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村探鎮十八:滕州【原城關鎮】所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

原城關鎮

西關街(西關大街)

西起鐵路一孔橋東口,東到新興中路。東西走向,長380米,寬8.5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鐵路東側,水泥路面,多是居民住宅,駐有糖茶公司、百貨批發部、滕縣牧工商聯合公司等單位。

該街是縣城西門外古街,歷稱西關大街,曾是由縣政府西去的必經街道,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後,更趨繁華。1958年後,其重要性已為新闢的荊河路所取代,1978年定標準名為西關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大同居委會。

平行路

北起郭彭莊,南到南荊橋。南北走向,長2600米,寬15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京滬鐵路西側,是濟微公路穿經城關鎮的必經能夠治理。瀝青路面,兩側多事近幾年來興建的工商企事業單位,少數是居民住宅,駐有省煤田地質第一勘探隊、縣土產公司、五金公司、玻璃廠等十四個單位。

侵華日軍於1940年為挽救其侵略戰爭的敗局,抓民夫沿鐵路線築碉堡、挖壕溝,築高路,滕縣附近在鐵路西側撕碎機主城較高的路面,即後來的這條路。1947年,國民黨又予以重修。後因戰爭破壞和多年失修而廢置。1975年到1978年,由國家出資整修通車,全路命名為濟微公路,其穿經滕縣稱的一段,因近幾年興建的企事業單位日多,形成街道,遂以其與京滬鐵路平行而命名。

自南向北,居民戶口分別屬於西南園、通衢、辛莊三個居委會。

蕃陽街

西北起魯寨橋,東南接平行路。東南-西北走向。東南-西北走向,長1300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西北部,平行路西側。瀝青路面,多是企事業單位,部分是縢西一、二生產隊社員住宅。駐有棉麻公司、蔬菜公司西庫、城郊採購站和滕縣四中等單位。

該巷原是建國後所築滕縣至魯寨的小公路,因近年來在南段兩側興建了企事業單位和社員住宅,形成街道。1982年以駐地蕃縣故址之東命名蕃陽街。

駐西關街道辦事處辛莊居委會。

饃饃莊街(饃饃莊)

東起平行路,西至灌渠小橋。東南-西北走向。長700米,寬4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平行路西,沙土路面,多是縢西第二、四生產隊社員住宅。

相傳元代末期(1341—1368年),此地就有人家,屬嶺北村。至清代末期,賣棗豆餡饃饃等湯飯者居多。一日,縣令某於黎明前因事經此,見家家燈火,嗅到饃香,因問隨從:“這是幹什麼的?”答:“蒸饃饃的。” 又問:“這是什麼村?”答:“是嶺北村。”縣令某即信口說:“叫什麼嶺北村,叫饃饃莊算啦。”村以此更名。1978年改稱饃饃莊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辛莊居委會。

辛莊居委會

位於城關鎮西北部,平行路北段東側,轄3街6巷,駐有省煤田勘探一隊,五金公司等十二個企事業單位。

該居委會監獄1976年,以駐地命名。

駐辛莊街。

辛莊街

南接通衢街,北到辛莊街一巷西端。南北走向,長129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鐵路西側,沙土路面,大部分是縢西第二生產隊社員住宅。

相傳民國十九年(1930年)有某舊軍隊營長在此置地二十多畝,租給幾戶貧農,於是聚居成村,時稱辛莊。建國後改稱辛莊街。

辛莊居委會駐地。

通衢街

西起平行路中段,東到鐵路一孔橋。東西走向,長217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鐵路西側,水泥路面,多是居民住宅,駐有土產公司、西關糧站等單位。

相傳,清宣統三年(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後,此街地處鐵路一孔橋西,東接西關街,為縣城通往縣西各地的交通要道,故得名通衢街。

通衢街居委會駐地。

曹莊街(曹莊)

西接程莊街,東到平行路,東西走向,長200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平行路西側,沙土路面,是居民和縢西六隊社員住宅。

相傳,該街於元代(1279-1368年)屬嶺北村(清康熙56年版《滕縣誌》記載:“閭驅將軍墓在西南一里,閭驅上”;道光版《滕縣誌*圖經*新治圖》繪有閭驅嶺,以所示方位曹莊街和饃饃莊街均在閭驅之北,故嶺北村以此得名)。清代末期屬饃饃莊。1945年保長曹金榜將饃饃莊以姓改名曹莊,1978年稱曹莊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通衢居委會。

大同南路(大同街)

北起大通北路,南到荊河中路。南北走向。長775米,寬20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滕縣火車站下,瀝青路面,南端為商業區,北端為居民區。駐有滕縣火車站、交通局、縣社招待所、手帕廠等單位。

該路是1960年(興建滕縣火車站時)新闢街道,劃歸老火車站(今貨房)下的大同街,1982年更名為大同南路。

1、是大同居委會駐地。

2、北段尚未與大同北路修通。

府前西路

西起大同南路,東到新興中路。東西走向,長300米,寬11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京滬鐵路東側。水泥路面。西端多是居民住宅和職工宿舍,東端多店鋪,駐有南關派出所和滕縣旅社等單位。

