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近期,國內各大城市“搶人大戰”如火如荼,引進人才的各種“紅利”、“大招”競相出爐,透露出濃濃的焦慮感。

兩天前,深圳也通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力圖減少高房價對人才的擠壓。

比起明搶,深圳的含蓄一方面體現在深圳政府在招攬人才方面早已率先發力,堪稱全國典範。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我若盛開,清風自來。

等!不都說深圳沒文化麼,文化沙漠裡哪來的文化自信?

在近期舉辦的“星躍城服”改革開放40年暨星河30年文化行座談會上,深圳的資深文化名人給出了答案。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一、深圳的命根:文化與精神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歷經40年,從一個邊陲小漁村已然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地,未來深港聯動、深莞惠3+2經濟圈、廣深港高鐵全線通車等重磅利好,都將為深圳賦予重要使命與城市功能。

出席座談會的作家、劇作家楊爭光老師,在中國當代文學中享有盛譽,老百姓最熟悉的經典電視劇《水滸》正是出自其手,也是較早被深圳引進的一位傑出人才。網上資料顯示,他從1999年就從西安移居深圳,在深圳工作生活近19年。

曾有人開玩笑說過,假如深圳真的是個文化沙漠,楊爭光一定是政府引進的綠植。談及深圳文化相關的議題,楊老顯得有點激動。“因為我從來不覺得深圳是文化沙漠!”

楊老認為,一些人也許誤解了“文化”這個詞。

“假如我們衡量文化的標準只是看一個城市有沒有悠久的歷史,有沒有出土過文物,有沒有本地籍貫的作家,那麼很可悲,美國應該稱得上是最沒文化的地方!但事實是這樣的嗎?”

在他看來,深圳與美國的精神有很多相似之處:敢為天下先且敢為天下強,包容開放,敢於試錯,重視文化。

“深圳有大量有文化的人,只是他們投身於其它事業去了。比如高科技、創新創業,不一定非得都寫書才能證明你有文化。選擇來深圳的人都是有勇氣的,敢於冒險的,捨得拿自己生命做賭注的人。

早期來到深圳,大部分人過的都是最艱苦的生活,那麼大的蚊子不怕咬!一路堅持下來,才有了今天深圳的所謂中堅力量,而深圳也反過來給更多人提供了更大的開放平臺。”

星河創始人黃楚龍就是這樣的典範。40年前,還是深圳建築工地一名“打工仔”,如今身家千億,他帶著潮汕人敢闖敢幹的精神,在深圳開疆拓土開創事業,共同建設深圳。

回到深圳文化本身,楊老特別強調,深圳政府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新概念。“別人都是文化唱戲,或者文化搭臺,咱們這裡是文化立市,能把文化提到這個高度,格局不簡單。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另一位與會專家高海燕,同樣對深圳的文化精神讚譽有加,並站在城市產業與企業研究的角度提出新鮮觀點。

“深圳的發展離不開三大資本驅動:文化資本,產業資本、人才資本。三者互相作用,讓深圳成為建國後唯一一個由投機型城市轉型為現代化可持續型發展的城市。這既是進化的原因也是結果。”

高院長曾被評為“深商意見領袖”、“深圳市房地產十大風雲人物之一”。現任深圳市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深圳市壹平臺創業研究院院長、深圳市企業併購促進會執行會長,是業內有名望的城市與產業運營專家、創新企業成長“推手”。

他認為,深圳之所以不再是投機性城市,恰是因為有大量優秀的企業做經濟的底盤,城市與企業存在著互相進化升級的作用。對於剛考察過的星河WORLD產業園及領創天下共享空間,他頗感興趣,也表現出非常認可。

“我經常說好的園區、好的產業運營商應該是企業成本的解決方,它是企業效率的一部分,甚至是企業部門的一部分。星河的集成服務本質上是城市服務高端化和專業化的表現,對推動實體經濟有很大作用。”

關於星河已經形成的平臺化發展模式和產業賦能者定位,高院長在現場給出了三個頗有借鑑性的建議:

· 星河要向“產業生態化”方向進化。不光是企業,產業的本身聚集也是生態化的,同樣需要彼此提供服務。

· 轉型過程中,服務流程化才是真正的服務,資源的堆砌不是服務。流程式服務是產品化的,能提高效率。

· 星河要讓服務為地產創造價值,到服務本身具有價值。把“服務”打造成一種商業模式。

觀點碰撞的過程中,他反覆強調,市場主體的創新才是深圳創新的核心,深圳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企業。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歷經三十年沉澱,資產超千億、佈局逾20城的星河走過創事業、樹品牌、謀發展不同階段,巨大變化有目共睹。

而作為深圳本土的“地產老炮兒”,這家企業始終懷揣一顆不安分的心,渴望順應新的時代成為“新型城市運營商”。

二、要做500年的星河為啥這麼牛

創業者的基因往往決定著一家企業的格局。星河沒上市,也不是世界500強,早年甚至還提出過“星河要做500年,不做500強”,但它在房地產行業內的領先地位卻不可動搖。

星河的創始人黃楚龍出身泥瓦匠,曾在改革開放後帶領一幫兄弟四處闖蕩,從社會基層做起,勇於拼搏,敢為人先的精神貫穿始終。

在時代面前,他總卻能抓住機遇,這得益於他把多年來一個人出來跑社會、走江湖、交朋友、做事情最重要的心得與信念融入進了星河的企業文化之中。

“做人要有義氣,做企業要有信譽”

“星河人做事,做一個就要成一個,一個比一個好“做點事給社會看,給家裡人看,給親戚朋友看,給同學們看”

“星河要順潮流而動,順市場而動,要略微超前半步”

…(以上都是在星河員工之間口耳相傳的經典名句)

