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殺孫嘉誠後為什麼雍正就開始動年羹堯了?

鶴嘯鳳鳴

孫嘉誠是影視劇《雍正王朝》中的人物,其實真實歷史上的孫嘉誠叫孫嘉淦。

孫嘉淦是一個敢於向皇帝說真話的大臣,而且還是一個青天大老爺,此人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三朝不倒的元老級別的人物。

孫嘉淦也是學霸,進士出身,擔任過翰林院庶吉士,之後被皇帝看重,六部裡最高的尚書他幾乎都擔任過。

其實,正史中孫嘉淦沒有死在雍正前面,雍正和年羹堯都死了,孫嘉淦依舊沒有死。

我們接下來來看看為什麼雍正王朝裡面,孫嘉誠死後,雍正動年羹堯。

其實,雍正殺年羹堯是因為雍正雍正已經忍無可忍了,年羹堯徹底突破了雍正的底線。

年羹堯是雍正年間權傾一時的人物,他得勢的時候,咳嗽一聲大臣都得嚇的不行,雍正皇帝也非常寵愛年羹堯,不讓任何人彈劾年羹堯。

而孫嘉誠的彈劾打破了雍正皇帝的要求,對於孫嘉誠的彈劾,年羹堯根本不剛在心上,在年羹堯看來這只是螞蟻撼大樹自不量力。

雍正王朝裡關於孫嘉誠彈劾年羹堯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風雨交加,雖然是文學創作,但也表明了年羹堯敗亡的跡象。

孫嘉誠頂著烈日和大雨死劾,但雍正依舊放過了年羹堯,而年羹堯依舊我行我素,正式因為他多行不義,最後失去了活命的機會。

他不知道,有時候一個稻草都能夠將駱駝壓倒,雖然孫嘉誠只是一個小小的御史言官。

然而,就是這個不怕死的言官,卻成為眾臣的楷模,成為清官中的佼佼者,孫嘉誠死了,所有的大臣怒了,他們聯名上奏,雍正不殺年羹堯,天理不容。

年羹堯的死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而孫嘉誠的死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所以孫嘉誠一死,雍正藉著這個臺階,把年羹堯也弄死了,這在文學敘述上是一種很好的過度。


史家吟唱

孫嘉誠是棋子,是底線,這對雍正和年羹堯雙方都心知肚明,雍正在試探年羹堯,年羹堯也在試探雍正,但是皇權的權威如何容你挑戰?終究是年羹堯動了自己。

1、派孫嘉誠去西北前線是雍正在“敲打”年羹堯,此時的年羹堯已經做事相當放肆了,如果這個人還能聽得進勸說就不會派孫嘉誠這麼倔的人去了,雍正希望孫嘉誠能夠打動年羹堯,孫嘉誠帶著的是雍正對年羹堯的最後一點苦心去的,但是年羹堯辜負了,聖意叵測。

2、殺了孫嘉誠雍正也保不住年羹堯了,孫嘉誠死後在京的那些清流文官便放不得年羹堯了,若年羹堯對不起雍正,雍正念在主僕幾十年會饒他一命,但是年羹堯偏偏要得罪歷來的文官集團,這是士林階級豈會畏懼你年羹堯的權勢,士林是統治階級官僚基礎,向來以衛道自居,即是天子也不會去得罪這個階級。

3、孫嘉誠逼著年羹堯去動自己。孫嘉誠、年羹堯、雍正都知道這趟西北行是幹什麼的,年羹堯不會輕易給自己惹麻煩,但是孫嘉誠逼著年羹堯殺了他,就是為了絆倒這個不可一世的權臣。

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交流指正!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我不知道電視劇為什麼要設置年羹堯殺孫嘉誠(孫嘉淦?)這一情節,年羹堯是雍正家奴,對自己主子的陰鷙刻薄不會不瞭解,西北大捷之後,雍正皇位更加穩固,眼前最重要、也是關係到王朝前途命運的大事就是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年的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可年羹堯卻越發的驕縱,做事越發放肆出格,行文督撫,直書其姓名,皇帝派去的侍衛,他竟然用來給他牽馬墜蹬,在西北邊疆的時候蒙古王公見了年羹堯必須跪拜,在赴京途中他居然命令陝西巡撫還有直隸總督跪道迎送!對雍正也是十分驕橫“無人臣之禮”,最讓雍正不能忍受的是,年羹堯還處處插手地方政務和官員的任命,致使朝廷政令推行不下去,雍正慢慢的生出了拿掉年羹堯的想法,可又不好自打嘴巴,毀掉自己說的“千古君臣楷模”。偏在這個時候,孫嘉誠參了年羹堯一本,字字句句指斥年就是個亂臣賊子,雍正大怒(多半是生自己的氣),讓他去驕陽下求雨,居然還真就下起了雨(這什麼狗屁情節!老天爺顯靈?),雍正為了讓年回心轉意,還特地安排孫去年羹堯軍中供職(雍正讓他倆和好?孫參年完全是為了朝廷,並非出於私人恩怨,雍正這麼做是什麼意思?真搞不懂編劇的邏輯),在這樣一個極度危險的時期,年居然把老孫給殺了。。。這我就更搞不懂了,年羹堯再糊塗也不可能糊塗到這份上吧?這跟拿刀抹自己脖子有什麼兩樣?年羹堯這麼做要不就是瘋了,要不就是想造反,先拿老孫祭旗。


