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半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媽媽,應該怎麼辦?

趁趁一定強

孩子才兩歲半,有時候發脾氣打人,我會覺得:他還是個孩子嘛,就忍一忍吧,可是孩子經常這樣一有脾氣就打人的話,確實會讓媽媽有點不知所措……

說實話,如果是以前的我,肯定是心裡不悅,想著“這孩子怎麼一有脾氣就打人啊”,但是表面還會忍耐著,假裝不理睬、不介意,或者隨便說一句“不可以打人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但是後來我越來越發現,你越是不去解決,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孩子會一發脾氣就打人。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4歲6個月,如果有什麼不開心,她就會大發脾氣、打人。 都已經四歲半了,脾氣還是很大。孩子是獨生女,家裡條件也不錯,所以全家都是圍著孩子一個人轉,只要孩子有什麼需要,都會滿足她。

記得有一次,在公園遇到朋友帶著女兒在玩。我在跟朋友聊天,孩子在和奶奶玩捉迷藏,寶寶跟奶奶說:“我讓你藏哪裡你就藏哪裡。”奶奶點頭說:“好,好。”於是奶奶就貓著腰藏在了寶寶指的角落裡,奶奶如果頭露出頭了,孩子就會很著急地大喊:“現在不要出來!我還沒讓你出來呢!”於是奶奶的腰貓得更低了,十分配合地把頭往下低。

玩的次數多了,奶奶商量著勸孩子不玩了,結果孩子大發脾氣,一邊打著奶奶準備伸過來拉她的手,一邊生氣地說:“哼!我不要走!我還要玩!”最後,奶奶只好說:“好了好了好了,再玩一次”,接著陪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

舉這個例子呢,其實是想說:現在孩子才兩歲半就“允許”或者默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打人是可以的;那麼,慢慢地,就會變成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有“發脾氣、打人”這個條件反射,形成這個不好的習慣。


像兩歲多的孩子,還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首先

大人先要學會發聲,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孩子發脾氣打大人,如果大人不願意、不喜歡,就直接告訴孩子:

“你這樣打我,我很不喜歡,心裡很不舒服。”“我不喜歡你打我,也不喜歡別人打我。”

其次

教會孩子怎麼發洩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需求沒有滿足,所以才會不開心、生氣,我們不允許他用打人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開心,那就教會他可以用什麼方式發洩自己的不開心。



①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如果你很生氣,可以大聲地跟我說:“我很生氣!我真的很生氣!”

【分享】推薦一個孩子發洩情緒的小遊戲——“噴火龍”:

讓孩子跟著你一起扮演“噴火龍”,嘗試做噴火龍的動作,把大大的火氣吐出來,孩子會很喜歡的!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讀讀繪本《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



②如果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發脾氣就是想要打人,就告訴孩子:“如果你不開心,想打一打,可以打這個皮球,可以朝著沒人的地方打,但是不可以打人!”

另外,一旦孩子有一次做到了生氣的時候沒有打人,就給予孩子大大的表揚,這樣他肯定會越來越棒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夠給到你幫助或啟發。


小糰子在幼兒園

遇到題中的這種情況,寶媽們不要生氣,也不要焦慮,寶寶是到了傳說中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了。寶寶的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通過動作來發洩情緒。

可怕的兩歲: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一時期,寶寶的行為通常表現為:1、拒絕父母的要求;2、和父母唱反調;3、不理睬父母;4、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5、不呆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從寶寶一歲開始,這些事情就時有發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麻麻們會感覺,寶寶是和故意她們對著幹。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瞭解周圍的環境,建立自己的好惡觀念,表達個人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表現為孩子對家長的話說“不”。雖然孩子有“自我主張”是一件積極的事情,如果家長處理不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何應對terrible two的暴力行為

1.媽媽必須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他明白暴力行為是不對的

寶寶對自己動作的認知是通過父母以及周圍人的相互作用獲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時時對寶寶的動作做出正確的回饋,當寶寶用力過猛打疼你時,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寶寶把媽媽打疼了,媽媽覺得好痛。”同時給他示範恰當的表示好感的方法:“寶寶,如果你喜歡媽媽、喜歡小朋友就輕輕地摸一摸。”