該路段原屬高中街,西段原屬大同街。1982年西起鐵路、東至龍泉塔,以處縣政府門前,更名為府前路,新興中路以西,稱府前西路。

門牌1—14號(東端)屬南關街道辦事處,餘(15—53號)屬西關街道辦事處大同居委會。

高中街(高家村、中和街)

西起大同南路中段,東至杏東一巷。東西走向,長483米,寬7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大同南路東側,沙土路面,多是居民住宅。部分是糖茶公司、服務公司、運輸三公司職工宿舍。

該街西段原名高中街,東段原名中和街,1946年(第一次解放)後合併為高中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大同居委會。

程莊街(程莊、程阮莊)

東接曹莊街,西到水泥製品廠。東西走向,長500米,寬6米。

位於城關鎮西部,沙土路面,大部是縢西第六生產隊社員住宅,駐有水泥製品廠、鎮辦耐火磚廠等單位。

該街原名程家莊,城東三公里程堂村《程氏族譜》記載:“程公諱景,原籍皖當塗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授青州後衛所******除百戶。遷官於滕******,因宅邑治西三里程家莊,自是籍滕。******八世國文武全才(上斌下金,ban)”,於萬曆年間(1573-1619年)分居邑東程家堂。”居此,程莊立村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1956年與其南阮莊合併,稱程阮莊,1978年改名程莊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西南園居委會。

魏莊街

北接曹莊街,南到荊河西路。南北走向,長244米,寬6米。

位於城關鎮西南部,荊河西路北側,砂土路面。多是縢西七隊社員住宅。並有酒廠、糖茶公司、運輸公司等單位職工宿舍。

相傳清初富紳徐道營,在縣城西有三個佃戶莊,該村居東,稱第一位莊,簡稱位莊。其後演變成魏莊。1978年改稱魏莊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西南園居委會。

荊河西路(躍進路)

西起五里屯村東,東到鐵路。東西走向,長1500米,寬15—30米。

位於城關鎮西南部,京滬鐵路西側,是縣城唯一的東西走向交通要道。也是急躁公路的必經路段。工商林立,市面繁華。駐有化肥廠、酒廠、電廠、燃料公司、運輸公司、公社工商管理局、西關派出所、城郊供銷社等十餘個單位。

該路在建國初期尚尚屬一般小路。1958年擴建為今通衢大道。1968年修成瀝青路面,擴建之初,東到荊河橋、西到五里屯村東,總名躍進路(所含街巷仍原名,無統一的門牌編號)。1982年以城東之荊河更名為荊河路,並以東關、西關、南關三街道辦事處所轄路段,按方位分別稱東、中、西荊河路,故此段為荊河西路。

西南園居委會駐地。

西南園街(西南院村)

北起荊河西路,南到城河北岸。南北走向,長53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西南部,平行路以西,荊河西路南側,沙土路面,多是縢西九、十隊社員住宅,駐有水文站、林業站、造紙廠等單位和職工宿舍。街西南曾出土夾砂、紅陶片等,屬大汶口、龍山、西周等文化。

相傳清代縣城西門裡街徐家祠堂的徐氏,在此地有菜園40餘畝(在今正對造紙廠的鐵路支線兩側),以所產黃瓜質優早熟著名。因菜園位於徐氏住所西南,故歷稱西南園。建國後菜園及附近耕地分給農民,居民增多,以俗稱西南園命名街名。1978年,又將東南莊併入。1982年,以西部南北巷稱西南園街(其他小巷另命巷名)。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西南園居委會。

荊莊街(荊莊)

西起電廠東便門,東到化肥廠南門。東西走向,長200米,寬5米。

位於城關鎮西南部,城河北岸。瀝青路面,多是縢西十一、十二隊社員住宅和化肥廠職工宿舍。駐有發電廠、外貿公司倉庫等單位。

相傳清初李氏在此立村,以姓稱李莊。至乾隆年間(1736-1795年),荊氏遷入,李氏漸落,村名演變為荊莊。其南部郭莊亦立村於清初。1978年合二村為荊莊街。1982年定北部較寬的路段為荊莊街。餘以序數命巷名。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西南園居委會。

教場街(演武場、教場村)

南起龍泉路,北至小黑河。南北走向,長400米,寬9米。

位於城關鎮北部,趙王河與小黑河之間。砂土路面,多是滕北大隊十一生產隊社員居住。

該街原為村莊,因在古教軍場北端得名。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記載:“演武場在滕縣西北三里許。”即今縣委至縣食品加工廠一帶。縣委東樓下原有大土臺,為當時點將臺。相傳教場村建於明代。1982年改名教場街。

屬北關街道辦事處教場居委會。

龍泉路(北環城路)

