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近期,国内各大城市“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引进人才的各种“红利”、“大招”竞相出炉,透露出浓浓的焦虑感。

两天前,深圳也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力图减少高房价对人才的挤压。

比起明抢,深圳的含蓄一方面体现在深圳政府在招揽人才方面早已率先发力,堪称全国典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我若盛开,清风自来。

等!不都说深圳没文化么,文化沙漠里哪来的文化自信?

在近期举办的“星跃城服”改革开放40年暨星河30年文化行座谈会上,深圳的资深文化名人给出了答案。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一、深圳的命根:文化与精神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经40年,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已然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未来深港联动、深莞惠3+2经济圈、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等重磅利好,都将为深圳赋予重要使命与城市功能。

出席座谈会的作家、剧作家杨争光老师,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享有盛誉,老百姓最熟悉的经典电视剧《水浒》正是出自其手,也是较早被深圳引进的一位杰出人才。网上资料显示,他从1999年就从西安移居深圳,在深圳工作生活近19年。

曾有人开玩笑说过,假如深圳真的是个文化沙漠,杨争光一定是政府引进的绿植。谈及深圳文化相关的议题,杨老显得有点激动。“因为我从来不觉得深圳是文化沙漠!”

杨老认为,一些人也许误解了“文化”这个词。

“假如我们衡量文化的标准只是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悠久的历史,有没有出土过文物,有没有本地籍贯的作家,那么很可悲,美国应该称得上是最没文化的地方!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在他看来,深圳与美国的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敢为天下先且敢为天下强,包容开放,敢于试错,重视文化。

“深圳有大量有文化的人,只是他们投身于其它事业去了。比如高科技、创新创业,不一定非得都写书才能证明你有文化。选择来深圳的人都是有勇气的,敢于冒险的,舍得拿自己生命做赌注的人。

早期来到深圳,大部分人过的都是最艰苦的生活,那么大的蚊子不怕咬!一路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深圳的所谓中坚力量,而深圳也反过来给更多人提供了更大的开放平台。”

星河创始人黄楚龙就是这样的典范。40年前,还是深圳建筑工地一名“打工仔”,如今身家千亿,他带着潮汕人敢闯敢干的精神,在深圳开疆拓土开创事业,共同建设深圳。

回到深圳文化本身,杨老特别强调,深圳政府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新概念。“别人都是文化唱戏,或者文化搭台,咱们这里是文化立市,能把文化提到这个高度,格局不简单。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另一位与会专家高海燕,同样对深圳的文化精神赞誉有加,并站在城市产业与企业研究的角度提出新鲜观点。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三大资本驱动:文化资本,产业资本、人才资本。三者互相作用,让深圳成为建国后唯一一个由投机型城市转型为现代化可持续型发展的城市。这既是进化的原因也是结果。”

高院长曾被评为“深商意见领袖”、“深圳市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之一”。现任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壹平台创业研究院院长、深圳市企业并购促进会执行会长,是业内有名望的城市与产业运营专家、创新企业成长“推手”。

他认为,深圳之所以不再是投机性城市,恰是因为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做经济的底盘,城市与企业存在着互相进化升级的作用。对于刚考察过的星河WORLD产业园及领创天下共享空间,他颇感兴趣,也表现出非常认可。

“我经常说好的园区、好的产业运营商应该是企业成本的解决方,它是企业效率的一部分,甚至是企业部门的一部分。星河的集成服务本质上是城市服务高端化和专业化的表现,对推动实体经济有很大作用。”

关于星河已经形成的平台化发展模式和产业赋能者定位,高院长在现场给出了三个颇有借鉴性的建议:

· 星河要向“产业生态化”方向进化。不光是企业,产业的本身聚集也是生态化的,同样需要彼此提供服务。

· 转型过程中,服务流程化才是真正的服务,资源的堆砌不是服务。流程式服务是产品化的,能提高效率。

· 星河要让服务为地产创造价值,到服务本身具有价值。把“服务”打造成一种商业模式。

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他反复强调,市场主体的创新才是深圳创新的核心,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历经三十年沉淀,资产超千亿、布局逾20城的星河走过创事业、树品牌、谋发展不同阶段,巨大变化有目共睹。

而作为深圳本土的“地产老炮儿”,这家企业始终怀揣一颗不安分的心,渴望顺应新的时代成为“新型城市运营商”。

二、要做500年的星河为啥这么牛

创业者的基因往往决定着一家企业的格局。星河没上市,也不是世界500强,早年甚至还提出过“星河要做500年,不做500强”,但它在房地产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却不可动摇。

星河的创始人黄楚龙出身泥瓦匠,曾在改革开放后带领一帮兄弟四处闯荡,从社会基层做起,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贯穿始终。

在时代面前,他总却能抓住机遇,这得益于他把多年来一个人出来跑社会、走江湖、交朋友、做事情最重要的心得与信念融入进了星河的企业文化之中。

“做人要有义气,做企业要有信誉”

“星河人做事,做一个就要成一个,一个比一个好“做点事给社会看,给家里人看,给亲戚朋友看,给同学们看”

“星河要顺潮流而动,顺市场而动,要略微超前半步”

…(以上都是在星河员工之间口耳相传的经典名句)

