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吃手應該怎麼辦?

ONESELF793

孩子為什麼咬手?

弗洛伊德,將人的力比多(心理原欲)發展的歷程分為幾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便是口唇期。儘管他的理論被許多心理學家所詬病,但是其中有關心理發展的理論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在口唇期(出生~1歲左右),兒童的世界是“無對象的”。一般情況下,直到6個月左右,他們開始發展對他人的概念,特別是母親。尤其是母親離開的時候,他們會感到焦慮。


這個時期,他們僅僅渴望得到快樂、舒適的感覺。得到快感的主要方式便是吮吸或是其他魚嘴唇的接觸(如咬東西)。

或許這樣的理論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當你仔細回顧嬰幼兒的行為時你便會發現確實如此。當較小的幼兒不斷哭鬧時,母親給他吮吸母乳,或是給他咬上一個橡膠奶嘴,他便安靜下來;玩耍的幼童,可能會撿起附近的物品便開始吮吸或咬。


除了弗洛伊德“性慾”論解釋之外,咬手指也是兒童在好奇心驅使下,想要探索自己的身體,探索外部世界的一個表現。


父母應該怎麼做?


在0~1歲左右這個階段,母親應該做的是及時清潔他經常咬的小手,而不是一昧地阻止他咬。此外,還要注意一些細小的玩具之類的東西不要放到孩子周圍,以防他誤吞。

如果母親在這個階段強硬地不讓孩子咬手,咬其他東西等,可能孩子在將來會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口唇期沒有得到滿足的“心理原欲”(比如大一點後可能會咬指甲,咬筆,酗酒、抽菸等)

當然,這樣的情況是有階段性的。如果孩子在1歲多之後,仍然還長期咬手,可能是前期被父母壓抑得太過嚴重,也有可能是為了緩解緊張、壓抑等不良情緒而養成的習慣。


人的手是接觸外界最多的部位之一,手上經常有病菌。經常咬手,可能會將外部的病菌帶入口腔,此外,經常咬指甲還會對兒童的牙齒造成傷害,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如牙齒外暴,門牙缺角,影響孩子的容貌。咬指甲還可能造成指甲畸形,破壞甲床,引發出血或感染,損傷甲板,使甲板縮短,周邊不整齊,甲板板面粗糙,失去原來光澤,如侵及甲溝,可造成甲溝炎。

怎麼改正?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可採用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法。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要循循善誘,平時多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

此外,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玩玩具,一塊做遊戲等,轉移其注意力。

還有,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常修剪指甲,對大一點的孩子,可通過講道理告訴他們咬指甲的危害。


螞蟻科學

您好,並不是身體缺營養的,寶寶吃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在醫學上稱之為反覆或不由自主的吮手指,吃手是每個寶寶對於外界的探索和感知,吃手有利於寶寶智力的發育,所以寶寶在三歲之前的吮吸手指都是正常需求,寶媽不用過分擔憂。不用人為的阻止寶寶吮吸手指

每個年齡段寶寶吃手的解說;

0-3個月的嬰兒吃手,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射需求,因為寶寶現在會的,就是吮吸,而嘴巴就成為了寶寶探索外界事物的工具了,家長最好不要阻止寶寶吃手,不妨讓他好好享受吃手帶來的樂趣。

4-7個月的寶寶吃手,可鍛練寶寶的手部的靈活性,寶寶的手指拿捏準確度,寶寶在這個階段吃手會較以往更加的頻繁,吃手吃的更津津有味,大人無需過度緊張,最好不要去打擾寶寶,或者阻止寶寶吃手。

8-12個月的寶寶,頻繁吃手,或許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大人陪伴寶寶的時間太少,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緩解寶寶長牙的煩躁情緒,寶寶乳牙萌出,牙床估計很難受,所以吃手有可能是為了緩解寶寶長牙的煩躁情緒,家長沒必要去阻止寶寶。

1-2歲吃手的寶寶,大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大人陪伴寶寶的時間太少,寶寶心裡感到寂寞,無聊,就會經常性地吃手,我們一定要多陪伴孩子,用玩具來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長期吃手時會導致寶寶的手指變形的。

2-3歲的寶寶。估計大多數的寶寶都戒掉了吃手的習慣,但也會有少部分的寶寶改不掉,這時候,家長就要阻止寶寶過度吃手了,畢竟過度吃手容易造成寶寶的手指嚴重變形,更會導致寶寶的牙齒參差不齊的,影響寶寶的咀嚼能力,我們應該多陪寶寶,或者用安撫奶嘴,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努力糾正寶寶吃手的不良習慣。

寶寶吃手的習慣是每個孩子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寶寶勤洗雙手,勤剪指甲,保持寶寶嘴部的乾燥,防止寶寶吃入細菌或者發生溼疹,兩歲後的寶寶頻繁吃手,要加以阻止改正,大人應該多多給予寶寶陪伴,給他充分的安全感,寶寶吃手太厲害的話,建議用安撫奶嘴代替,或者諮詢醫生的建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各位網友們還有任何關於寶寶吃手的疑問可隨時提問或者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希望可以幫大家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