西起京滬鐵路,東至杏壇東路。西北-東南走向,長1500米,寬20米。

位於城關鎮北部,趙王河北岸。粘土路面,多是滕北大隊社員居住。駐有農機局、農業銀行、牧工商聯合公司等單位,中段南側有滕北養魚池。

該路為1979年新闢街道,以城建規劃命名為北環城路。1982年以其東南有龍泉塔,更名為龍泉路。

屬北關街道辦事處教場居委會。

杏花村(解放)

位於城關鎮西北部。北到趙王河南岸,西起京滬鐵路,東到新興北路。轄4街13巷。駐有縣委、商業局、黨校、菸廠、一中等單位。

1976年建居委會,以所轄解放街命名。1982年因街巷向北擴展,將其北部(趙王河北岸)分出建教場居委會,將原解放街居委會的大部,改建杏花村居委會,以駐杏花村(東二巷)得名。

駐杏東二巷。

大同北路

南接大同南路,北到趙王河。南北走向,長900米,寬20米。

位於城關鎮西北部,京滬鐵路東側,瀝青路面,駐有棗莊工業學校、建設銀行、菸廠、煙站倉庫等單位,餘為滕北大隊社員住宅。現為農貿市場。該街原為耕地,自1965年建煙站以來,陸續興建單位和居民住宅成街。以初屬大同街於1982年命名為大同北路。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杏花村居委會。

解放街

西起京滬鐵路,東到北樓街。東西走向,長600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西北部,鐵路東側,與新興北路十字交叉。以西為瀝青路面,以東為砂土路面,少數是滕北社員住宅,多數是機關單位。駐有菸廠、煙站、商業局、農委等。

相傳明、清時代為教軍場。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記載:“演武場在滕縣西北三里許。”即此。1945年12月(第一次解放)後為農田。自1954年建煙站,逐漸形成街道,屬解放街。1978年將其南側原名解放路的三條巷,改稱解放街一、二、三巷,而將其新街襲名解放街。1982年越新興北路向東延伸至北樓街西端,統稱解放街。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杏花村居委會。

新興北路(新街、工農兵街)

北起趙王河、南到杏壇路。南北走向,長700米,寬20米。

位於城關鎮西北部,瀝青路面,多是機關、學校和工廠。駐有縣委、商業局、供銷社、百貨公司、黨校、一中、糧食加工廠等十餘個單位。

該街在建國前,南端為耕地,俗稱聶家園,北端為教會辦的弘道院、神學院。1954年闢為南北大街,時稱新街。1968年與今之新興中路合併,命名為工農兵街。1982年分出此段,以嘉言更名為新興北路。

屬西關街道辦事處杏花村居委會。

杏壇路(新生街、解放街)

西起京滬鐵路,東到善國北路。東西走向,長840米,寬15米。

西段屬杏花村居委會;東段屬北關街居委會。

北關街(興無街)

北起龍泉路,南至杏壇路。南北走向,長500米,寬6米。

位於城關鎮北部,杏壇路北側,直對縣城北門,水泥路面,多是滕北大隊社員住宅,駐有市屬滕縣衛校。

該街南段為縣城北門外的古街,北段為七十年代新建住宅。1968—1978年與北門裡街合併,改名興無街。1978年分開復名。

屬北關街道辦事處北關居委會。

北樓街(北樓村)

西起北關街,東接善國北路,東西走向,長200米,寬4米。

位於城關鎮北部,沙土路面,多是滕北大隊社員住宅。

據張裕泉(70歲)老人口述:相傳張氏先人張仲洪(官居**布政司),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在此地建樓一座,以駐北門外俗稱北樓。居民漸聚成村,遂以村名。1978年名北樓后街,1982年改稱北樓街。

屬北關街道辦事處北關居委會。

北門裡街(黃旬街、興無街)

北起杏壇路,南到府前中路。南北走向,長300米,寬5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府前中路北側。水泥路面,多是居民住宅,駐有新星影院、糧局車隊、中心糧店等單位,南段東側有黃氏鐵牌坊,毀於文革期間。

該街在建國前是兩條街,其北段原名北門裡街,南段原名黃旬街。建國後合併為北門裡街。文革期間曾與北關街合併,改名興無街。1978年分開,複名北門裡街。

屬北關街道北門裡辦事處北門裡居委會。

文廟街(卍字巷 要武街)

西起西北隅二巷,東到北門裡街。東西走向,長250米,寬5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縣武裝部以東,砂土路面,多是滕北大隊社員住宅。

建國前,該街西端以位於孔廟之後,得名文廟后街,東端是卍字巷街。建國後合併為一街,命名文廟街。文革期間改名要武街。1973年複名文廟街。

屬北關街道北門裡辦事處北門裡居委會。

善國北路居委會(向陽)

該居委會建於1976年4月,以嘉言命名向陽居委會,1982年分出塔寺街等街巷,以駐地更名為善國北路居委會。

駐善國北路。

善國北路(黃山橋、結義街、北大街)