2.引導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期的寶寶之所以會有暴力行為,和他們還不能很好地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有關。因為語言詞彙有限,只好直接付諸於行動:用動作替代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寶寶示範,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

3.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

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級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孩子王育兒顧問


兩歲左右的孩子經常很讓父母頭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很多自己想去做的,有些是危險的,他們還會經常說不、反抗大人,這些都是他們在嘗試自己的能力,體驗自己自主感的方式。當他們的想法無法實現,很氣憤很沮喪的感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動手打人成為了他們表達自己情緒的最直接的方式。

但這並不意味著打人是可以接受的。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首先,媽媽要自己先冷靜下來,做幾個深呼吸。剋制自己想要罵或者打孩子的衝動,因為這樣做只能讓孩子學習到,成人的做法和自己的一樣,並不能幫助孩子改善。


其次,握著孩子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出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沒有錯,但有些行為是不可以的。我們可以說“我看出來你很生氣。生氣是可以的,但打媽媽是不可以的。”我們需要態度溫柔,但堅定的說出不可以打人的要求。


最後,可以讓孩子選擇怎麼做會讓他們感覺更好,比如可以去紙上用彩筆亂畫一會兒,或者和媽媽一起在地上跳幾下來發洩情緒。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能夠讓孩子感覺更好,因為這樣能夠鼓勵孩子的自主感。


蘭海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導語: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

蛋蛋媽媽:寶寶2歲3個月,只要大人不能及時滿足他的要求就大哭大鬧,還愛打人。興奮了打人,生氣了打人,有時候甚至毫無來由地也打人。不僅在家這樣,在外面也這樣,弄得家長成天給人家道歉。孩子9月份就要上幼兒園了,到時候還這個樣子怎麼辦呢?真是愁死人。

聰聰媽媽:他第一次打人大概是在一歲半的時候,有一晚上家裡來了熟人,正在聊天。他突然又去玩飲水機的水,老公就去拉開他,他調皮的跑開了。我就笑著說起上次他玩水被他爸打的事情,沒想到他突然就衝到我面前,一巴掌打在我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卻使我印象深刻。我驚奇地問他:‘你打媽媽呀?’他毫不猶豫地打了第二下。當時有朋友在,老公及時把他拉開,我就口頭上淡淡地說了句‘不能打媽媽’,心裡其實很生氣。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挑釁的寶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的這件事。但是,我發現他打完人反而更大膽了,現在他2歲了,要是說他一下,他就立馬打過來。

廣州兒童心理諮詢解析:

打人是一種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也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特點。

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而言,打人只是一種表達感情、情緒的方式。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瓶……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

但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勇敢、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例如,孩子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惹他哭,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孩子是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對方,則屬於“工具性攻擊”。

隨著年齡增長,攻擊性行為也會發生變化,身體攻擊越來越少,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等語言攻擊方式。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為什麼愛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2、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3、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4、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5、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6、父母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慣。

7、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8、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打人的行為就比較頻繁。

9、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兒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打人。

打人事件發生時,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

鼓勵他說出打人的原因。也許他說不清楚,大人要幫助他表達清楚,然後幫他分析。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了。

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另外,父母的態度要堅決,並前後一致。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

父母平時也要經常注意表揚孩子好的行為,提高他的自信心,讓他感到被愛、被注意。他能力強了,事情做好了,高興了,自信心強了,也就不會去打人了。


聽說吧心理諮詢

這個年齡的孩子出現發脾氣時打人、咬人的行為還算正常,但是家長要引起重視,合理疏導,慢慢讓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個人總結了三個步驟:一制止,二表達,三理解

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成熟,使得他發脾氣時做出的動作多為下意識動作,家長要先反思下是否經常對孩子沒有耐心,發脾氣時會有打他的動作或在孩子面前打過別人。家長是孩子第一模仿對象,如果你也會有打人的動作,孩子當然認為打人是合理的。


那當寶寶已經出現這樣打人的行為,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呢?

