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祕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鈴木清和,日本人,年輕時是一名中長跑運動員,曾經是日本著名接力耐力賽——“箱根驛傳”名校駒澤大學接力隊的一員猛將,如果你還不太瞭解箱根驛傳的話,這樣說吧,只有16分30秒內跑完5公里 或34分鐘內跑完10公里的大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這項比賽。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鈴木清和因為跑步跑太猛,雖然水平很高,但卻飽受跑步傷痛困擾,這使得他不斷琢磨跑步給身體帶來疼痛的原因,認真地研究科學、理想的跑步方法,至今他仍經營著一家主打解決跑步傷痛的運動醫學理療中心。經過潛心研究,鈴木清和最終發明了適合亞洲人種的“細胞分裂法”和“骨骼訓練法”。

細胞分裂法是一種訓練心肺耐力的方法,而“骨骼訓練法”則是一種針對跑姿的訓練方法,二者相得益彰,可以說,正是藉助這兩大秘籍,日本選手在近幾年實現了整體迅速進步,最終在2018年東京馬拉松賽場上大放異彩。男子前十名中有6人是日本選手,其中25歲的設樂悠太更是戰勝眾多非洲高手,名列第二,並且以2:06:11的成績刷新了亞洲紀錄。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接下來,我們就簡要介紹鈴木清和發明的這兩大秘籍——“細胞分裂法”和“骨骼跑法”。

一、亞洲人種與黑人相比沒有速度優勢,用“細胞分裂法”打下紮實的耐力基礎

1、為什麼要強調關閉嘴巴只用鼻子呼吸的跑步

鈴木清和清醒地認識到,亞洲人種與黑人相比,並不具備優良的速度能力和耐乳酸能力,那麼怎樣才能和黑人抗衡,關鍵是要通過量足夠大,但是足夠慢的跑量積累,發展極其紮實的基礎耐力,提高脂肪供能比例,減少糖的供能比例,控制乳酸生成,實現在完全有氧情況下的速度提升,才有可能在長達42公里的競爭中與黑人相抗衡。

那麼怎麼才能抑制大多數跑者總想提升速度,而使得跑步傾向於變成耐乳酸訓練的衝動呢?鈴木清和創造性地在具體可操作方法上實現了創新。他通過在跑步中不允許張開嘴巴呼吸,只用鼻子呼吸,也即限制攝氧量的方法,成功地將跑者速度降下來,降下來的目的就讓你的訓練變成純粹的有氧訓練,從而最大限度發展你的有氧耐力,發揮有氧訓練對於提升耐力的基礎性作用。先把基礎打好,再去談速度,這就是“細胞分裂法”的精髓。

2、學習細胞分裂法,首先從瞭解自己的原生速度開始

找出用鼻子呼吸的最高速度,也即原生速度的方法是這樣的,你只需要跑400米就可以了。你用鼻子呼吸並開始跑步,慢慢加快速度,直到快要開始喘氣而幾乎必須張開嘴巴時的速度,就是個人目前的原生跑速。原生速度測試時鼻子呼吸的節奏應該是這樣:跑四步吸氣,也即“吸、吸、吸、吸”,跑四步吐氣,再“吐、吐、吐、吐”。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注意,進行原生速度測試並非讓你憋著氣跑,而是讓你找到只用鼻子,而不張開嘴巴呼吸的最大速度,這個速度通常是最大攝氧量的50%左右。而以50%最大攝氧量跑步是強度較低的慢跑,可能在很多跑者眼裡簡直是一個無法忍受的慢速,不要著急,不要圖快,現在的慢是為了將來更好地快,只有把慢的基礎打好,將來才能更穩健更輕鬆地快。只要你以原生跑速練習,你就能慢慢提高最大攝氧量,也即你始終維持用鼻子呼吸的速度跑步,你就會愈跑愈輕鬆,還會起到節約糖原,消耗脂肪的目的,這才是馬拉松比賽不撞牆,能夠持續跑下來的王道。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鈴木清和認為很多跑者號稱自己跑完馬拉松了,但相當一部分跑者在馬拉松後半程由於體力衰竭,採用走,或者走跑結合,又或者因為疼痛、抽筋被迫減慢速度甚至停下來,走走停停。這樣的人即使勉強完成馬拉松比賽,實際上仍不具有“從頭到尾跑完馬拉松的能力”,是屬於“不曾跑完全馬者”,而只要你堅持採用原生速度跑,就會為你的耐力打下堅實基礎,讓你具備馬拉松全程勻速跑下來的能力。鈴木清和自信地認為原生跑速可以避免全馬跑到後半段掉速的問題,原生速度是能跑完全程的基本速度。

