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內神祕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對於中國的藝術品來說,很大一部分都是官民可以共同擁有的。

比如官窯和民窯之分的瓷器;宮廷手工藝和民間手工藝分別的牙雕、玉雕等。

都是皇上可以擁有,老百姓也能玩的,充其量就是做的奢華與不樸素的問題。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然而,唯獨今天介紹的這件玩意兒,卻是在數百年的時間裡,只在宮廷當中出現。

普通百姓,是很難瞅見它的。

這就是紅牆內最為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景泰藍。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中西文化交融的景泰藍,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琅。

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公元6世紀時,阿拉伯商人經由絲綢之路,將這些精美的琺琅器物和製作技藝,引入到了中土地區。也有人說,是13世紀下半葉,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時,俘獲了一批俘虜。

恰好在這批俘虜當中,有人懂得製作琺琅的技藝。於是,在中華大地上,這些帶有繁複花飾,以及濃郁色調的美麗器皿,才被廣為流傳。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然而,不管哪種說法正確,琺琅器都是名副其實的“舶來品”。

只不過,由於太受中國皇室們的喜愛,以至於在明朝景泰年間,它的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巔峰狀態。

再加上,此時又以富貴華麗的藍色製品最為出色,因此人們將其稱呼為“景泰藍”。

而景泰藍本身,也成為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最好展現。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浴火重生的景泰藍

時常有人把一件景泰藍,比喻為是十箱官窯器。

因為製作一件景泰藍,不僅要運用青銅工藝,還需要用到制瓷工藝、雕刻工藝、鑲嵌工藝,幾乎是集合了中國的大部分傳統工藝。

可見,其製作的難度和工藝的複雜程度,都不容小覷。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製作一件景泰藍器皿,要先根據胎型要求,將加工過的紫銅板剪出形狀之後,在用鐵錘敲打出銅胎。

“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說的正是製作景泰藍最重要的步驟: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

掐絲師會使用鑷子將柔軟的銅絲,彎成各式各樣的花紋、圖案之後,在一點點的嵌在銅胎上。

整個過程有點像繪畫時候的線描,容不得一點馬虎。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如果說掐絲是繪畫中的線描,那麼點藍就是填色的過程。

只不過使用的色彩是以石英、硼砂、長石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合,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再磨碎製成粉末的琺琅料。

而且還要重複三、四次填料,以及燒製的過程,才能最終達到最佳效果。

但每一次燒製,其實都彷彿是在鬼門關裡走了一趟,因為即使配方相同,燒製時爐內溫度的細微變化,也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效果。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同時,也正是因為如此繁複的工藝,才使得製作一件景泰藍需要擁有極大的耐心,也擁有著高昂的製作成本,只能專供皇家使用。

而景泰藍本身,也體現著製作者的匠人之心,讓人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慢工出細活”。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乾隆最愛的景泰藍

當宋元時期的文人,面對景泰藍浮誇的顏色、絢麗的花紋時,內心大多都是拒絕的。

曹昭就認為這樣的琺琅器太過豔俗,“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

然而,當喜歡“浮誇”的乾隆爺,見到景泰藍時,便對它一見傾心,也為宮廷燒製景泰藍,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建議。

比如,這一時期的景泰藍使用了很多山水花鳥、螭龍獸面的中國元素。

再比如,把“乾隆風”融入景泰藍創作,使用大面積的藍色做為基底,輔以紅、黃等顏色的裝飾,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差異。

乾隆不僅“改造”景泰藍,也愛它愛到骨子裡。

吃穿住行,都離不開景泰藍的影子,幾乎把它當成了自己的專屬玩意兒。

據說,最奢華的一次便是在乾隆四十四年的除夕宴上,一桌子40多道菜,用的都是掐絲琺琅碗。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如今的景泰藍

雖然,在清末民初時期,景泰藍工藝曾幾乎差點失傳,但在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努力之下,景泰藍的技藝還是被撿回來了。

如今,景泰藍不僅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出現在時尚界和文玩圈。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紅牆內神秘的官家玩意兒,普通百姓不許碰!

甚至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公開場合裡,成為中國的標誌,漂洋過海,向世界講述著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匠人之心。

你們,喜歡景泰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