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亞里士多德將人生的幸福分成三類,分別為自外界得來的幸福,自心靈得來的幸福和自肉體得來的幸福。對此,叔本華有話說,叔本華會認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嗎?他對幸福怎麼看呢?一起來通過這篇文章來共同深入探討。

1,對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的糾錯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叔本華認為,亞里士多德的這種幸福劃分除數目外,沒有指出任何具體內容。據他對人的命運中根本不同點的觀察和了解,他覺得幸福或幸福的人格可以分為不同的三類:

第一:什麼是人?即從人格一詞的廣泛意義來說,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著健康與精力、美與才性、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等。

第二:人有些什麼?人有財富和他可能佔有的事物。

第三:如何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即大家所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麼樣子,或更嚴格一點來說,他人對你的觀感如何。這可以從別人對你的意見中看出來;別人對你的意見又是從你的榮譽、名聲、行為和身份上表現出來的。

叔本華接著論述道:

上面第一類的差異是自然本身賜給人的,正由於是自然本身賜給人的,它們對人生快樂與否影響之大和深刻,遠超過後來兩類對人的影響。後面兩類只是由人安排的結果,可以由人為而促成。所有具有特權身份或出生在特權世家的人士,即使他是出生在帝王之家,比起那些具有偉大心靈的人士來說,只不過是為王時方為王而已,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相對於普通庸常的心靈來說,永遠是王。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最早的弟子麥關多魯斯也說“從我們內心得來的快樂,遠超過外界得來的快樂”。生命幸福的主要因素,我們存在的整個過程,在乎的是我們內在的生命性質是什麼,這是天經地義和人人都可以體驗到的事實。人的內在生命性質是我們心靈滿足的直接源泉,我們整個感性、慾望和思想使我們不滿足,直接的源泉也是因為我們內在生命的性質。另一方面來說,環境只不過是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的影響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外界的事件或環境對兩個人的影響各不相同。即使環境完全相同,每一個人的心靈也並不全合乎他周圍的環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中。

2,你怎麼看世界,世界就怎麼看你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從以上可以看出,叔本華並不完全贊同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叔本華作為一個後來者居上的哲學家,他認為一個人能直接領悟的,就是也只能是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意欲。外在世界的影響也不過是促使我們領悟自己的觀念、感受和意欲的條件和外因。我們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們以什麼方式來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正因為如此,世界相同,各人卻大異其趣:有的人覺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有的人卻覺得生趣盎然,極具意義。有的人覺得活著如此快樂而充實,而有的人卻覺得活著還不如死去。

聽到別人在人生經驗歷程中頗感興味的事件,人人都想經歷那種事件,完全忘記那種事件的危險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描述那些事件時,把自己的心靈落在那些事件所具有的浮泛意義中。某些事情對天才來說是一種極具意義的冒險,但對凡夫來說卻單調乏味,毫無意義。這點在普通民眾對待藝術家、科學家或其他天才的態度中就可得到充足證明。在哥德和拜倫的詩中,有許多地方是化腐朽為神奇,化平凡為不平凡的。愚痴的讀者嫉妒詩人有那麼多令人愉快的事物和無盡的才華靈感,他們除了嫉妒外,很少去學習和捕捉成就詩人的那種莫大想像力,更不專注於把極平凡的經驗變得美麗和偉大的心靈體驗。

3,瞭解和欣賞一件事,必須具備兩種因素:主體和客體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叔本華接著說:對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某種情景只不過是一種令人可笑的衝突,憂鬱的人卻把它當作悲劇,但在恬淡的人看來卻毫無意義。所有這些都須依賴一種事實,那就是要了解和欣賞任何事件,必須具有主體和客物兩種因素;主體和客物關係會密切且必然的連接在一起,就像水中的氫與氧的關係密切且必然連接在一起一樣。

在一種經驗中客物或外界因素一樣,但主體或個人對它的欣賞卻因人而異,每一個人對相同的客物看法不同。愚痴的人認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微不足道,這就好像在陰霾的天氣中看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一樣,以為並不值得流連忘返。明白點說就是,每一個人都受自己意識的限定,我們並不能直接地超出自己意識的限定而變成另一個人,因此,外界的幫助對我們並沒有多大用處。同在一個舞臺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閣員,有的人是將軍、士兵或僕人和其他等等,他們彼此的不同只不過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種角色內層核心的實在性卻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憐的演員,對自己的命運充滿著渴望與焦慮。在人類的生命中就正是這種情況。各人依身份和財富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但這決不意味大家內在生命的快樂與歡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是集憂患困厄於一身,可憐兮兮的活到死而已——每個人展示生命內容的原因當然不同,但生命形式的基本性質卻是一樣的。各人的生命強度自然也因人而異,生命強度的差異決不是要符合各人所應扮演的角色,或者要符合地位和財富的有無。因為事物的存在或發生,僅存於我們的意識中,且只是為意識而存在,人的意識和感覺是人的最重要的事物。

在大部分的情況中,意識和感覺的重要性遠超過形成意識內容的外在環境。世界上一切的驕傲與快樂,對蟲子的遲鈍心靈來說,當然微不足道。蟲子的遲鈍心靈決不能與塞凡提斯在悲慘的監牢中寫唐吉訶德時的想像相比。生命的實在客觀的一半是在命運中,在不同的情況中採取不同的形式。另外主觀的一半卻屬於我們自身,生命自始至終就是這種情況。

因此無論外在的環境如何不同,每個人的生命終其一生都是具有相同的性質。生命就像在一個題目上發揮不同的內容而已。任何人決不能超出他的個性。一種動物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總是狹小地限定在自然所賦予它的那種不可更改的性質中。我們努力使自己所“寵愛的對象”快樂,必須就著那個對象的性質和限定在它所能感受的範圍以內。

