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高考生跳楼自杀,“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需要被推翻吗?

劉國東

刚刚从高考的考场出来,就看到这么一条消息,那我本来感觉轻松的心情一下又被纠紧。作为一个教育人,我对这个事件很感痛心。在眼前一片灰暗的时候,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但愿他一路走好。

当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知道我们的教育又背上了沉甸甸的一条罪状。

近两年来我听闻了不少于十次学生自杀的事件,从小学到大学。在每一次是不幸发生的时候,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教育,只是因为他们都是学生。

其实,分析每一次不幸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都不是教育或者学校或老师,最大的原因都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家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他们不幸的家庭造就了他们的不幸。

回到题目本身。高考决定命运在某种层面上说是正确的。如果仔细对比世界各国不同受教育程度平均年收入的话,你可以很明显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收入明显优于只受过中等教育或初等教育的人群。

但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高考决定命运又不一定是一个正确的说法。仅以收入为例,我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中同学,年收入超过我的竟然达到百分之七十。从这个角度去看,高中毕业以后天空仍然很广阔,广阔得能够轻易容纳奋斗与拼搏。

我把最后一句话送给今年有可能落榜的考生们。


林督学的教育观察

“高考决定命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金科玉律,毕竟我们身边有太多寒门学子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的二叔,我的表姐,我的表弟,我的同学等等等等,他们确实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凡事都有例外。

昨天看到了这则河北考生跳楼轻生的新闻,深感惋惜。复读生面临的高考压力我们外人难以体会,因为压力太大进而变成了抑郁症,甚至最终放弃了生命,不得不说,“高考决定命运”在有些人身上变成了魔咒。

有人说这只是偶发事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诚然,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大多数人还是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那么我们有必要因此而质疑“高考决定命运”吗?我认为有必要,但不应该是出现问题才质疑。

我们每个人的天赋不同、资质不同,本就该有属于各自的人生道路,不一定谁都适合应试教育,也不一定谁都能够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齐白石、华罗庚、沈从文、钱穆、金克木、马未都、郑渊洁,他们是典型的有文化却没文凭,高考更是与他们没有交集。你能说他们不成功吗?

细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虽然通过高考取得了文凭,但最终能力有限混的并不咋样。也有人虽然文凭不高但能力很强,无论放在哪个行业都混的风生水起。

生活在不断告诉我们:“高考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

现实也在不断地证明:“高考是大部分人改变人生的途径”。

能够在错综复杂的人生道路里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条,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智慧。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者说我们的环境决定了,随波逐流更安全。

就目前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在向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方向发展,但文凭这块敲门砖仍然十分重要。从我们找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能深深的体会到。

高考不一定会决定你的命运,但却会给你增加选择命运的机会。

其实命运一直在自己手里,怎样选择全在你自己。


夜雨如书

不要把命运维系在一纸文凭上\r

\r

这样的消息令人悲痛,是过高的高考期待,把他们逼上了绝路。不要认为高考考上好大学就前途光明,也不要认为高考失利(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前途灰暗,于是下定目标,非考上某个学校不可,这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直到最终崩溃。\r

\r

近年来的考生自杀问题,大部分发生在复读生身上。通常,复读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复读的目的,就是要考上更好的大学,如果复习不见效果,就可能心生绝望。对于那些反复复读的学生来说,年龄在增长,家庭经济压力大,复读无果会感觉前途灰暗。\r

\r

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给他们带上的枷锁,有人说,高考考上大学已改变不了命运,但考不上大学一定改变命运。这其实夸大了落榜、失利对人生发展的影响。高考考一所一般的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就一定比重点大学差吗?并不一定,不能非重点不读。即便没有考上任何学校,也可以参加技能培训,学一门手艺,自食其力,甚至可以创业。\r

\r

我国社会还存在一定的学历歧视和劳动歧视(把职业、劳动分为三六九等)不假,但不得不说,社会已经更崇尚技能,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只有一张文凭的更吃香,已是现实。问题在于,有一些人有牢固的高考命运观,有学历和劳动的自我歧视,即自己瞧不起所谓的“低学历”,以及”低人一等”的职业和劳动,这不愿意学,那不愿意干,这就把路堵死了,这是升学教育对成才价值观的扭曲。这些人就是考上大学,也可能变为啃老族,因为不愿意从事某些职业,宁愿被父母养着。\r