黄老板在业内极富口碑。从他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言谈,可看出这个人充满着接地气的民间大智慧。他不仅是星河事业的掌舵者,更是企业文化的奠基人。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从创业初期专注地产,到今天以多元化业态布局全国,他领导的星河一直讲究“共赢”的理念。

在业内,星河最早期就提出一个著名的“三不欠”原则即国家的税收不欠、银行的利息不欠、合作伙伴的货款不欠。这是星河在商业市场里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它讲义气、讲诚信的真实体现。

对于合作的地方政府,星河主张打造“三留”产业项目落地,主要帮助政府留住产业,留住人才,留住税收!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黄楚龙追求打造优秀的团队文化,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他曾说过,“星河靠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世界讲和平,社会讲和谐,星河讲和气,和气才能生财”。他也有一些诗意的表达,“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合作伙伴的夸奖。”

所以今天来看,无论早期的“星河三明珠”,还是十多年前的COCO Park,再到近年来的星河丹堤、星河WORLD等,星河团队打造的产品都非常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对得起消费者。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回首三十年历史,在买房之前创始人、《大道30》作者李咏涛的眼中,深圳的重要节点上确实也都活跃着星河的影子。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以时间轴来看,深圳很多企业都是1988年成立的,那个时候相对开放,大家更有创业激情。星河成立两年后,深圳进军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就是深交所和上交所基本同时成立。接着1992年迎来了南巡讲话,深圳进一步爆发。

1995年,星河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开发了首个房地产项目,这侧面说明深圳真正成为了一个城市。

最早深圳是作为一个出口加工区来建的,那时候深圳的福田中心区才开始建设。星河属于中心区第一批住宅项目,包括后来的购物中心、酒店写字楼,星河都是最早一批进入的。这也体现出星河敢为人先的精神与勇气,与深圳城市的文化如出一辙。

“比如当时星河COCO Park那块地原来是一块荒芜的练车场,星河却看中了这个地方,敢于布局。如今,那里成了深圳休闲娱乐的代表地,也成为了深圳酒吧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深圳潮人的聚集地。”

2016年,有数据说深圳GDP超越了香港、广州,而星河又开始布局起了地产、产业、置业、金融四大块业务。

“有创业思维,善于抓住机会,我觉得星河是深圳民营企业里面思路非常清楚的一家公司。李咏涛如是说。

与会的明其道创始人刘付志明,以多年的房地产营销及操盘经验看星河,也同样认为这家企业很不得了。他总结出星河有五大关键点让他最印象深刻:

“一是自循环的创新生态,二是极致的专业主义,三是构建社会金融伦理,四是构建生态圈,五是善行。”

他觉得在消费升级的现阶段,星河所做的不仅有空间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服务内容的升级。“我们常说建筑造人,其实空间也在造人,星河打造的空间是有弹性的。”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关于星河WORLD,他评价道:

这是一个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缩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商品或者产品。

深圳版的美好生活

在今年星河控股副董事长兼总裁总裁姚惠琼对全体员工的新年献词中,有这样一句话:“筑家以安身立命,筑城以安居乐业,筑心以安之若素,筑梦以安邦定国。”这家深圳企业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十九大报告之后,国内开始流行“美好生活”这个热词。包括星河、万科在内的许多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开始提出打造美好生活的战略。

据著名深圳地产媒体人朱文策分析,在房地产企业寻找未来新动能方面,星河的功课做得挺好的。

他观察到,目前地产行业TOP10大多都在做转型,主要集中在多元化、相关多元化两个方向。比如恒大涉足了粮油,还要搞高科技;碧桂园开始做农业;万科、星河等公司则开始做与地产有关联的业务转型…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这涉及到消费升级的地产链条,朱文策觉得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服务这一块,比如物业管理与服务,有很大的空间。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告别了‘服务有就行’的心态,他们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付出高的价格。”

“未来围绕房地产产生的消费升级,比如租赁、社区服务、商业、物流、产业地产,这些领域的空间一定非常大。究竟到底未来能不能超过房地产?这个不太敢确认。但是星河目前走的这条路,我个人比较认同。”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事实上,位于深圳龙岗坂田的星河WORLD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代表项目之一,也是星河从“城市空间提供商”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从“综合业态布局者”向“产业内核塑造者”挺进的标志,更是星河控股房走向产业孵化、金融投资、大资产管理的产业升级代表作。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总投资约150亿元,总建面约160万平方米,集产业(领创天下共享空间)、商务(双子塔写字楼)、居住(89-146平户型住宅)、教育(华师附小)、购物(COCO Park)、文体(国风艺术馆)等全方位配套于一身,星河WORLD想打造的目标是:全生态的城市中心。

除此之外,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之内,星河也广泛布局了大量项目。

附:星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在售楼盘项目表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三十而跃的星河,与深圳共荣耀,共未来。

这家崛起于民间的企业,能在深圳的成功绝非偶然。顺应大时代潮流,得力于合作伙伴帮助,更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

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善筑者星河”正在以更宽阔的视野构筑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以富有生命力的生态圈,持续推动区域繁荣发展。

所以说,一家好企业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分子。当无数家有梦想的企业汇聚在一起,它们才能成就深圳扎实的“文化底盘”。

改革开放40年,深圳的文化底盘在哪里?

(深圳著名文化学者邓康延为三十而立的星河手书祝福对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