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巢湖民歌,散發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瑰寶

巢湖民歌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姜夔《滿江紅 · 送神迎神曲》,借鑑巢湖漁歌將仄韻改為平調。元代於欽《巢湖中廟迎送神歌》、清朝徐子苓《姥山歌》及王尚辰《姥山謠》等詩詞作品都有巢湖民歌的印跡

巢湖民歌原為老百姓的口頭創作,經過吟唱、傳誦、加工,再吟唱、傳誦、加工,口傳心授,延續流傳。

文化丨巢湖民歌,散發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瑰寶/文化年輪/城市記憶2

過去,巢湖就有“有燈就有歌栽秧必唱歌”之說。

到春節就玩燈唱門歌,到栽秧季就喊秧歌。

“望風采柳”是巢湖民歌的傳統創作形式,張口就唱,即興發揮,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唱什麼,獨具地域特徵和創造性。

巢湖民歌形式有號子、山歌、小調三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多由大眾在生產勞動、文娛儀禮、社會活動、日常生活中創作。

形式主要有山歌、秧歌、漁歌、門歌以及划船、玩燈、打硪、打夯、舂米、薅草、車水等號子。

文化丨巢湖民歌,散發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瑰寶/文化年輪/城市記憶2

慢慢的,在巢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山民歌。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巢湖人以民歌創作、演唱為主題的各類演唱活動連綿不斷,與皖北花鼓燈遙相呼應,形成安徽“南歌北舞”的民間文化新格局。

巢湖民歌 之 歷史印記、經典作品、文化傳承

1954冬——1955年春,安徽省舉辦第一屆工農兵青年業餘文藝匯演,當時巢縣代表隊即以民歌參演取勝。民歌《姑嫂對花》首獲節目獎。

民歌手胡吉英劉宏英金家英“三英”聯唱一曲秧歌,唱響省城江淮大戲院,贏得滿堂喝彩。

文化丨巢湖民歌,散發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瑰寶/文化年輪/城市記憶2

民歌手戴永良1958年出席全國歌詠現場會,並於同年7月16日在京受到毛澤東等領導人接見、合影

1964年初由陸進詞、李煥之,根據巢湖秧歌、漁歌譜曲的《巢湖好》是一首新民歌的代表作,曾唱遍大江南北,風靡一時。

《巢湖好》至今仍為巢湖人民喜聞樂見,被郭沫若稱之為社會主義時代的新國風

1958年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在巢縣(今巢湖市)司集鄉召開全國社會主義歌詠現場會,活動非常成功。此後司集被譽為“文化之鄉”、“民歌之鄉”

文化丨巢湖民歌,散發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瑰寶/文化年輪/城市記憶2

2004年中央電視臺在居巢區(今巢湖市)司集與含山、和縣拍攝《巢湖民歌》外宣專題片,7月8日—13日在央視4套《華夏文明》欄目播出

任何一種流傳至今的藝術形式,都有它的美學價值。巢湖民歌亦如此。

其之所以流傳至今,真正原因還是它的形式、內容都受到老百姓的深深喜愛——它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業餘文化生活,還提供一種表達情感和願望的生動平臺。

這種散發著濃厚巢湖流域泥土氣息的原生態歌舞,實乃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文化年輪和城市記憶......

2006年,巢湖民歌被國務院批准、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文化丨巢湖民歌,散發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瑰寶/文化年輪/城市記憶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