建國前,該路中段是結義廟街。以結義廟(清康熙版《滕縣誌》為三義廟,今無)得名。其南段是黃山橋街,以黃山橋得名(清道光版《滕縣誌》載:“黃山橋在城東北隅,跨南梁支流引入城隍廟者”,今存),建國後,合稱北大街。其北段是通龍陽公路的一小段,近幾年其東側陸續興建制鏡廠等單位和職工住宅,1982年與北大街合併,更名為善國北路。

善國北路居委會駐地。

藥圃巷

西起龍泉路東段,東鄰前北壇,東北——西南走向,長8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北部,杏壇東路西側,砂土路面,多是滕東第十七、十九隊社員住宅,駐有藥材公社藥圃、農機公司、城郊公社拖拉機站等單位。

該巷是1982年滕東大隊新闢社員住宅,以其北面的藥圃命名為藥圃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杏壇東路

西南接杏壇路,東北到火化場。東北—西南走向,長3500米,寬8—15米。

該路在建國前為縣城東側,南北古路的一段,今為滕平公路的必經路段,1966年以來西側陸續興建了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住宅,1982年規劃西自杏花村,東到東北壇為杏壇路,為管理方便,分為東西兩段,此為杏壇東路。

屬善國北路居委會。

前北壇街(小北壇村)

西起杏壇東路,東到啤酒廠生產路,東西走向,長25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北部,勝利橋以東,杏壇東路東側,沙土路面,多是滕東十八隊社員住宅。

清道光版《滕縣誌》載:“邑厲壇,舊在北門外稍東******嘉靖間(1522—1565年)知縣郭石,以壇對縣治後不吉,乃東徙漏澤園東垣。”邑厲壇俗稱孤魂壇或小北壇。1937年前,是歷任縣宦以舊俗於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一日(俗稱鬼節)三天舉行對無祀孤魂的祭祀、超度等迷信活動的場所。清末,有張姓等十餘戶貧民在此定居,初屬北壇村,1937年後自成一村,俗稱小北壇村或前北壇,建國後稱小北壇(村),1978年改小北壇街,1982年更名前北壇街。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劉家衚衕

西起善國北路,東到趙王河,東西走向,長150米,寬2米。

位於城關鎮東北部,勝利橋以南,沙土路面,是滕東大隊十七隊社員住宅。

該巷原為耕地,1970年滕東十七隊社員由善國北路遷此建房,形成新巷,1978年以劉姓居多命名劉家衚衕。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黃山橋巷

西起黃山橋以北,東接塔寺街三巷。東西走向,長30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北部,善國北路東側,黃山橋以北,沙土路面。滕東十六隊社員住宅和機關單位宿舍。駐有職工技校等單位。

該巷是1978年以來,由機關單位和滕東十六隊社員建住宅形成的街巷。以其西有黃山橋,於1982年命名。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黃山橋南巷

西起善國北路,斜向東南接府前東路,西北——東南走向。長150米,寬2.5米。

位於城關鎮東北部,黃山橋以南,砂土路面,多是滕東十五、十六、十九社員住宅。

該巷是1978年以來,有機關單位和滕東社員建住宅形成的街巷,以西端在黃山橋南,於1982年命名。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馬號西街(縣後巷、龍坑崖、馬號街)

北端西東接馬號東街,南至府前路中段(東—西—南)走向,長300米,寬2.5米。

該巷建國前,南段為無名小巷,中段名龍坑崖,北段(向東轉彎後)為縣後巷的西段,1948年均列入馬號街,1978年分置馬號東街和馬號西街(1948年併入部分)。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馬號東街(馬號街)

北起杏壇路東部,南至府前中路東部(西—東—南)走向,長300米,寬2.5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縣政府東牆外。沙土路面,東側多是機關單位職工宿舍,西側多是滕東十九隊社員住宅。

該巷於1948年第二次解放前,路東是城牆,路西是縣政府的馬廄,俗稱馬號,是馬號街得名之由。其南北走向部分為原名東馬道,也稱馬號街;其東西走向部分為原縣後巷的東段,1948年合併東馬道、縣後巷、龍坑崖及其南無名小巷,統稱馬號街,1978年分置馬號東街和馬號西街,該巷命名為馬號東街。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府前東路(沙灣、沙窩、龍泉街)

西起善國北路南端,東到塔寺街,東西走向,長450米,寬6米。

位於城關鎮東部,沙土路面,多是滕東十四、十五隊社員住宅,東段有人事局、法院等單位職工住宅,駐藥檢所。

據康熙五十六年版《滕縣誌》記載名“沙灣”,由集市稱沙灣集,後演變成沙窩。日偽時期(1937-1945年),曾以龍泉塔命名為龍泉街。1937年以前,貨棧、糧行、棉布行、旅社等鱗次櫛比,是東門外的商業鬧市,也是縣城往桑村、山亭去平邑、費縣的大道。1948年(第二次解放)後名沙窩街,1955年西段劃歸春秋閣街,稍東劃歸泰山廟街。1982年將街道延長至塔寺街,更名府前東路。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北路居委會。