\r

我一再说,当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时代,社会必定进入能力社会,必须以能力提升作为主线来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维系在一纸文凭上。脚踏实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上大学其实也是提高能力的途径之一。\r


熊丙奇看教育

高考不决定命运,科举才真的决定命运。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概每个高中生都知道,那就让我们先问一下,为何范进会疯?

举人的特权。

1、免除赋税和徭役

2、见到县级官员可以不跪

3、可以领少量俸禄

4、刑不上举人。如果不能革除举人功名,那么不会被严刑拷打。


不要小看免除赋税和徭役。在古代,赋税和徭役这两条是普通百姓头上的大山,这两条义务会让你想靠勤劳致富改变命运,那纯属做梦。古代的公共工程都大多是无偿劳动,还得自带干粮,连饭都不管的。


乾隆二十一年有官员求免差傜,乾隆驳斥说:“我朝百年以来,薄海编氓,从无公旬徭役,所有守夜、开沟、栽树、修堰等事,乃民间自为保护、相友相助之谊,如江西、湖广等省沿江堤堰,民间自为修防甚多,何得谓之差徭”。按乾隆的意思,这些事儿,并不是公家摊派的差傜,都是民间的互助行为。流氓逻辑,无此为甚。


想一想,如今夏天到了,为了防洪,所以你就得去堤上自带干粮干活,而举人就不用去了。总之,举人免除了所有公共责任和义务


而举人免除赋税,就衍生出田产投献行为。

什么是田产投献?

即,我将自己的田产投献给举人,这样我就能不给朝廷交纳田赋,只需将部分田赋交给举人就行。即举人因为拥有免除赋税的特权,就能用这个特权寻租,所以一个人中举之后,不到三五年就能成为地主,就源于这种投献行为。简单说,举人获得了

灰色的截留朝廷田赋的特权。


如何正确面对高考——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首先,我要恭喜那些考上985的青年。你们是中国社会的精英,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因为你们是2%,是当年高考学生中的前2%。但请你们记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考上985,不等于就可以马放南山,万万不要应了这句话,我的智商巅峰就在高考那三天。前面的路还远着呢。


剩下的98%。

金字塔的底层永远比上层庞大。985学校只招2%的学生,这意味着98%的学生无论如何是上不了985的。这里不再详述大学等级、专业和所在城市,对个人的影响。让我们跳出狭小的个人层次,上升到社会的宏观层面。

一个社会必然会有阶层分化,但呆在金字塔下面如果也能过得不错,那是否愿意爬到金字塔上面去,则取决于个人的雄心壮志了。


只有当金字塔下面根本不是人该呆的位置,同时统治阶级又开了一道小门,让少数人能通过这个门,成为新统治阶级。通不过这道门的人,的确就是失败者。通过了这道门的底层士子,就是胜利者,就是逆天改命成功。但那些改命不成功会怎么办?


当年,黄巢科举失败,他写了一首诗。


而今时不同往日。今天,是不上985也能过有尊严的生活的时代。

有能力愿意承担责任者去985,他们因为对社会贡献更多,因此得到更多资源,也不是什么想不通的事,只要他们能把整个社会的福祉不断提高就行。。

当然,如果你愿意承担更多责任,那就算没上985,也拦阻不了你报国之心,不是么?


三思逍遥

如果不让高考决定命运的话,又让什么决定命运呢。

像美国大学那样,看中“推荐信”的分量吗?