一、堅定製止。先抓住孩子的手說“不能打我,打人是不對的”,孩子一有攻擊行為,家長要立即制止,反覆告訴他不可以打人,這是錯誤的表達方式。

二、教孩子表達想法。家長要先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你打疼我了”“我很生氣”,然後教孩子表達出他的情感,“是不是不讓你買玩具,你生氣了?那你要告訴媽媽,我很生氣,我很憤怒,你也可以跺跺腳”,逐漸讓孩子明白他的情緒可以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打人的動作。


三、理解孩子的心情。媽媽知道不給你買玩具,你很生氣,你可以跺跺腳,捶捶枕頭來發洩一下,但是打人是不可以,媽媽很疼的,你能安慰一下媽媽嗎?當孩子冷靜下來後一般會求得原諒,記得擁抱他,告訴孩子你很愛他。

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其次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尊重孩子,孩子出現問題請先反思自己,沒有人會天生做好父母,讓你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朵媽咪修煉手冊

看得出來這是個很用心的媽媽,在這件事情上也嘗試了很多方法。但是,這些方法都沒有收到效果,那可能就是方法的問題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寶寶為什麼喜歡打媽媽?媽媽的方法為什麼不可行?應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寶貝打媽媽的行為?

寶貝為什麼喜歡打媽媽?

寶貝打媽媽的原因可能有幾:

  • 發脾氣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處理

孩子小的時候,是沒有處理情緒的能力的。所以,他們需要父母引導如何處理情緒。

  • 孩子在效仿家長髮脾氣時的處理方式

寶媽有提到自己用過回打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很有可能會效仿媽媽的做法,發脾氣時,喜歡動手。

  • 語言表達能力差

語言表達能力差,也可能是孩子喜歡打媽媽的原因之一。孩子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就只能靠動手了。

  • 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也是直接“受害者”

媽媽是寶貝最親密的人,又往往是寶貝宣洩情緒的對象。原因就在於寶貝希望媽媽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緒,包容自己的情緒,開始媽媽卻沒有做到。所以,寶貝會越來越生氣,就會打媽媽。



為什麼寶媽的做法不可行?

寶媽用了冷處理、坐板凳、回打等做法。基本上可以肯定,這些都是不可行的。

因為這些做法都沒有對孩子情緒的積極回應,所以根本解決不了孩子的行為。希望寶媽不要再用了。

解決寶貝發脾氣打媽媽的幾點建議

要想解決一個人的行為,首先要解決他的情緒,這一點對大人適應,小朋友也是如此。



首先,寶媽要接受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不分對錯的,家長可以通過共情與孩子建立連接,讓寶貝知道媽媽是理解他的。

共情的表達方式“媽媽知道(描述事實),你(描述孩子情緒)”。舉個例子,媽媽知道你的玩具壞了,你很沮喪。

其次,寶貝冷靜下來,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通常,共情之後,孩子會比較快的冷酷下來,家長可以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來詢問孩子“你有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嗎?

再次,教會孩子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寶媽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詢問孩子,並說出來,“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

寶媽可以在家裡示範,每次生氣或者開心的時候,都說出來,引導孩子來表達情緒。



最後,引導孩子用其他方式來處理情緒

釋放情緒有很多方法,例如積極暫停、撕紙、畫畫、枕頭大戰等等。這些都需要父母的示範,孩子才可以效仿。

劃重點,要想解決孩子的行為,解決孩子的情緒是第一步!