塔寺街

北接杏壇東路東端,南到府前東路。南北走向,長900米,寬10米。

位於城關鎮東部,古龍泉塔西側,沙土路面,是1982年新規劃的街道,南無居民住宅,駐有滕東中學、看守所等單位。

該巷之西,自1978年以來,因滕東大隊擴建社員住宅及縣直個單位興建職工宿舍,已形成三條小巷,故於三巷之東規劃一條主街,以其東南有龍泉塔,並以俗稱這一帶為塔寺溝,命名塔寺街。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塔寺街居委會。

善國中路(東關南大街、善國門裡街、春秋閣街)

北起府前路(東門外),南到荊河東路(西段),南北走向,長300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東部,縣城東門外向南,瀝青路面,多是滕東十二、十三隊社員和居民住宅,駐有東關派出所、東關糧店、百貨三部等單位,是縣城東關的南北要道,也是歷史上南北二京間的通衢大道。

該街處於縣城東門外,俗稱東大街,又因在東門之南,建國前後均名南大街。1955年稱春秋閣,1982年以其南端曾有古建築善國門,更名為善國中路。

東關街道辦事處和善國中路居委會駐地。

春秋閣巷

西起善國中路,東至幹石橋南段。東西走向,長15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部,善國中路東側,沙土路面,除城建局宿舍外,多是滕東十一、十三隊社員住宅。駐有滕東大隊辦公室。

清道光版《滕縣誌*圖經*信新治圖》載:此地有春秋閣(廟),其創建無考,以供奉關羽讀《春秋》泥塑坐像而得名。原址在今滕東大隊辦公樓之東,現無存。該巷即以廟得名春秋閣街,1982年更名春秋閣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中路居委會。

馬神廟北巷

北起府前東路,南到馬神廟,南北走向,長180米,寬4米。

位於城關鎮東部,馬神廟之北,沙土路面,多是滕東十三隊社員住宅,該巷東側有大坑俗稱房家坑,1945年12月我山東野戰軍八師師長王麓水在此負傷犧牲,因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道光版《滕縣誌》記載:“滕陽驛在東門以南,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薛元義建”。古滕陽驛即在該巷之南,驛站有飲馬井,經被搶砌有小神龕,供馬神,俗稱馬神廟,該巷在廟北,原無房舍,為舊時沙窩集的棉布市,建國後成巷,原名房家坑崖,屬春秋閣街。1982年以位於馬神廟之北,命名為馬神廟北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中路居委會。

馬神廟南巷

北起春秋閣巷,南到荊河東路,南北走向,長130米,寬4米。

位於城關鎮東部,沙土路面,多是滕東三、十一、十二隊社員住宅。

該巷原名當店坑崖,建國後屬春秋閣街,1982年以位於馬神廟之南命名。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中路居委會。

幹石橋巷

北起府前東路,南到荊河東路,南北走向,長300米,寬3米。

清康熙五十六年《滕縣誌》記載:“城之東南有茶橋”,即該巷南端之橋。1958年修荊河東路時埋於路基下。80歲老人霍佩五少年時曾目睹“茶陵橋”三個大字的橋碑。清末以來,以橋下長年無水,橋名演為“幹石橋”,該巷原屬崗子街,無名,1978年命名幹石橋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中路居委會。

荊河東路北巷

南起荊河東路,北端不通街巷。南北走向,長6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荊河東路北側,沙土路面,多是滕東四隊社員住宅。

該巷原為耕地。1958年闢荊河路時,搬遷戶於此建房成巷,屬善國門街,1982年命名。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中路居委會。

善國南路(善國門外、善國門街)

北接荊河東路,南到城河北岸,南北走向,長450米,寬7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荊河東路南側,沙土路面,北端多是滕東一、二隊社員住宅,南段多是銀行、財辦、勞動局等單位宿舍,駐有建委、環保局、城關供銷社、城關糧所、電器廠、清管所等單位。

善國一詞出自《孟子*滕文公 上》“今滕絕長補短,得五十里也,猶可為善國”,是孟子勉勵滕三十一世國君滕文公的話。《滕縣續志》載:“宣統己酉科(1909年)拔貢毛穎世,建閣門於此街之北,題善國門額,稱善國門。”此後,該街得名善國門外街,1978年改稱善國門街。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善國中路居委會。

荊河東路(躍進路)

西起南門裡街南口,東到夏村西。東西走向,長2640米,寬15——30米。

該路歷來是由縣城去滕縣東部的大路。荊河橋以西原名崗子街。再西是磨擋街。1958年擴建為通衢街道,命名為躍進路,1982年更名為荊河東路。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泰山廟街(油坊巷、姜家衚衕)

北起府前東路,南到荊河東路。北——南轉西再轉南。長250米,寬4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荊河東路北側,砂土路面,多是滕東九、十、十四隊社員住宅。

