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合主義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局勢思考及中國方略(上)

隨著2018年4月27日朝韓峰會舉行,6月12日美朝峰會即將舉行,原來人們日益憂慮、可能徹底走向“崩盤”的朝鮮半島局勢,似乎已是峰迴路轉。半島局勢的變化之快讓人眼花繚亂。

但在東北亞戰後安全格局加速裂變、重組的大背景下,中國如何認識、保障自身的利益及安全,進一步推進和保障半島及地區和平,是一個極為複雜、敏感卻又無法迴避,且具全球戰略意義的大問題。事關中國周邊安全,事關東北亞的穩定與發展,事關中國的和平崛起及中華民族的復興。

竞合主义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局势思考及中国方略(上)

朝鮮半島局勢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制度及觀念等結構性因素共同發揮了作用。圖為2018年4月27日,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左)在板門店跨過軍事分界線,受到等候在那裡的韓國總統文在寅的歡迎。

一、東北亞局勢柳暗花明

朝鮮核問題是東北亞安全局勢中最複雜和最不確定的因素,也是當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安全熱點。近年來,在朝鮮進行多次核試驗與導彈試射後,半島局勢急劇惡化,朝鮮的核試驗和導彈試射開發已接近美國動武的“紅線”。

2016年1月6日,朝鮮“成功”進行了一次氫彈試驗,9月9日又進行了自2006年以來第五次核試驗。2017年9月3日,朝鮮成功進行了第六次核試驗——可裝載於洲際彈道導彈的氫彈試驗。所有這些均表明,朝鮮在武器級鈈材料以及濃縮鈾的生產、核裂變彈頭以及熱核聚變彈頭試驗等方面均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導彈開發方面,2016年,朝鮮24次試射導彈,其中,2016年8月24日成功從潛艇上發射一枚彈道導彈。朝鮮在研發潛射導彈方面迅速進展,已成為同美俄中等國一樣為數不多的擁有潛射彈道導彈技術的國家。2017年,朝鮮15次試射導彈, 其中含3次洲際導彈試射。7月4日、28日,朝鮮兩次成功試射“可以到達世界任何地方”的火星-14洲際彈道導彈(ICBM)。11月29日,朝鮮再次宣佈成功試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火星-15,該導彈可裝載超大型重型核彈頭,可打擊美國本土全境。至此,朝鮮已建立起多型號、涵蓋各種投擲範圍、包括能打擊美國全境的彈道導彈力量。

與這一態勢相應的是,國際社會通過外交、和平手段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努力已接近失敗,制裁已經到位,相互惡意及“口水仗”則無限升級。

2016年3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對朝鮮核計劃和彈道導彈計劃實施二十多年來最嚴厲的強硬制裁:進出朝鮮的所有貨物要經過強制性檢驗,對包括常規和其他武器在內的武器全面禁運,並限制朝鮮出售煤炭和黃金、鐵、鐵礦石和鈦礦石等礦物。

2017年12月22日,安理會一致通過更加嚴厲的對朝制裁新決議,將朝鮮柴油和煤油的進口限制在每年50萬桶,並在兩年內將朝鮮勞工遣送回國。2018年1月16日,美國與加拿大在加拿大溫哥華共同主辦了關於朝鮮核導問題的20國外長會議,20國就維持並加大對朝施壓達成一致,並將加大海上船舶檢查的力度以阻止朝鮮走私行為。1月22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表示,朝鮮僅需幾個月就有能力對美國實施核打擊。

美國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使解決朝鮮核問題提上美國優先日程。

軍事上,從威懾、極限施壓到戰爭準備已基本到位。2017年11月11日至14日,美國海軍三大航母艦戰鬥群——“尼米茲”號(USS Nimitz)、“里根”號(USS Ronald Reagan)和“羅斯福”號(USS Theodore Roosevelt)十年來首次進入朝鮮半島,進行為期4天的聯合演習,同時6架全球最強戰機F-22飛抵半島也是首次。2018年1月11日,美軍在關島空軍基地部署了3架可攜帶核武器的B-2“幽靈”隱形戰略轟炸機,由關島飛往朝鮮半島只需6小時;接著1月16日又部署了6架B-52戰略轟炸機和300名兵力。