An媽育兒記

兩歲的孩子會遇到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表現出來的就是:不聽媽媽的話,對於父母說的任何話,都是直接拒絕,總是習慣把不掛在嘴上。有自己的秩序感,一旦秩序被打亂,就會大發脾氣。父母們首先需要了解到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到的,並不是你的孩子是個例,所以調整自己的心態很重要。

我自己的經歷,兩歲的孩子愛打人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時期,許多孩子都會有這個時期,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意識上並不認為打人是不對的,她把打人當做了一種溝通方式;其二,兩歲的孩子已經會說話,但是著急的時候並不能表達的很清楚,一著急,就只能用上手,因為她不會用語言去表達。不管是什麼原因,孩子打人,父母要學會觀察,多在孩子生活的環境和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標籤。父母們需要做的是:

第一,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要只看到孩子打人的行為,多去留心孩子打人背後的原因。一旦孩子打人,父母們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因為不想收拾玩具打媽媽,母親可以蹲下與孩子平視,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寶寶太累了不想收玩具,或者說,媽媽知道你太累,或你不想去收拾玩具,父母們要多注意觀察,與孩子產生共情,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裡的原因。不要一上來就開始指責孩子。

第二點,直接簡要,不斷重複的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

兩歲的孩子不要和孩子講太多的大道理,對與錯,父母要直接的告訴孩子,並且不斷的去重複和加強。讓孩子知道父母接受他的情緒,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第三點,父母要學會去引導孩子。兩歲的孩子容易上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會表達。在孩子出手打人的時候,父母們可以告訴她下次遇見這樣的情況,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講出來,或者告訴小夥伴們自己的想法。

第四點,父母們能夠堅持下去。任何育兒方法都不是靈丹妙藥。父母們要有耐心,找到正確的方法去堅持下去,向題主說的打回去、冷處理等可能都是簡單的嘗試之後沒有用就放棄了。只有父母們長久的去堅持才能看到效果。

孩子的任何成長問題都是階段性的,所以父母們應該調整好心態,除了努力之外,就是靜候孩子長大。


豌豆媽媽育兒

相信很多父母都聽說過“可怕的兩歲”這種說法,說的就是孩子到了兩歲左右會變得不聽話、難以管教,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絕對。兩歲左右的時候(有的孩子可能出現的晚一些),孩子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發現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並不像以前他認為的那樣和媽媽是一體的。他發現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他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但是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往往是他們想做到的事情不能夠如願,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哭鬧。還會因為語言功能發育不夠完善,他們往往想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時候,表達不出來,於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引導得當,他們可能會有些溫文可親,十分討人喜歡,所以究竟是“可怕的兩歲”,還是“乖乖的兩歲”,父母們要把握教育尺度哦。

其實,動手打人是孩子宣洩情緒的一個外在表現形式,內在的深層意思,是孩子想表達不滿,難過,以遮掩自己受到挫敗的感覺。這是一種轉移法,借用發洩情緒來轉移他內心的另一種情緒。就比如,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如果上班被老闆當著同事的面無緣無故罵了一頓,我們也會一肚子氣,而且感覺在別人面前很難堪,回家後我們可能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甚至孩子發一頓無名火。我們大人有時候也會採用這種方式,目的就是發洩心中的不滿,轉移這種挫敗感。

孩子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情緒和排解情緒。看了你之前的處理方法:坐淘氣椅、打回去、冷處理,這些都是懲罰的方法,不是嗎?孩子依然沒有改正,為什麼?因為他的情緒還是沒有得到疏導啊,而且你用懲罰的方式,是雪上加霜!那麼,該怎麼辦呢?

知道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第一件事要做的,不是懲罰和責罵,而是跟孩子溝通,知道孩子是為什麼打人。如果他自己也表達不清楚或者不說話,你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是不是剛才摔倒了,腿腿疼呢?”你必須要知道孩子心理的真實原因,要先關心他,他才會向你敞開心扉。

教會他怎麼面對挫折、失敗、誤解

這個方法我在另一個問題“怎麼能既不傷害孩子,又讓孩子自己面對挫折”的回答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答。建議可以搜索這條問答查看,或者直接關注可兒媽讀故事,查看往期育兒問答。孩子在面對挫折、失敗和誤解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表達出來,更不會處理方法,因此會採用哭泣,甚至是暴利的方式來發洩不良情緒。媽媽要耐心的有針對性的疏導孩子。