清道光版《滕縣誌*祠祀》載:“泰山行宮,一在東關油坊巷。”泰山行宮俗稱奶奶廟、泰山廟,在今巷的東西走向一段。此段在建國前仍名油坊巷,亦呼泰山廟街。其東端向北原無房舍,是鄭姓花園,呼鄭家園。建國後才陸續建房成巷;其向南,原名姜家衚衕,1978年並三段,統稱泰山廟街。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荊河東路南巷(崗子街南巷)

北起荊河東路南側,南接車路口南巷。南北走向,長46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善國南路東側,荊河東路南側。含縱橫5條小巷,砂土路面,多是滕東五隊社員住宅和機關單位宿舍,巷內曾出土圓錐形鼎足、夾砂褐紅陶片等,系大汶口文化。

該巷於1958年前屬崗子街(今荊河東路)。1978年命名為崗子街南巷,1982年更名為荊河東路南巷。

該路歷來是由縣城去滕縣東部的大路。荊河橋以西原名崗子街。再西是磨擋街。1958年擴建為通衢街道,命名為躍進路,1982年更名為荊河東路。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崗子街

北起荊河東路橋西,南到城河北岸。南北走向,長550米,寬7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荊河橋西,砂土路面,多是滕東五隊社員住宅和機關工廠職工宿舍,駐有化工廠。

該街原為耕地,1958年擴建躍進路(今荊河路)時,原崗子街(今荊河東路橋西)居民搬遷於此;近幾年又有機關、工廠建職工宿舍成巷,1978年沿用崗子街定名。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車路口北巷

北起荊河東路,南接車路口南巷。南北走向,長20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荊河東路南岸,沙土路面,多是滕東六隊社員住宅。

相傳,在津浦鐵路通車(1911年)前,城東門外的南北大街(今善國路)為九省通衢,市面繁華,不準牛馬車通過,只許南起城河北岸,向東繞塔寺溝,北至黃山橋以北再入大路,日久成一彎路,時稱車路溝,今稱塔寺溝,其南端俗稱車路口。其後居民漸多,遂成街巷,即以車路口得名,1978年分兩段命名,此為北段,成為車路口北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車路口南巷

北起車路口北巷,南接河北巷。南北走向,長42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南部,善國南路東側,含東西巷一條,南北巷五條,沙土路面,多是滕東五、六隊社員住宅。

相傳,在津浦鐵路通車(1911年)前,城東門外的南北大街(今善國路)為九省通衢,市面繁華,不準牛馬車通過,只許南起城河北岸,向東繞塔寺溝,北至黃山橋以北再入大路,日久成一彎路,時稱車路溝,今稱塔寺溝,其南端俗稱車路口。其後居民漸多,遂成街巷,即以車路口得名,1978年分兩段命名,此為南段,成為車路口南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霍家衚衕(杏林村)

北起荊河東路,向南轉西到善國南路,北—南—西走向,長15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善國南路東側,砂土路面,多是滕東三、四隊社員住宅。

據霍佩五(年80多歲)口述:明末霍姓來此定居。清道光年間此地名杏林村,民國初年以霍姓戶多演變為霍家衚衕。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雷家衚衕

北起荊河東路,南接車路口北巷和南巷。 南北走向,長150米,寬3米。

位於荊河東路南側,合併南北四巷兩條,沙土路面,多是滕東七隊社員住宅。

相傳,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山亭西南薛山西雷春軒、雷春華兄弟二人攜眷來此定居,其後以姓稱雷家衚衕。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錢莊巷(錢莊)

北起荊河東路,南端不通街巷,荊河東路南側,砂土路面,多是滕東七隊社員住宅。

據錢氏後人錢守業口傳,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最先有錢文禮攜家眷遷來,定居於今藥材公司處,其後,還有梁姓遷來,但以錢姓較富而稱錢莊。1972年,因藥材公司搬遷於此,仍名錢莊,1982年更名為錢莊巷。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商場巷

西起荊河東岸,橋北側,東端不通街巷。東西走向,長2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荊河橋東端北側,砂土路面,多是滕東九、十隊社員住宅。

該巷是1982年滕東新闢社員住宅區,因南鄰荊河商場命名。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文昌路

北起荊河橋東端,南到王開北。南北走向,長3000米,寬15米。

位於城關鎮東南部,城河北岸,瀝青路面,滕棗公路的必經路面,駐有滕縣師範、二中、標建廠宿舍等單位

該路原名為濟棗公路的路段,1958年以來兩側學校、工廠漸多,以滕縣師範為該路最早興建的單位,建議路徑直通古昌慮城遺址(今羊莊公社土城村),於1982年命名為文昌路。

屬東關街道辦事處荊河路居委會。

新興中路居委會(工農兵街)

位於城關鎮中部,轄區西鄰高中街,東鄰奎文街,北接新興北路,南到荊河路。轄3街8巷,其中新興中路商店林立,為縣城內繁華街道之一。

該居委會建於1976年3月,以所轄工農兵街命名,1982年以街更名而更名,稱新興中路居委會。

駐幸福街。

新興中路(工農兵街、新街)