黃老闆在業內極富口碑。從他一些關於企業文化的言談,可看出這個人充滿著接地氣的民間大智慧。他不僅是星河事業的掌舵者,更是企業文化的奠基人。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從創業初期專注地產,到今天以多元化業態佈局全國,他領導的星河一直講究“共贏”的理念。

在業內,星河最早期就提出一個著名的“三不欠”原則即國家的稅收不欠、銀行的利息不欠、合作伙伴的貨款不欠。這是星河在商業市場裡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它講義氣、講誠信的真實體現。

對於合作的地方政府,星河主張打造“三留”產業項目落地,主要幫助政府留住產業,留住人才,留住稅收!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黃楚龍追求打造優秀的團隊文化,反對個人英雄主義。他曾說過,“星河靠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世界講和平,社會講和諧,星河講和氣,和氣才能生財”。他也有一些詩意的表達,“金盃銀盃不如客戶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合作伙伴的誇獎。”

所以今天來看,無論早期的“星河三明珠”,還是十多年前的COCO Park,再到近年來的星河丹堤、星河WORLD等,星河團隊打造的產品都非常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對得起消費者。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回首三十年曆史,在買房之前創始人、《大道30》作者李詠濤的眼中,深圳的重要節點上確實也都活躍著星河的影子。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以時間軸來看,深圳很多企業都是1988年成立的,那個時候相對開放,大家更有創業激情。星河成立兩年後,深圳進軍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就是深交所和上交所基本同時成立。接著1992年迎來了南巡講話,深圳進一步爆發。

1995年,星河開始進軍房地產行業,開發了首個房地產項目,這側面說明深圳真正成為了一個城市。

最早深圳是作為一個出口加工區來建的,那時候深圳的福田中心區才開始建設。星河屬於中心區第一批住宅項目,包括後來的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星河都是最早一批進入的。這也體現出星河敢為人先的精神與勇氣,與深圳城市的文化如出一轍。

“比如當時星河COCO Park那塊地原來是一塊荒蕪的練車場,星河卻看中了這個地方,敢於佈局。如今,那裡成了深圳休閒娛樂的代表地,也成為了深圳酒吧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深圳潮人的聚集地。”

2016年,有數據說深圳GDP超越了香港、廣州,而星河又開始佈局起了地產、產業、置業、金融四大塊業務。

“有創業思維,善於抓住機會,我覺得星河是深圳民營企業裡面思路非常清楚的一家公司。李詠濤如是說。

與會的明其道創始人劉付志明,以多年的房地產營銷及操盤經驗看星河,也同樣認為這家企業很不得了。他總結出星河有五大關鍵點讓他最印象深刻:

“一是自循環的創新生態,二是極致的專業主義,三是構建社會金融倫理,四是構建生態圈,五是善行。”

他覺得在消費升級的現階段,星河所做的不僅有空間的升級,更重要的是服務內容的升級。“我們常說建築造人,其實空間也在造人,星河打造的空間是有彈性的。”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關於星河WORLD,他評價道:

這是一箇中國現代產業經濟發展的縮影,不僅僅是一個建築的商品或者產品。

深圳版的美好生活

在今年星河控股副董事長兼總裁總裁姚惠瓊對全體員工的新年獻詞中,有這樣一句話:“築家以安身立命,築城以安居樂業,築心以安之若素,築夢以安邦定國。”這家深圳企業的家國情懷,由此可見一斑。

十九大報告之後,國內開始流行“美好生活”這個熱詞。包括星河、萬科在內的許多各行各業的企業都開始提出打造美好生活的戰略。

據著名深圳地產媒體人朱文策分析,在房地產企業尋找未來新動能方面,星河的功課做得挺好的。

他觀察到,目前地產行業TOP10大多都在做轉型,主要集中在多元化、相關多元化兩個方向。比如恆大涉足了糧油,還要搞高科技;碧桂園開始做農業;萬科、星河等公司則開始做與地產有關聯的業務轉型…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這涉及到消費升級的地產鏈條,朱文策覺得未來大有可為。“特別是服務這一塊,比如物業管理與服務,有很大的空間。現在的消費者已經告別了‘服務有就行’的心態,他們願意為更好的服務付出高的價格。”

“未來圍繞房地產產生的消費升級,比如租賃、社區服務、商業、物流、產業地產,這些領域的空間一定非常大。究竟到底未來能不能超過房地產?這個不太敢確認。但是星河目前走的這條路,我個人比較認同。”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事實上,位於深圳龍崗坂田的星河WORLD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代表項目之一,也是星河從“城市空間提供商”向“城市綜合運營商”轉型、從“綜合業態佈局者”向“產業內核塑造者”挺進的標誌,更是星河控股房走向產業孵化、金融投資、大資產管理的產業升級代表作。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總投資約150億元,總建面約160萬平方米,集產業(領創天下共享空間)、商務(雙子塔寫字樓)、居住(89-146平戶型住宅)、教育(華師附小)、購物(COCO Park)、文體(國風藝術館)等全方位配套於一身,星河WORLD想打造的目標是:全生態的城市中心。

除此之外,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之內,星河也廣泛佈局了大量項目。

附:星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在售樓盤項目表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三十而躍的星河,與深圳共榮耀,共未來。

這家崛起於民間的企業,能在深圳的成功絕非偶然。順應大時代潮流,得力於合作伙伴幫助,更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支撐。

通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善築者星河”正在以更寬闊的視野構築城市生活的多樣性,以富有生命力的生態圈,持續推動區域繁榮發展。

所以說,一家好企業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分子。當無數家有夢想的企業匯聚在一起,它們才能成就深圳紮實的“文化底盤”。

改革開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盤在哪裡?

(深圳著名文化學者鄧康延為三十而立的星河手書祝福對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