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

其實,在年羹堯取得西北大捷回到京城的那段時間,雍正目睹了年羹堯狂傲不訓,藐視群臣,恃寵而驕並且真的以“朕的恩人”自居的時候,雍正就已經動了殺年羹堯的念頭——年羹堯已經讓雍正非常難堪,並且絲毫不知收斂,而他帶的兵已經“只知年大將軍,不知皇上”了。這是大忌,幾同謀反。

雍正之所以沒有發作,實在是面子上下不來,給年羹堯摺子上批的那些肉麻的,能讓人雞皮疙瘩掉一地的“勾肩搭背”的“情話”,自己都覺得臉紅,估計滿朝文武都想要看看“聖上的笑話”。

所以,雍正一方面還在給年羹堯陪著笑臉,一方面開始琢磨怎麼能既殺了年羹堯,又能保留自己的面子,他需要年羹堯把事做絕。再以“多行不義必自斃”和“不作就不會死”的“公憤狀態”來殺了年羹堯,總的來說就是“朕是有情有義之君,年羹堯是忘恩負義之逆臣”,殺了他是他“咎由自取”。

孫嘉誠是年羹堯的死對頭,也是一位剛直不阿的“錚臣”,他是決心“捨得一身剮,要把年羹堯拉下馬”的,這一點雍正看的很明白,把孫嘉誠派到年羹堯那裡,就是想用孫嘉誠的命,來激起群臣的公憤,坐實年羹堯“咎由自取”,自決於朝廷的罪名。雍正知道孫嘉誠到西北活不了多長時間,孫嘉誠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的,而以年羹堯“飛揚跋扈”的性格,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決不允許孫嘉誠說三道四,必然會殺之而後快。

果然,年羹堯真的就把孫嘉誠給殺了,這件事就成了壓死年羹堯的“最重的一根稻草”——在雍正眼裡,孫嘉誠就是一根稻草,沒什麼重量,但是壓死年羹堯足夠重。

果不其然,孫嘉誠一死,朝廷震驚,群臣激憤,把對雍正的不滿,全部發洩到年羹堯身上,基本上是逼著雍正一步一步的把年羹堯從一個大將軍一直貶到看城門的兵卒,最後雍正還是藉著群臣的激憤,把年羹堯給殺了。

說到底,年羹堯是真的相信了雍正把他當做“好兄弟,好知己”,完全忘了自己的“奴才”身份,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步武堂

《雍正王朝》是中國最經典的古裝劇,也是最經典的權謀劇。看懂了《雍正王朝》,中國歷史的很多問題就明白了。

《雍正王朝》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幾乎每一個主要情節都和這個主線有關。只要聯繫一下拍攝這部片子時,中國發生了哪些大事,就會明白這部片子的主旨是什麼。這個不能說得太細。

中國社會如同一個金字塔結構,最底層的是廣大勞動人民,中間是官僚階層,最頂層是皇帝。皇帝對於中間的官僚階層有一種矛盾的態度:一方面,皇帝要依靠官僚來統治、管理百姓;另一方面,如果官僚階層的勢力太大,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會損害國家的整體利益,並危害皇權。

康熙是一個寬厚仁慈的皇帝,所以他對百官的態度很好,導致官僚階層野蠻生長,侵害到了國家的利益。比如一開始的戶部借款案,在京大大小小的官員居然快把戶部給借空了。康熙知道如果自己的繼任者繼續給官僚好臉色看,國家就很危險了。

所以康熙很看好冷麵王胤禛,他知道胤禛登基後一定會打壓官僚主階層。因此康熙鼓勵胤禛做“孤臣”,就是說你不要跟那些官僚們拉拉扯扯搞曖昧關係,這樣以後你打壓他們的時候才下得去手。果然雍正上臺後立刻推行新政,什麼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些新政對國家有好處,卻都是損害官僚們的利益的。無異於虎口奪食。

所以雍正真正信任和重用的,也是那些眼中只有皇上的孤臣。比如十三爺、張廷玉、孫嘉誠、田文靜、李衛等。

再說年羹堯,他立了大功,自以為是雍正的恩人,驕橫跋扈。而且他的問題不僅僅在這裡。

年羹堯還有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他成了官僚階級的代表,跟皇帝對著幹,阻撓雍正新政的實施。雍

正最想做的事是什麼?就是推行新政,立下功績。年羹堯作為皇帝的寵臣,本該和皇帝一條心。雍正把孫嘉淦派到他那裡實行火耗歸公,就是想讓他做個推新行政的榜樣。結果他轉臉就把孫嘉淦殺了。這不是有意跟雍正為難嗎?

