动态的。只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为突破资金瓶颈,平泉市一方面整合涉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拿出6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基地建设、科研攻关、品牌推广等;另一方面,搭建“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平台,累计撬动金融资金近7亿元,带动贫困户7830户,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融资难题。

为强化科技支撑,平泉市先后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院校深入合作,引进农业高端人才122人,建设李玉院士工作站、河北省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家,有力破除了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何将产业效益惠及人民群众,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机制问题。

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却在平泉实实在在地发生,而这得益于当地创新实施的“零投入生产、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产业扶贫模式。想种蘑菇没本钱?园区先赊菌棒,并无偿提供菌棚及配套设备,农户可以“零成本”开展蘑菇种植。发展产业怕风险?技术有专人指导,销售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负责通风、浇水等简单管理工作。故土难离怎么办?把园区建在老百姓家门口,贫困户“守家在地”就能挣钱。

“三零”模式针对贫困户普遍存在的没资金、没技术、没胆量等问题对症下药,既破除了贫困户投身产业脱贫的重重障碍,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了高质量脱贫。目前,平泉市已建设百亩以上“三零”产业精准脱贫园区100多个,直接吸纳8000多户贫困户入驻园区,实现户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如何面向未来?

——产业融合,蓄力前行

平泉海拨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从自然条件来说,较为适宜栽种有机抗寒苹果。但平泉并非我国苹果传统产区,发展苹果产业有什么独特之处吗?“我们不走普通的路子。”张宇明说,河沟子村发展苹果产业,目标不仅限于种苹果、卖苹果。基地生产的有机苹果瞄准的是高端市场,而建成的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和新品种果品苗木繁育基地,将通过加盟园区的方式,进行种植技术和经营模式的推广,带动周边乡镇建成冀北地区最大的高品质苹果产业带。

产业发展模式谋求创新,扶贫模式也在探索。河沟子村林果产业“一地生四金”的扶贫模式——流转土地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扶贫资金入股得股金、村集体资产入股得现金——两年内已带动农户192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470元。

随着“一村一品”持续推进,平泉的农业产业发展正在逐渐告别过去——一产多、二三产少、原料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模式单一、品种落后的局面,乡村产业振兴的面貌更加多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