北到杏壇路,南到荊河中路。南北走向,長600米,寬20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偏西,瀝青路面,是縣城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商業單位櫛比,較著者有百貨二部大樓、五金大樓、糖茶一部大樓和新興商場、藥材公司門市部等單位,駐有糧食局等單位。

該路建國初是縣城西城牆外護城河及其東涯。1952年拆城填河建街,時稱新街,1976年命名工農兵街,1982年更名新興中路。

屬新興中路居委會。

東市場街

北起府前西路,南到西關街。南北走向。

位於城關鎮中部偏西,新興中路以西,西關街北側,無主街,是三條小巷的總稱,都是居民住宅。

相傳縣城內文廟街之前(今府前中路南側)曾是百貨、雜貨市場。1942年日偽統治當局,強令遷於今東市場街(該地原是程家花園,有水渠和水塘,填平在建小巷三條)。1947年國民黨軍政當局又強令前往曹莊街以西(今西市場街),故俗稱此地為東市場。1948年第二次解放後,又恢復其繁榮景象。到1953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演變為住宅區,名為東市場街。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新興中路居委會。

幸福街(一新街、滅資街)

北接杏東一巷,南到府前西路,南北走向,長204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高中部偏西,府前西路北側,沙土路面,多是居民住宅,駐有服務公司、高中街小學等單位,常年為農貿市場。

相傳於民國初期有貧民聚居成街,初名一新街,1946年(第一次解放後)更名為幸福街,文革時期又更名為滅資街,1981年5月複名幸福街。

新興中路居委會駐地。

西北隅街

位於城關鎮中部,西鄰新興中路,東鄰文廟街,是西北隅一、二巷的總名。

建國前的西北隅街,泛指北馬道(今西北隅一巷)、轆轤把街(今西北隅二巷)胡家場(今機關託兒所內以及大門以西)等街巷的俗稱,並非街名。建國後,對上述街巷及縣府禮堂以西新擴東西大街(今府前中路西段),統稱西北隅街。1978年對較窄的兩條南北走向的巷,分別命名西北隅一巷、二巷,1982年,將西北隅主街併入府前中路,西北隅街僅存一巷和二巷。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書院街居委會

西門裡街

西起新興中路,東到南門裡街一巷。東西走向,長300米,寬8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砂土路面,多是居民住宅、供電和郵電單位職工宿舍,駐有鎮辦毛紡廠等單位,設常年農貿市場。

該巷位於縣城西門內側而得名,建國前是縣城較繁華的街道,也是東、西郊之間的交通要道,建國後因城牆已拆,並有荊河路在其南橫貫城關鎮而演變為居民區。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書院街居委會

書院居委會(防修)

位於城關鎮中部,西鄰新興中路,東到西門裡街東端、北到西北隅一、二巷,南到荊河中路北側,轄區內有駐軍營房。

該居委會建於1976年,以當時所轄防修街命名為防修居委會,1982年因防修街複名書院街,更名書院居委會。

駐西門裡街。

書院街(龍家牌坊南街、防修街)

北起西門裡街,南到荊河中路,南北走向,長235米,寬9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荊河中路北側。水泥路面,多是居民住宅和職工宿舍,駐有滕縣印刷廠等單位。

該巷建國前以其北端有龍家牌坊,名龍家牌坊南街。建國後屬書院街,1978年以該街為書院街主街,原書院街改為巷。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書院街居委會。

府前中路(東門裡街、革命街)

西起新興中路,東到善國中路。東西走向,長670米,寬15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縣政府前,瀝青路面,駐有縣政府、法院、公安局、文化局、廣播局、政府禮堂、機關招待所等單位,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糖茶一部等企事業單位,餘為居民住宅和職工宿舍,今柳琴劇團宿舍樓為古文廟大成殿故址。

該路在建國前,東段原名東門裡街,中段原名當店街,西段原名西北隅街。建國後將當店街併入東門裡街,文革期間改名革命街。1982年合併革命街、西北隅街,更名為府前西路。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南門裡居委會。

南門裡(紅旗)

位於城關鎮中部,西鄰書院街一、二巷,東鄰善國中路,北起府前中路,南到荊河中路。轄3街4巷.駐有部隊營房、公安局、植物油廠等單位。

該居委會建於1976年3月,因駐紅旗街命名,1982年複名南門裡街,更名為南門裡居委會。

駐南門裡街一巷。

南門裡街(紅旗街)

北接府前中路,南連荊河中路,南北走向,長335米,寬10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原縣城南門裡側,瀝青路面,駐有部隊營房、公安局、紅星照相二部、三八飯店等單位,東側綜合商店散步內,是1932年中共滕縣特支(滕縣最早的黨組織)的駐地。

該巷因是縣城南門裡古街,其南段奎文街西端之南歷稱南門裡街,其西端奎文西端之北,歷稱關岳廟街(以其北端—公安局北院—曾是關岳廟得名)。建國後統稱南門裡街。文革期間曾改名紅旗街,1982年複名南門裡街。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南門裡居委會。

荊河中路(躍進路)