3、細胞分裂法想要告訴跑者:基礎耐力訓練是所有跑者訓練的核心主體

事實上,很多跑者,對於速度較慢的低強度輕鬆跑往往不屑於訓練,覺得太輕鬆,不過癮,他們的訓練多數是不慢不快地中等強度跑步。這種訓練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儘管訓練不輕鬆,但能力提高緩慢,成績停滯不前,陷入“慢不下來,快不上去”的陷阱。

怎樣才能讓強度慢下來,鈴木清和創造性的發明了“細胞分裂法”,通過關閉口腔,只用鼻子呼吸,相對地減少通氣量,增加通氣阻力,被迫讓跑者慢下來,從而實現了低強度慢跑,這樣就把基礎耐力打得非常紮實,才能發展所謂的跑步專項耐力,專項耐力一定要建立在紮實的基礎耐力基礎之上。而很多跑者,基礎耐力的根基其實並不紮實,卻盲目進行速度較快的專項耐力訓練,得不償失,還會讓身體長時間處於過度疲勞狀態。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細胞分裂法”這一方法在日本高水平選手中的應用得到極大成功,證明了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促進了日本選手成績的飛躍,其背後的邏輯其實很有意思,“更輕鬆時間更長的訓練”比“更痛苦時間較短的訓練”,在帶來更好體驗的同時,反而促進成績的提升。

二、沒有最佳跑姿,只有最適合的跑姿:骨骼跑法就是要幫你適合你的跑姿類型

以往我們學習跑姿,無非都強調一種特定跑姿模式,也即只有我家的跑姿才是最佳的。但骨骼跑法卻認為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體型特點和實際適應情況,從三種跑姿中選擇一種,並且這三種跑姿都是合理高效的,只不過要根據個人情況來選擇。這無疑顛覆了我們對於跑姿的理解。

但反過來想,即使是高水平運動員,跑姿也不盡完全相同,這我們常常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沒有最佳跑姿,只有最適合自己的跑姿,這也構成了骨骼跑法與其他跑姿流派的不同——將跑姿分為三種類型。骨骼跑法從本質上說,是將肌肉用力發揮在最佳的骨骼運動模式之上,從而產生最適合個人的跑姿。

第一種擺盪型:這種跑姿適合上身長,下肢短的體型,由於下肢長度不足,如果擺腿幅度不夠,就容易導致步幅小而吃虧,因此這類跑者要多加強下肢力量,訓練擺腿跨步能力,但這裡所謂的跨步並非跨大步,而是指在步頻不明顯損失的情況,訓練下肢前擺後蹬的“鐘擺能力”。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第二種扭轉型:這種跑姿適合上身和下肢長度基本一致的體型,這種跑姿強調適當增加上半身的左右旋轉,這樣可以讓上肢和下肢更有效的配合,此時,利用上肢擺臂帶動上半身適度旋轉,可以利用鞭打效應將力量往下肢傳導,增加發力效果。

有跑友會問,不是說跑步時整個軀幹從肩到髖都要保持穩定嗎?沒錯,的確是要保持穩定,但絕對的穩定是不存在的,在邁出左腿時,右側肩會帶動上半身往左輕度旋轉,反之亦然,目的是保持身體平衡。以往我們認為這只是發揮平衡作用,其實除了平衡,適度擺臂加上軀幹旋轉也有助於發力,我們上體育課跑步跑不動的時候,體育老師都會提醒我們加強擺臂,其實加強擺臂在骨骼跑法中就是扭轉型跑姿。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第三種活塞型:這種跑姿適合下肢長,軀幹短的體型,由於腿長,用力前後擺腿會導致轉動半徑增大,降低生物力學效應,此時應當強調髖膝踝的聯動活塞運動,加快步頻,而不必過於強調步幅。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骨骼跑法的科學本質是強調根據個人體型和適應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跑姿,有些人適合相對大步幅的擺盪型跑姿,有些人適合加強上肢擺動和軀幹旋轉的扭轉型跑姿,有的適合小步幅快步頻的活塞型跑姿。而鈴木清和針對日本專業選手進行研究後認為,日本人普遍具有軀幹長下肢短的體型特點,因此應當重點訓練下肢前擺後蹬的能力,從而在不損失步頻或者儘量少損失步頻的情況下增加步幅。從此次東京馬拉松賽來說,第二名設樂悠太以及排名靠前的日本選手的步幅就相當大,並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小步快跑。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這位跑者歷經傷痛,創造兩大獨門秘籍助力日本選手打破黑人壟斷

我們可以用這樣的角度來理解骨骼跑法:如果你希望跑得更快,在保持步頻的情況下增加步幅,你要採用擺盪型跑姿,而如果你希望省力地進行LSD訓練,快步頻小步幅的活塞型跑姿也許更為適合,而在較累的時候,加強擺臂和軀幹旋轉就是扭轉型跑姿。

三、鈴木清和首次訪問中國,第一次和國際大神接觸學習的機會不容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