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清民(民国)八大家族

在滕州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清末民国时期滕州的八大家族曾经显赫一时,上通官府撑腰,下有田产商贸,家底殷实,威震四方,号称滕县“八大家”,在鲁南地区以及全国都有重要影响,对滕州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至于福荫后代,传承百年。至今他们的后人不论在商界还是其他行业,有很多仍是精英人才。

滕州历来就是商贾之地。据《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民国六年)记载“自津浦路通,滕县商务极其发达,北连济南,西接济宁,南通徐州,遂为山东省南部贸易之集散地”。1919年(民国八年),滕县商业进入发达阶段,在商会的商号就有500余户,仅棉纱一项每天销量30万吨,乡下织机有10000余张。规模较大的商号有运输公司4家,银号10家,酒业95家,烟店87家,杂货铺80家,京货铺15家,油坊82家,这些商号大多都在几个有名的大家富户掌控之中。至明清以来,滕县“八大家”就逐渐凸显,名震遐迩,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更是成为滕州乃至鲁南地区的名门望族。

对于滕县“八大家”之说,不同时代,叫法不一,众说纷纭。有的以县城而言,有的以乡村而论,有的或城乡兼说。

滕县城内“八大家”之说,一般指“徐、黄、张、高、吴、姚、孔、王”八大家族。即:徐兰州、黄以元、张锦湖、高熙喆、吴树吉、姚荔泉、孔疯子(孔庆塘)、王东槐。

八大家族除大量占有土地外,一般兼有工商业或先人多有功名。如徐兰舟家族在清代做过山东巡抚,1871年(清同治十年)在县城开设老得源杂货店、烟店、酱园、槽油坊、药房及在夏镇开设德源杂货店等8处商号,在徐州、南京、上海、济南、天津等城市设有分号,一年获利即买土地20余顷。黄以元家族在明朝曾被皇帝赐封,外地官员来滕就职要先到黄家拜访,否则就有丢官之险,晚清又出了几个举人、拔贡、秀才。王东槐在1838年(道光十八年)考中进士,与晚清名臣曾国藩同年登科,授官职翰林院检讨,故有“王翰林”之称。1850年5月,道光皇帝封他为内阁侍读学士,为皇太子奕詝讲学。不久,太子奕詝登基,年号咸丰,王东槐遂成一代帝师。后来,他调至武昌府任道台,为官清廉,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深受广大百姓称赞。太平天国的义军攻打武昌时,他和妻子悬梁自尽。现在市内的的王家祠堂就是为纪念王东槐而建,清末名臣曾国藩亲笔题写的“千古完人”四个大字挂在后殿。王家祠堂已是鲁南地区深具北方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的民间建筑之瑰宝,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滕县乡村“八大家”之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指。县城南部有“郗山殷,南山褚,不如夏镇小叶五”;近城区域有“金仓沟、银王开、党家村、鲁家寨,还有桑村李二泉”;城西有“大坞张、小坞段、和福杨家也不善”等说法。晚清时期,滕县乡村“八大家”一般指两张、一鲁、李、党、龙、杨、王八个家族,即张崇玉、王开村张凤阁、鲁寨村鲁景龙、桑村李二泉、党村党金石、峄庄龙振彪、和福杨姓家族、仓沟王修甫。还有柴胡店张星五、魏庄刘宪三家族,也曾被认为是大家族。

滕县城乡“八大家”有官有势,生意兴隆,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有官府撑腰,设有武装保镖,私设公堂,鱼肉乡里。全县80%以上的土地都在他们手中。王开的张良弼是元末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大坞村张家,在明代出过布政司。高庙王家出了三个御史,盖村王东槐教过咸丰皇帝,加封过太师少保衔。郗山殷家当过清朝的外务,和福杨家中过进士等。

清朝末年,滕县城乡“八大家”投入工商业资本额占全县的90%以上,鲁寨鲁景龙家族1844年(清道光24年)在县城开设当铺、油坊、酒店、货栈、估衣店、杂货店、中药店等商号,布满大半县城,曾有“鲁半城”之说,清末仅此一家投入商业资本额达140万块银元。滕州孔家先人孔庆塘1888年(光绪十五年)受清政府委派和段祺瑞一同五人赴德国留学,学习军事知识,后任大清陆军新军军门,曾经为慈禧太后救驾,民国初被授陆军中将。张锦湖童年在山亭镇沈庄村沈姓地主家干活,1889年考中武秀才,后在家乡设馆授徒,教习武功。1890年,手提地主家一把铡刀投奔清朝广西军队当兵,后以不凡的表现被提升。1906年在上海加入青帮后,经友人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张锦湖率部投靠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曾护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蒋介石、黄金荣、杜月笙、韩复榘等拜其为师,有“帮会元魁”之称。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聘张锦湖为军事顾问。

民国时期,滕县官僚地主及其家族,垄断市场,掌控物价,拥有大量的雇工和农户。1932年,滕县城内官僚地主商号大量发行纸币票号,多达370万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些家族有很多以民族大义为重,出钱出物,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为滕州人民做出了很多牺牲和贡献。1926年,美国传教士赫士伍来滕县传教、办学校,但苦于没有场地,黄家著名绅士黄以元先生识大体,慷慨捐出自己家的土地,由此建成了华北神学院,位置在现在的滕州一中老校东段。他的义举,受到父老乡亲的广泛赞扬,称他是“华北新文化的倡导者”。学校建成时,公议为他立功德碑,碑文是:“神性显于人衷,慕善众所佥同”。1938年,日军侵略滕县时,黄以元以70岁高龄,在学生和群众中宣传抗日,积极支持王铭章师长率部保卫滕县,与日军作战,组织群众给部队烧水做饭,送弹药、抬担架,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他既出资,又出力,还以诗文为刀,鼓舞士气,誓不附逆,其情感人,同沙印才、张守谦先生并称“滕县抗日三老”。 黄以元执教40多年,勤奋笔耕,他系统地研习楷、草、隶、篆等多种字体,融各家之长,自成一家,形成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滕县第一笔”、“鲁南一支笔”,是民国时期山东知名书法家,被王学仲先生称为“书法奠基师”。

一个名人可以改变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历史。解放后,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对这些家族的财产,有的进行了没收,有的进行了公私合营。这八大家族中,由于坚守祖训,代代传承,好多至今还是商界、文化界的精英。如东沙河镇党村党金石家族解放前好多人去了台湾,后人多数成为台湾报业、实业界知名人士。高熙喆高翰林后人有的成为知名作家,有的成为名闻遐迩的诗人,还有好多旅居美英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