此外,還向韓國烏山空軍基地部署了先進電子戰飛機EC-130H,該電子戰機具備擾亂敵方通訊網、瓦解其應對能力的功能,以加強對朝鮮的軍事施壓。1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James Mattis)指出,如遭朝攻擊,美韓可以“今夜開戰”。

美國國內的輿論及民間支持也基本到位。據民意調查公司蓋洛普(Gallup)2月19日發佈的“美國的敵人名單”的民調顯示,認為朝鮮是美國“頭號敵人”的人數已從2016年2月的16%急劇上升為51%。《華爾街日報》1月9日報道稱,華盛頓正在擴散一種氣氛:“只要朝鮮不宣佈棄核,就應在年內藉助軍事力量摧毀核相關設施”,那麼“2018年中期將迎來攤牌時刻(a time of reckoning)”!

正因為如此,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2月23日刊登了肯塔基大學帕特森外交與國際商務學院(Patterson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Commerce)高級講師羅伯特•法利(Robert Farley)的文章預稱,朝鮮半島毫無疑問是當今世上外交政策危機最嚴重的地方,是2018年5個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最可能的地方。

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朝鮮的態度突然出現了180度大轉彎。從金正恩2018年元旦發表新年賀詞表示朝鮮有意參加平昌冬奧會,到金正恩妹妹金與正2018年2月出席韓國平昌冬奧會開幕式、會見韓總統文在寅並向轉交金正恩親筆信,再到朝韓、朝美領導人歷史性峰會,自2018年4月21日起,朝鮮單方面中止核試驗與洲際彈道導彈試射並廢棄北部核試驗場,朝鮮半島局勢由此峰迴路轉。

二、競合主義視角下的東北亞局勢轉圜

那麼,是美國的“極限施壓”導致了朝鮮態度轉變嗎?過去數十年國際社會的施壓、制裁,唯一結果竟是促使朝鮮迅速用核武器把自己武裝了起來。

筆者提出並論證的競合主義(coopetitionism)理論認為:國際關係總體進程表現為權力分配競合、制度分配競合及觀念分配競合的過程。再具體從朝鮮半島看,自冷戰結束前後到前不久,半島局勢從尚可維持、日益失控到轉圜,緣於半島內部在權力競合、制度競合及觀念競合方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具體體現在朝韓雙方實力對比、安全結構以及人心向背方面。

一是朝韓雙方實力對比發生逆轉

冷戰初期,雙方都曾以吞併對方實現半島統一為目標,但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朝鮮經濟獲得飛速發展,南北對比一度佔據優勢。1960年時,韓國GDP與人均GDP僅是朝鮮的40%和55%,到1975年才達到朝鮮的90%和84%。

但是冷戰後,朝鮮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根據韓國銀行(Bank of Korea,韓國的中央銀行)的統計,2015年,韓國的人口規模(5062萬)是朝鮮(2478萬)的2.0倍,人均國民收入是朝鮮的22.3倍,經濟規模是朝鮮的45.4倍,貿易總額是朝鮮的154.1倍,對外出口額是朝鮮的195.1倍。韓國在經濟實力、常規軍力、國際地位等方面已遠遠強於朝鮮。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只能集中力量發展核武器,來彌補實力上欠缺,以尋求不對稱優勢。

二是半島安全格局及結構失衡

在冷戰前,東北亞是以美日韓為一方,蘇中朝為另一方兩大陣營的對峙。中、蘇兩大國在國際舞臺上,特別是在聯合國安理會全力支持朝鮮,拒不承認韓國。冷戰結束後,作為兩極對峙主角一方的蘇聯消失,先前的朝、中、蘇“三角同盟”已不復存在。而美韓、美日安全同盟卻得以持續並加強,呈現出美國主導下的安全同盟獨霸的局面。這樣,原來持續了近四十年的半島安全與外交均衡,急劇向著不利於朝鮮的方向發展。