想起一个例子:

美国小伙Blake Gottesman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他的高中成绩只能算的上是平均水平。Blake在德克萨斯州读高中的时候忙着谈恋爱,他的女朋友叫Genna Bush。

德克萨斯州,Bush,想到什么了?没错,Genna 的父亲不是旁人,就是当时任德州州长,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小布什。Blake家里面有投资公司和影视广告集团,和州长真可谓门当户对,而小布什的一封推荐信,毫无悬念地将Blake Gottesman送进了哈佛。

美国石油大亨Robert Bass,在1991年曾经向斯坦福捐款两千五百万美元,而斯坦福投桃报李,几年后就将他的女儿Margaret Bass照进学校。在Margaret所在的高中里,当年共有九人申请了斯坦福,而她的分数在这九人中排名倒数第二。

--

一考定终身是残酷的,但要是不看这一场考试,广泛考量各种“素质”呢?

早些年,“三模三电”加分大行其道,全中国又有百分之几的家庭能支持孩子玩一项需要不断购买设备,跑遍全国各地进行比赛的爱好?

香港的一些高校,在内地招收学生的时候喜欢搞双语面试,殊不知这一条已经淘汰掉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北上广,和外教对话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这套规则对于其他地区真的公平吗?当年清华大学面向贫困地区的“自强计划”招生,有候选人坦言,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面试”,第一次正襟危坐和大学老师对话。

凭借一场双语面试来决定一些人的命运,真的比“一考定终生”公平吗?

--

高考是一项残酷的游戏,游戏规则一场简单粗暴;但至少是一场门槛最低的游戏,每个人都能玩。


王瑞恩

难道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讲,真的生无可恋吗?你有勇气自杀,就没有勇气生活下去吗?

自杀是一个人最不成熟的表现,最极端自私的表现,这种极端自私可能有来自家庭的压力,更有来自于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生活中有几种人最被人瞧不起,一种是动不动就想自杀。一种是整天抱怨社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还有一种是人生最重要关头还能忘事。

这种动不动就想自杀的人,性格有严重的缺陷,即便今天不自杀,没准哪天也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所以这种人最不值得人同情。

这种最关键的时候还能忘事的人,比如考生走错考场而耽误高考,说你是马大哈吧可能你觉得不服气。说你是思想上极端不重视,还真是那么回事儿,高考有可能是一个人改变一生命运的非常关键的时刻,在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你居然还能走错考场?可见你对自己人生大事也并不很重视,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事业呢?

高考改变命运说,有时候有点道理。古人讲,学而优则仕。特别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既没有家庭背景,又没有社会背景,高考不就是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吗?

当然,也不乏没有参加高考而获得成功的人士,但这毕竟是少数。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没有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的几率太少了。

高考成功并不一定就能改变你的命运,但是你的命运从此会跟以前有不一样的精彩。

对家长来讲,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小学的时候逼一逼还是有好处的,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可能更多的是提醒和理解。

一个健全完整的人格不仅要有着良好的体魄,还有健康的身心,能够抵抗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压力,抗压的人生才是一个坚强的人生,我们一起努力。



章医办小秘书

在我国,每年的高考都将决定一个考生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对大家来说,这场考试的成绩不仅事关考生在录取大学的时候要和多少人,和谁在一个水平线上厮杀,也意味着考生即将和三年的同窗彻底告别,去追寻自己与众不同的未来。 这已经不是一场纯粹的考试,在考生12年苦读的背后,这场考试还承载着太多太多的责任、梦想与憧憬。然而另一方面,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执行的都是强度高、难度大的应试教育模式。考生“一卷定终身”,“辛苦刷题很多年,没考好就回解放前”的打击,简直非同小可,部分考生或家长一时想不开,就采取了一些极端厌世的手段,企图逃避现实。这折射出当前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并非心理素质差即可一言蔽之,而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应该是生命教育。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把成绩本身作为唯一评判学生的方式。在这种导向下,学生们认为应该以高分和升学率为目的,学习要为了分数服务,为了考试服务。这也造成了学校以考定教的教育方式和对学生的高压管理。学校取消各种艺术体育课程,延长早晚自习时间,周末补习等手段,直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学生从学校回到家中,还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分数进行强迫式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赶场辅导,这样的综合教育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每当考生的自杀事件被报道,在社会大众短暂的关注和同情过后,自杀行为本身的关注度又会被更多新鲜刺激的新闻夺去。而且,大多数人眼中的自杀是他人的个人选择,和自己不发生任何相关性,有的人甚至还认同自杀行为,认为这是一种自由的个人选择,这样的社会现象在直接或间接地侵蚀青少年对于自杀问题的观念和价值判断,使得一部分青少年面对人生重大挫折的时刻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这一切都在警告我们:生命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应当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把生活本身作为活下去的目标。