千萬不要用暴利和冷處理的方式

這種方式非常不可取,這種做法的不良影響就是,孩子要麼變得膽小怕事,逐漸和家長疏遠,要麼就是更加暴利以反擊你。到了青春期,你會發現你根本管教不了孩子。問題孩子都是家長不會教導孩子而造成的,每個孩子都可以稱為好孩子,就看家長會不會運用恰當的方法。


可兒媽讀故事

六歲以下的孩子,很多行為的習得源自於對別人的模仿,孩子攻擊性強,愛打人,父母應該思考是否存在如下問題:

1、 父母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父母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最容易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暴躁的父母很容易養出一個脾氣差的孩子。

2、 父母未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自省夫妻有沒有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動手打架、摔東西、互相推搡等。這些看似微小的肢體動作說不定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

3、 父母有沒有動手打孩子。有時候即使是輕輕地打孩子、嚇唬孩子,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讓他以為打人即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實為大錯。

4、 父母有沒有給孩子看過暴力影視,包括動畫片和電視劇、電影等。有時候僅僅是不經意的看到電視屏幕上打人的畫面,也會讓孩子學會模仿,而且現在動畫片質量參差不齊,有時候僅僅是動畫片間隙就會跳出來什麼含有暴力畫面的廣告……做家長的一定要非常留心,保護好孩子,儘量不接觸不良內容。

5、 孩子是否被父母或者其他人教唆過打人。比如,我真的見過很多二胎家父母教唆小的打大的…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以上問題一一反思自己後,接下來要面對問題了,如何教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打人呢?首先,要跟孩子溝通。“為什麼要打人?你在哪裡看到這樣打人的?打人會讓你開心嗎?”然後一定嚴肅、明確、堅決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告訴他“這樣打媽媽,媽媽會疼的,疼了就不能跟你一起玩了”如果他不知道什麼是疼,就用同樣的力度打回去,即使是哭一會,也要讓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表姐家孩子,從小飛揚跋扈,有一次姥姥張開雙手要抱她,結果這孩子硬生生給了姥姥一個耳光。媽媽當即狠狠地打了她的小手,孩子哇哇大哭,但是從此再也不打別人了。

讓她知道疼,並且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容忍她為所欲為。小孩雖小,但也不是皇帝,我們愛你,但絕不縱容你!


娘娘說

兩歲半的孩子,處在一種對一切充滿好奇又懵懵懂懂的階段,既想信賴父母,又表現出了強烈的尋求獨立的意願。總之,這是一個人成長的矛盾階段,可以說是人生的第一個“風暴期”。

兩歲叛逆期人所共知,所謂terrible 2,是父母眼中的乖寶寶一改形象的起點。他/她可能會表現出不聽話,凡事和父母對著幹,不理睬父母,甚至出現打人的現象。

關於本問題中的情況,不能籠統地回答。孩子打父母的問題,並不只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可能是冰山一角,也可能只是其它深層問題衍生出來的表相,或者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孩子出現打人或者其它負面的問題,養育孩子的大人一定要及時檢討自己的養育方式與言行,有時候,孩子不討人喜歡的行為恰恰是他/她陷入困擾無法自行排解困擾的表現,這樣一些看似極端的行為,正是孩子向大人們“呼救”的聲音。大人能不能採取合適的方式來幫孩子渡過這奇妙的叛逆期,會影響到孩子能不能好好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因此務必要好好對待。

如果大人前邊對孩子過於溺愛,這時又急於作規矩,必然會使孩子沮喪混亂,打父母可能就是一種反抗。

還有一種可怕情形存在,有些家長,尤其是祖輩,在孩子很小時常常和他們玩兒打人的遊戲,有的老人若被孫輩打了甚至會表現出很開心的樣子,這種教養方式下的孩子不僅會打父母家人,只怕對其他人也要表現出攻擊性。

還是那句話,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才是孩子良好的成長佳園。父母間的衝突也會給小娃娃造成不良影響,家長尤其要注意。

也有一些孩子用打父母來表達對父母的愛。這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是這種情形的話父母也不必大驚小怪,相信這階段很快就會過去。

願每個寶寶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