更讓朝鮮倍感孤單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韓國與中、蘇(後來的俄羅斯)相繼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蘇朝安全合作同盟由1994年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莫斯科正式宣佈廢止,中朝安全合作也由於1992年中韓建交等多種原因而呈現弱化態勢。隨著地區安全結構的失衡,朝鮮受外部形勢逼迫,執意走上了孤獨求敗之路,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尋找與美韓之間的恐怖均衡,實現政權的生存與自保。擁核自保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朝鮮在國際上的孤立,特別是制度層面競合的徹底失敗:無論是聯合國安理會,還是六方會談都以半島無核化為基本目標,並以此為基礎對朝鮮實施了集體制裁,施加了制度性壓力。

三是,在擁核的如意算盤看似得逞之時,朝鮮不僅在制度層面,而且在觀念的競合上——通俗地說也就是民心向背上——裁了大跟頭,這是比美韓威脅更致命的問題。在朝鮮日益走向孤立和封閉的時候,眾所周知,朝鮮在經濟上與韓國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不僅如此,朝鮮的政治和社會發展進程、人民權利的保障水平更是脫離了現代文明。朝鮮推行先軍政治,將捉襟見肘的資源大多用來建設國防,研發核武器和洲際彈道導彈,嚴重影響了民生。頻繁的脫北及叛逃事件,對與之接壤的中國已造成諸多困擾,更表明其內部已嚴重不穩。

民心向背不僅體現在國內,在國際層面對朝鮮更是嚴重的打擊。美國國際關係學者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有句名言“500件英國的核武器對美國的威脅還不如朝鮮5件核武器對美國的威脅大”,說的就是觀念作用。筆者認為,國際體系的變遷同時也是觀念競合的結果。我們在考慮東北亞安全秩序及力量對比時,不能不考慮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存在甚至主導作用,所以,能夠真正制衡美國霸權主義及咄咄逼人的單邊主義的,更重要的是美國國內的政治進程及民意的反對。

更廣泛而言,民心向背直接關係到能不能團結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或國家,組成反戰、維護和平統一戰線。在中國,“朝鮮已成為中國的包袱”、“朝鮮作為中美之間戰略緩衝區的價值已經消失”等系列“棄朝論”層出不窮。因此,人心向背,在現代社會亦仍然是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性因素。

總而言之,不用競合主義理論很難看清半島局勢變化的根本原因。正是朝鮮在權力、制度及觀念三個層面競合的失敗,使其單純擁核卻無法自保,單純擁核卻無法帶來政權真正的安全。於是,朝鮮的態度來了一個180度大轉變,半島局勢迅速走向緩和。

簡單把朝鮮對半島無核化態度的轉變歸結為美國的“極限施壓”,顯然是不科學的,這正是美國應極力避免的線性思維。半島局勢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制度及觀念等結構性因素共同發揮了作用,其中理所當然地包括中國的作用。

三、中國在朝鮮半島地區的國家利益

競合主義認為,朝鮮半島局勢變化取決於體系層面的權力、制度與觀念的競合,同時也是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相互聯繫、國內與國際互動,“雙層競合”的結果,還是多元行為體、多變量之間“立體式競合”的結果。

正是半島矛盾的複雜性、多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雙層、立體式競合”,導致中國的國家利益在半島也呈現出不同層次。只有分層次解讀中國在朝鮮半島地區的國家利益,才能予以準確定位,並確立中國在該地區的行動指南。

一是地緣政治利益

朝鮮半島位於東亞大陸與日本群島之間,地處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的 “邊緣地帶”。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斯派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邊緣地帶論”理論認為,誰控制環繞心臟地帶的歐亞沿海地區,都將足以遏止心臟地帶的國家稱霸世界的企圖。邊緣地帶理論把海洋與大陸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二戰後美國製定對外戰略的重要理論依據。