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有助于青少年在面对社会繁杂的思潮之中,运用价值理性来审视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个人经历中所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念,筛选出正确的价值观。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们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刻,能够做出理性的判断,并拥有理解、选择和反思的能力。当年轻的孩子们面对一些人生不幸的时刻,就能够接受现实,平静对待,并在冷静后自主沉淀下来,重新振作,重构价值合理性,找到人生的意义感。 在梦想受挫,心灰意冷的时候,考生和家长无法接受现实所造成的心理打击,不亚于遭遇灭顶之灾,全社会应当给予他们更多关爱。那么,面对自杀倾向明显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给他们何种援助呢?

首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校方应当加强对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关注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拥有调节失意,寻找幸福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创新能力。其次,从家长的角度,除了学习成绩,家长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细心呵护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不要让成绩成为孩子唯一的“紧箍咒”。而高考考试相关部门应当在考点附近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发挥失常的考生能够及时舒缓情绪,提振精神,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行为过激的倾向,能够做出及时的心理干预,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姚广孝wayne

当然 ,这些悲剧,多发生在家庭并不幸福的基层,谁见过土豪的孩子跳楼?一个还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孩子,家长别把一切都压在孩子身上,孩子饿不死的。你不能给予孩子的,孩子没有强求,也别强求孩子啦,很多原因,是家长把孩子推下去的。

高考决定命运,这种势利观点,不知道来自那些人的学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每个学校培养孩子,需要均衡发展,鼓励有特长的孩子。社会不是把孩子逼成死读书,读死书。拿一纸文凭代表孩子,是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让孩子思想健康,才是学校最根本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了,是谁害了他?一个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要看一个孩子读完高中,对家庭的影响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首先家长有压力,而家长又把这种压力传递给孩子。真是把孩子逼上梁山。家长也许因为自己是好心,就没考虑过后果。悲剧来自人为,孩子在无奈中,背负着爸妈的愿望,永远踏上不归路。

应该清醒点,家长是孩子的主心骨,他们实在无法完成爸妈的任务,家长还有怨言嘛?孩子无力担当的重负,爸妈接过来吧,你的孩子很优秀,要给孩子最开心的笑,让孩子得到尊重。爸妈的苦,孩子理解,给孩子一个空间,他们会胜任的,孩子能把自己的一生过得多彩,何必要指导孩子一个方向,让他们迷失自己呢?

孩子们需要老师家长的认可,你们应该牵紧孩子的手,而不是把他们推下高楼。看到消息,总有一种,你虽没害孩子,孩子却因你而死的感觉。是压力还是缺少理解?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别打碎孩子们的梦想,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飞翔,才是成功的教育,称职的家长。一个年轻生命的离开,不是找原因的问题,是学校家长真正引以为戒,把自己善良的愿望,合理分配给孩子,而不是把孩子逼上绝路。


白这个颜色

99随便语:作为2018考生家长,我认为,无论此新闻是真是假,不要忽悠传播‘学习无用论’。

出现这样一则新闻,又是高考期间,无疑在暗示以下……

学习没啥用,为了高考去拼命,更不值得,不信你看,有人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跳楼了,所以你就算不好好学习,也是无所谓的。

第一,不要总拿特例来说事。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对于一件事的态度,往往会有截然相反的论调,而且听起来似乎都有点道理。

要达到这种目的太简单!

比如有个高考生跳楼,就去使劲宣传,强行把高考和跳楼联系在一起,强行制造出一个概念,努力学习的人都会跳楼……

反之更简单,随便就能找到一堆例子,有人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好大学,改变了命运……

是不是?

当你选了不同的例子,结果可以是相反的,你就可以得到相反的所谓‘真理’。

第二,975万考生,有个人跳楼很奇怪吗?