年羹堯都做到這份上了,雍正再不殺他,那就不是雍正了。


夢露居士

其實雍正派孫嘉誠去西北大營做監軍,本身就是一個欲除年羹堯的前奏。

年羹堯身為撫遠大將軍,身居要職,因為他戰功赫赫,是以有些飄飄然了,不把朝中重臣放在眼裡,甚至一度覺得皇上若沒有他的助力,就根本不可能成為皇上。而皇上最討厭的就是“功高震主”,年羹堯恰是觸了皇帝的忌諱。

孫嘉誠是一個實打實的忠臣,他一心為了皇上,可以說是為他拋頭顱灑熱血亦不足惜。皇上派他去年羹堯處,他又豈不明白皇上的真實意圖。



原本年羹堯也是沒想過要殺了孫嘉誠的,然而孫卻處處挑戰年的底線,不過是想激年羹堯殺了自己,也好為皇上除去年羹堯找到一個合情合理的由頭。而年羹堯沒能控制住自己內心的憤怒,終是殺死了孫嘉誠,也讓自己跳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孫嘉誠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御史,然而他卻是百官的楷模,清流的領袖。他的被殺震驚了朝堂,一時間百官議論紛紛,最終聯名上書,彈劾年羹堯的過錯。

而皇上早就有了除年羹堯的想法,只是始終忌憚他手握重權,不能輕易打壓。而如今四方安寧。,皇位已穩,對年氏也就沒有了太多的忌諱。苦於沒有明目,恰逢孫嘉誠被斬,百官上書,雍正正好借坡下驢,給年羹堯來了個徹底封殺,給自己除去了一個頑疾。

可以說皇上動年羹堯不過是早晚的事,只是時機未到,不能冒然動手,而孫嘉誠的死正好是是一個導火索,讓君臣之間的戰火一觸既發!



其實,年羹堯也好,孫嘉誠也罷,都不過是皇權的附屬犧牲品,你忠心也好,功高也罷,也鬥不過高坐龍椅的皇上,最終只能成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段小插曲,留待後人去評論他們的功過與得失!


妙筆生花難落墨

在小燦哥觀點看來,這孫嘉誠也是死有餘辜,沒事非得跟年羹堯過不去。

孫嘉誠以年羹堯有不臣的行為,死盯著他不放,小燦哥大膽猜測,這孫嘉誠就是八爺黨的人。


八爺黨的人恨不得年羹堯早死,一來削弱雍正的勢力,二來讓雍正背上屠殺功臣的罪名。

雍正明顯的感覺到了威脅,他是想整治年羹堯,但是他卻不想被人威脅,尤其是八爺黨的人。

他想出來一個兩全的辦法,你孫嘉誠不是說年羹堯有不臣之心嗎?那好,派你去西北監視他吧。

一方面,給朝中彈劾年羹堯的人有所交代,也給老八看看,威脅殺掉年羹堯是沒有用的,雍正不吃那一套。


另一方面,孫嘉誠你要命大,你就在那待著吧,老八也無話可說,對於年羹堯,至少你也能讓他難受一陣子。

孫嘉誠你要命小,年羹堯把你殺了,那年羹堯就把自己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坐實了他飛揚跋扈,無法無天,隨意殺害大臣的罪名。

那樣就會引起輿論討伐,到時候不是雍正要殺他,而是由於輿論不得不殺,雍正就沒有殺功臣的罪名了。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



小燦哥說歷史

孫為人耿直,年在西北生活蘼廢,花費巨大,必然產生衝突,年殺孫,純是嗜寵而嬌,誤判了形式,年殺手下的官員殺習慣了,但是年沒想到殺孫給雍正帶來的震動,如果年知道,他是萬萬不敢的。雍正一知道孫的死信,就已經決意殺年了,原因就是大不敬,孫作為雍正的監軍角色,竟然被殺,這和造反無異了!至於後面一系列的舉動,是雍正的表演了,無論年如何悔過,雍正作為一個明君,都不可能給他機會了!幾十萬軍隊,出眾的軍事才華,一旦被認為不忠,下場只有一個了!


imex

年羹堯殺孫嘉誠,讓雍正有了動年羹堯的藉口,之前不動是為了讓人們看看皇帝還是一個明君的,做到有功就賞,年得意妄危,殺了孫嘉誠,正好讓雍正下決心,除去這心頭之恨,雍正想殺,卻是讓大臣來背名,落個好各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