邊緣地帶處於心臟地區和海洋之間,是海上強國與大陸強國的中間緩衝地帶,又是雙方必爭的衝突地帶,是海洋國家邁向大陸的跳板。歷史上,朝鮮半島一直是大國進行戰略博弈的重要戰場。大凡日本侵略中國,幾乎都是以朝鮮半島為跳板,譬如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明朝萬曆年間的朝鮮戰爭,清朝的甲午之戰和近現代的侵華戰爭,這種先“圖朝鮮”,進而“窺視中華”的思路,為歷代日本統治者所繼承。冷戰時期,朝鮮半島作為美、日、蘇、中四國利益的交匯處,也是東西方之間對峙的縮影。

當前,中美戰略競爭和軍事對立加劇,美韓兩國決意在韓署薩德反導系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朝鮮作為中國的戰略緩衝區或戰略屏障仍不過時。中國與半島的邊境線最長,一旦半島上出現大的動盪,中國所受的影響必然最大。

如果美國決意武力解決朝鮮核問題,朝鮮半島統一的步伐會加快且中國無法阻止。屆時,中國不僅面臨過去美國在海空方面的優勢與威脅,而且將面臨陸地與美軍的直接對抗。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推進“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以阻止、切斷美國等海上強國的挑釁與威脅,一旦中美進入陸海空全方位對抗,至少會延緩中國軍隊的轉型。

二是發展利益,即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朝鮮核問題帶來的威脅已經“常態化”,若朝美無法相互理解與妥協,維護半島的和平、穩定將變得日益艱鉅。但是,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符合各方利益。

韓國2017年GDP是15297億美元,在全球排第11位。人均GDP可能達到2.98萬美元,與高度發達國家的標準線——3萬美元近在咫尺。韓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從最不發達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甚至比中國發展得更快。1953至2016年,中國的GDP增長了354.7倍,韓國則增長了1085.5倍。美國國防部曾預測,一旦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在朝鮮沒有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僅韓國每天就將有2萬人在戰火中喪生。一旦戰爭爆發,韓國的發展成果將被很快摧毀,經濟將倒退十數年,更可能出現政治動盪,後果難以承受。所以,從競合關係看,韓國是美國同盟內部制約半島走向大戰的最關鍵力量。

對中國而言,2016年,中韓兩國貿易額達到2114億美元,較1992年建交時增長33倍。同時,韓國當年在華投資47.5億美元,投資額僅次於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迄今,中國實際利用韓資6.3萬項,韓企在華投資存量達716億美元。

從更宏觀角度看,全球經濟重心能不能持續並實現向亞太和東亞的轉移,取決於朝鮮半島及整個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也就是說,半島的和平發展對中國的發展,對各方及地區都有積極現實意義。一句話,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關係到中國的發展利益。

三是最根本的利益,即東北亞地區安全結構及秩序

當前,威脅東北亞地區和平穩定的有三股力量。一是,朝鮮核危機可能是東北亞戰後秩序重組或瓦解的導火索。二是,在美國默許下,日本右傾化、軍事化傾向越來越嚴重。具體表現包括:非法實施釣魚島“國有化”;部分內閣要員參拜靖國神社;個別政客否認侵略歷史;當局修改憲法和解禁集體自衛權,讓日本自衛隊根據需要可隨時派往世界各地。三是美國的霸權主義與單邊主義。美國以朝鮮核威脅為由,在朝鮮半島部署薩德系統,這是一種既能當盾牌,又能取情報,號稱“全球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外攔截彈道導彈的陸基系統”。據稱中方三分之一的導彈可被探測與攔截。美國反導系統在東亞地區擴散,必將破壞地區軍備平衡。與此同時,美國不斷強化地區同盟,加強在東北亞地區的前沿存在,不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對朝鮮及其周邊國家的安全構成威脅,也讓整個東亞地區局勢充滿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鑑於以上三個因素不斷相互強化,整個東北亞戰後秩序的顛覆性時刻正在迫近。即使圍繞朝鮮核危機的談判取得重大突破,東北亞戰後秩序亦會出現重大變化。因此,在東北亞建立什麼樣的“後雅爾塔體系”,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即國家安全。在東北亞,中國不謀求地區霸權,但也決不同意出現一個有損中國安全及利益的地區結構。(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