西起鐵路三孔橋,東到南門裡大街南端,東西走向,長750米,寬30米。

位於城關鎮南部,縣城南門外,瀝青路面,西端緊靠火車站和汽車站,駐有交通局、供電局、檢察院、司法局等政府機關,百貨一部、工藝美術廠、魯南化工儀器廠、郵局、銀行等單位,是縣城東西走向最繁華的街道、也是濟棗公路的必經路段。

該路在建國初是南門外狹窄彎曲的小巷,東段是磨擋街,向西為郊野農田和部分菜園。今百貨大樓處名鱉蓋子,賓館初名鴨子汪,均無街巷。1958年始闢為通衢大道,命名躍進路,此為中段,1968年鋪位瀝青路面,經二十多年來的建設,已是高樓林立,工商櫛比、車輛如流的繁華街道,1982年全路更名為荊河路,此段命名為荊河中路。

北側屬南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居委會;南側屬荊河街道辦事處和有關居委會。

奎文街

西起南門裡街,東接善國中路。東西走向,長165米,寬10米。

位於城關鎮中部,東鄰善國路,砂土路面,西段北側是公安局,南側是部隊營房,東段是植物油廠,餘為居民住宅。

該巷建國前原名奎文后街。以其東南城牆上的奎星樓(今無存)得名,其東端及向北的小巷原名塘子巷,建國後與其南奎文街統稱奎文街,1978年以其北街較寬定名為奎文街(原奎文街改稱奎文街一巷)。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南門裡居委會。

平等街(鴨子汪、三民街、小牌坊)

位於城關鎮中部偏西南,北鄰西關街,南到荊河中路,西接大同南路,東接新興中路,無主街,含7條巷,水泥路面,多是居民住宅。

相傳該街在民國初期,原是西關街南側的窪地,因常年積水,俗稱鴨子汪,只有幾戶居民。退役北伐軍師長楊士元約於1935年,因建滕文中學,搬遷城內西南隅之城隍廟附近居民20餘戶來此,並將北部命名為平等街,東南部命名為三民街。今街區西南部原名小牌坊街(其地原有節孝坊,因其特小,俗稱小牌坊,並演變為街名)。1945年第一次解放後,統稱平等街,1978年因小巷增多,分別命名為平等街一至六巷,1982年又以西南部的六巷中劃出第七巷。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平等居委會。

紅星街(鍾家林、平等街、紅星街六巷)

北起荊河中路南側,南到城河北岸。南北走向,西巷長400米,寬4米,東巷長400米,寬3米。

位於城關鎮南部偏西,排水渠西側,包括東、西兩條平行的縱巷。其西一條西靠鐵路,水泥路面,為鐵路職工宿舍,其東的一條東靠排水渠,多是二輕局、被服廠等單位宿舍,沙土路面。

該街原是滕南三隊耕地或溝窪、坑塘,1958年以來,由於興建職工宿舍漸成街巷,初屬平等街,1978年建紅星街(當時主街為今之新興南路)時,此處命名為紅星街六巷(包括果品公司宿舍)。1982年(因主街更名為新興南路),將六巷大部分更名為紅星街。

屬南關街道辦事處新興居委會。

新興南路(紅星街)

北起荊河中路,南到城河北岸,南北走向,長500米,寬23米。

位於城關鎮南部偏西,城河北岸,瀝青路面,駐有體委、二輕局、城建局、工商局、外貿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公司、影院、體育場等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還駐有百貨一公司等商業單位,是縣城內較繁榮的街道之一,體育場內曾出土鬲足、豆盤、漢瓦等文物。

該路在1958年前是由縣城去西寺院等村的小路,兩側為耕地或溝窪,南端路西是鍾家林,附近僅有幾戶人家,北端東側有土崗,俗稱老鱉蓋,亦稱安樂窩,是舊時刑場。1958年建成電影院,由駐城幹群以義務勞動建成寬闊街道,1973年鋪成瀝青路面,初屬平等街,1978年命名紅星街,1982年更名為新興南路。

新興居委會駐地。

安樂街(安樂窩村、安樂窩街)

東接善國南路三巷,西接新興南路,北起荊河路,南到城河涯。十字形走向,東西長500米,南北長350米,寬7米。

相傳此地曾有古寺僧墳地,南端有圓頭界碑(為明代碑式),刻有“安樂南首”四字(按寺僧謂其死為圓寂,在此是否稱其墳地為安樂之意?),俗稱此地為安樂窩,歷明清、迄民國,相沿為地名。約在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今工人文化宮西側,有5、6戶人家,安樂街3、4巷有20多戶人家,俗稱東安樂窩;在今銀行、郵電局之南有10餘戶人家,俗稱西安了我,宗明安樂窩村。1945年第一次解放後,屬南關街;1948年,第二次解放後,更名為安樂窩街,1978年簡化為安樂街,1982年將原南關街和新闢的東西街合稱安樂街,其餘各項以序數命名。

西部屬安樂居委會,東部屬南門外居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