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孕婦該不該生遺腹子?

上海孕婦該不該生遺腹子?

一、遺腹子引發的“暴論”

前幾天看到了一篇微博,覺得有點難受。

上海孕婦該不該生遺腹子?

如果原博主的話讓人五味雜陳,說不出具體是什麼滋味的話,“煮老師”的轉發和評論,就讓人只有憤怒這一種感覺了。

這個妻子該不該生孩子?——這理應是她自己和家庭的事情;

這個妻子為什麼不願意生孩子?——可能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可能是怕孩子拖累她再嫁,也有可能是有外人不知道的家庭積怨。

無論這個身懷遺腹子的女人如何對待肚子裡的孩子,生下來也好,違背道德倫理拋棄這孩子也罷,都輪不上網民來指揮她,更別說用語言暴力去公開教唆犯罪了,比如:潑硫酸、浸豬籠。

這些人只輕輕敲擊鍵盤,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實在是可怕。

為什麼要對他人懷有如此大的惡意?為什麼覺得女人不生遺腹子,就該毀容?

二、網絡暴民

什麼是網絡暴民?其實,他們是由最初的道德綁架的網民逐漸進化而成的暴民。

學者稱網絡是“歷史上最接近真正無政府主義狀態的東西”。

網絡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使得很多人在網絡上發言變得口無遮攔,肆無忌憚。

肆意抨擊不喜歡的公眾人物,不明真相就對他人進行惡意評論、造謠,為了發洩憤怒去評論陌生人……損害別人名譽給他人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這些在網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言論、圖片、視頻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像是某些人的一種發洩渠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循規蹈矩,就算是遭遇了不公平待遇,因為太慫,所以大氣都不敢出。

網絡的匿名制,正是給這些人提供了一個發洩情感的渠道,他們謾罵、隨意中傷,只要是見到不滿意的就都去惡意傷害,所以,其實他們和現實生活中的潑婦也沒什麼區別,甚至更惡劣。

三、言語是一把殺人的刀

語言本來是幫我們表達情感的一種媒介,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語言來當作傷害別人的利器,如果不加以控制,有時就可能成為一把殺人的刀,將一個人徹底毀滅。這種時候,語言就為網絡暴力的形成打了一回漂亮的輔助。

網絡暴力有三個重要特徵:

以道德名義惡意制裁、給當事人造成無形的傷害、傳播容易失控

大多數網絡暴力看起來,似乎總開始於對不合情理現象的討伐,但由於總是在狂熱、非理性的支配下,部分網民對個人信息無邊界侵害、對個人道德無限制審判,更甚者還會為了一時情緒的發洩隨意謾罵、人肉騷擾,給當事人帶去不可言說的傷害。

舉幾個鮮活的例子。

三年前,四川瀘州一名19歲的男青年,因為失戀,在網上直播燒炭自殺,警察趕到的時候,為時已晚。而這場直播,當時有數萬網友圍觀。

無數看直播的網友感到心痛,報警挽救,或者好言相勸。過程中,這位青年也有猶豫,想放棄自殺。

但居然有部分網友留言惡語相加:

“趕緊死!”

“你必須死!”

“你到底還死不死了?”

……

說這些話的人,可能並不知道,在當時那位19歲青年的心裡,任何的負面言語都有可能是壓在他心理防線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任何一句外人看來的玩笑話都可能成為他自殺的推手。

2008年10月2日,韓國女星崔真實因不堪忍受網絡謠言而自殺,事後涉嫌散佈崔真實“放高利貸”謠言的犯罪嫌疑人被逮捕。

此外,大家應該還沒有忘記網絡“逼捐”的言論:

“吳京電影票房那麼高,電影裡也宣揚愛國主義,地震了就該捐一個億。”

“馬雲你是首富,應該給天津塘沽捐一個億。”

很多企業家和演藝明星,因捐款數額被網民認為過低,而紛紛被列上了“捐款鐵公雞排行榜”,遭到網民譴責、辱罵甚至電話騷擾。

有此類網絡暴力言行的人,完全沒有考慮到,他們不負責任的話,對當事人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尤其是事件在經過發酵,以訛傳訛之後,虛假或片面消息的擴散傳播,更多的受眾在不理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舉動,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文章開篇裡微博的“煮老師”,如果因為他的言論,真的發生了潑硫酸的事件,他到底該不該負責任?該負什麼樣的責任?

慶幸的是,為了杜絕網絡暴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已經於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但是,受害人雖然可以通過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那些受害者的心理創傷,又怎麼去彌補呢?

心理的傷痛,往往是很難治癒的。

四、歸因:去個性化

雖然法律已經頒佈了,似乎所有的網絡噴子都應該繩之以法,但是現實似乎沒有這麼美好,網絡暴力似乎依舊猖獗。那麼,網絡暴力在國家加強了監管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越來越嚴重呢?

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社會心理學家曾經提出過“去個性化”這樣一個概念。

去個性化是指群體中個人喪失其同一性和責任感的一種現象,導致個人做出在正常單獨條件下不會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個體在群體中,因為有群體的影響和促進,同時也因為法不責眾,更容易激發出他人性的惡來。

網絡尤其如此,

個人在網絡環境下,彷彿穿上隱身衣,可以匿名攻擊他人,更容易誘導人們表現出“去個性化”的特徵。

去個性化的研究為解釋網絡暴力行為和反社會行為找到一條途徑。去個性化是一切不道德行為、暴力行為、反社會行為發生的條件之一。

例如,研究表明,大城市偷盜、搶劫等各種反社會行為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城市人口密集、流動性大,人們彼此直接接觸較少,因此同鄉村人相比,城市人匿名性更大,去個性化程度更高,因而犯罪率也更高。

心理學家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輛汽車置於紐約市區街道旁,用望遠鏡在遠處觀察結果發現,在26小時內,汽車上的冷卻器、收音機、雨刷、汽油桶等所有容易拆卸的都被偷走了。而且都是穿著整潔的白人乾的。

而在小村鎮放同樣一輛汽車長達九天,除去有一天下雨,一位過路人把開著的引擎蓋子蓋好之外,無人碰它。

因此,要解決網絡暴力,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儘可能減少去個性化的程度。

除了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健全,群體心理引發的問題還需要從心理學上尋找突破點。

個人要提高素質、調整心態,為情緒尋找合適的出口,做網絡暴民和鍵盤俠只能圖自己一時爽快,對別人的傷害是你永遠也想象不到的。

你的三言兩語,導致的可能是一個生命的完結,一個家庭的破碎。

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對方太過脆弱,或許你逞一時口舌之快後便置之不理,但如果真的問題發生,你的身上始終洗不掉這份罪孽。

也只有你被發現曾是“兇手”之一,或許只有到那時,你才能體會到當初“受害者”的心態,因為,你成為了下一個“受害者”。

中國是目前網絡用戶最多的一個國家,如今每個人的生活都與網絡息息相關。

在逞口舌之快前,請先讓自己心安。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明文的法律確實亟待完善,但你的心裡,應該也要有個道德的法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