据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总人数达到975万人,这是近一千万人,如此庞大的比例之下,什么情况绝对不会发生呢?

没有!

都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现在是近一千万人,这么多人里面,有人染上心理疾病,不足为奇。

所以呢,即便这是真的新闻,在我们无法得知,这名连续考了三年的考生,他真实的跳楼原因之前,这个事例真的不具有代表性。

谁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

第三,只有懦弱的人才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找借口很容易。

谁都知道,学习是件辛苦的事,你若想成为一个好学生,不是你辛苦学习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就可以,而是常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凡是优秀学生,他们谁没有坚定的意志力?

反之,当一个差生是很容易的。

你只要吃喝玩乐,对自己的惰性放任自流,不去对自己严格要求,你就能当一个差生。

所有好学生,都能轻易当一个差生。

但一个差生想当好学生,他必须让自己脱胎换骨,重新塑造自我,才有可能!

第四,都在说高考不是唯一一条路,但你有资格说这话吗?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现在的高考,绝对没有二三十年前重要。

绝没有!

二十九年前笔者参加高考,考上了你是别人眼中的‘干部’,考不上你是工人。那一年其实大学已经不包分配,但大学生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

现在呢?

如果你的关系足够硬,你不上大学你依旧能找个好工作,甚至比名牌大学更厉害。

如果你家里足够有钱,那就更好,你上不上大学你去当老板好了,谁管你有没有文凭?

你长得漂亮或者帅,你可以当明星当网红嘛,文凭有没有就那回事……

然而!

当你只是个普通人,你的爸妈也只是普通人,而你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漂亮或者帅,你说高考没啥用?

我问你,你的脑子好使吗?

结束语:

如果你和我一样仅是普通人,你或者你的孩子,恰好还有在学校里学习的机会,请你一定记住,也要告诉你的孩子!

学习是一件值得去拼命的事,为了学习而拼命,不亏,真的不亏啊!


99随便

刚刚回答完一个“博士生沦为五保户”的问题,就又看到了这个问题。那我就先拿前面这个事例来让大家看看,高考、文凭是否真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好坏。

这位主人公是北大研究生、博士生。在读博末期因自身原因,从北大肄业。在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老家待业17年,沦为五保户,靠政府救济生活。

虽然说这只是个个例,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高考和文凭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别被误导了。

其实,“高考决定命运”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个谬论,是一些认不清现实、一味跟风者的盲目推崇而已。事实上,这个因果关系根本就不成立。最可恨的是,不少学子年轻的生命,都被这种荒谬的说法所害。

每年一到高考季,一部分家长便像打了鸡血似的,不停的给孩子制造各种压力。使孩子还没走进考场,已经精神接近崩溃,紧张、恐惧甚至抑郁、轻生。

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承受不了高考压力,而选择“一走了之”。却总是引不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总是犯着同样的错误:部分愚昧的家长,总渴望通过高考能够让孩子成龙、成凤;学校总渴望通过提高升学率来提升知名度、被列入重点学校行列。而孩子们,却成了这些愚昧者的牺牲品。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们,实际却在一点一点害着孩子们。

家长、学校、学生等各方,都应该采用一种正确、平常的心态来面对高考。别把高考当做一个什么人生的转折点,那都是一派胡言。是金子,在任何点都会发光,高考只是人生中路过的一个点而已。所以,要从思想上改变对高考的认识,不要再盲目跟风、愚昧施压、制造高考紧张气氛。别等到将孩子逼上绝路后,才明白自己错了,到那时后悔已晚矣。

虽然说,在中国这种思想要被扭转,比较困难。但一个个血的教训,应该引起警示和警醒。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悄无声息、不动声色的尽量为孩子们解压。别对孩子未来的考试结果做过多的要求,让孩子身无包袱、轻装上阵。

可能说再多也没用,每到高考,依然会有大批人争先恐后的钻入那个怪圈中。不过,哪怕有一位家长能够清醒,也算没白说。没有人能够普度众生,只有聪明者才愿自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