4,我們的心性能力大小決定我們的生命精神價值的高低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人的命運和感知生命的能力其實早已註定好,我們所能獲得的快樂,事先就由我們的個性決定了。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老“,說的很好。人的心性能力更是這種情況,心性決定了我們是否能覓取較高生命精神價值享受的能力。心性能力如果不高,又不加以外在的努力,別人(即便是鉅額財富)是不能把他提升到人的一般快樂和幸福以上的。雖然人也具有一半動物性,但如果心性高的話,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是可以感受到精神所帶來的快樂和幸福的。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樂的惟一源泉是他的感官享受和各種肉體嗜好,充其量過一種舒適的家庭生活,與低級的伴侶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時光。

教育對這類凡夫俗子來說,也不能擴大他的精神價值。人的最高、永恆和豐富的快樂其實是他的心靈,雖然我們在青年時不瞭解這一點,事實上卻是如此的。心靈的快樂主要又在依賴我們心靈的能力。很明顯的是,我們的幸福大半依賴我們的本性是什麼,我們的個性是什麼,所謂命運一般是指我們有些什麼或我們的名聲、社會地位如何。就這一點來說,我們當然可以促進我們的命運,但是,如果我們內在的生命富有的話,我們就不會奢求我們有些什麼了,我們不會過於關注那些外在的東西。另一方面是愚人終其一生還是愚人,即使在樂園中被美女包圍,在社會中被財富包裹,他也難逃愚人的個性和命運,因為這是他的本性和本質。

5,人最重要在於他是什麼(人的人格),而不是他有什麼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通常的經驗指出生命中的主體因素的重要性,對人生的快樂與幸福來說,遠超過客觀因素,這從飢者不擇食、少年與成年人不能相與為伍到天才和聖人的生活均可看出。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超過任何其他幸福,我們真可以說一個身體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纏身的國王幸福得多。

一種平靜歡愉的氣質,快快樂樂地享受非常健全的體格,理智清明、生命活潑、洞徹事理、意欲溫和、心地善良,這些都不是身份與財富所能作成或代替的。因為人最重要的在於他自己是什麼,而不是他有什麼。

當我們獨處時,還是自己伴隨自己,上面這些美好的性質既沒有人能給你,也沒有人能拿走,這些性質就比我們所能佔有任何其他事物重要,甚至比別人如何看我們還重要。一個具有理智的人在完全孤獨的時候沉沒於自己的思想遐思中,其樂也無窮。來自世俗的快樂,劇場、遊覽、娛樂並不能使愚人忘掉煩惱。一個良好、溫和優雅性格的人,就是在貧乏的環境中也能怡然自得,然而一個貪婪、充滿嫉妒和怨恨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生命也是悲慘的。具有常樂和知足的特殊個性的人士,他擁有高度的理智,別人所追求的那些快樂,對他來說不但是多餘的,甚至是一種負擔和困擾。當蘇格拉底看到許多奢侈品在販賣時,他不禁說道:這個世界有多少東西是我不需要的啊!

因此,我們生命快樂的最重要和基本因素是我們的人格,如果沒有其他原因的話,人格是在任何環境中活動的一個不變因素。

人格不比幸福,並不是命運可以支配的,也不是人可以扭曲的。正因為這樣,人格比之幸福和快樂的相對價值,就更具有絕對性價值,這樣一來,常人把握人格就比我們想像的困難得多。在此,時間又進入到我們的生命中而發揮其無限的作用,我們受時間的影響,肉體和精神的種種便將漸漸消失,惟有道德的品性才不受時間的影響。就時間所造成的毀滅性結果來看,主體所具備的道德人格是最核心和最動人的,因為主體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神妙的權利,主體性是不變的,是不可讓與的,這對人生的命運來說是註定不變的。一個人的命運自出生開始是如何地不能改變,如何地只能在早已註定的生命活動線上開展自己,我們的生命如何像行星一樣,在什麼樣的位置就在什麼樣的位置。總之,人不能跳出生而為人的道路,也不能借時間的任何力量改變自己生命的道路。

6,人活著,最主要的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職業,避開那些不能使我們圓滿的事物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叔本華認為在我們生命力量中所惟一能成就的事物,只不過是盡力地發揮我們可能具有的個人品質,且只有依我們的意志的作用來跟隨這些追求,尋求一種圓滿,承認可以使我們圓滿的事物,和避免那些使我們不能圓滿的事物。這樣一來,我們便選擇那些最適合我們發展的職位、職業以及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想像一位具有極大體力的人士,他由於環境被迫幹一種固定的職業,從事某種手工的精細工作,或者研究某種需要其他能力的心靈工作,恰好他又沒有這種能力。處在這種環境下的人是一生都不會感到快樂的。更為不幸的一種人是他具有非常高的理智或智慧能力,卻未得到高的發揮和被人僱用,而幹一種體力不能勝任的勞動。在青年時,我們尤其應避免把自己弄到能力所不能勝任的懸崖上,最終摔傷或摔死自己,也最好不要施出多餘的能力,在眾人面前凸顯自己,表現自己。

為何呢?因為在人格意義下所描述的幸福,大大地超過其他人生要素所描述的幸福,維護健康和培育心靈,就比只知聚集財富拼命掙錢要聰明得多,但這決不是提倡我們可疏忽或放棄掉為生活獲得必需的供給。就健康一詞的嚴格意義來說,只是腦滿腸肥,這對我們的精神快樂沒有什麼幫助的,很多人已經開始受到這種”過度健康“的困擾。

7,財富和地位不等於幸福和快樂

叔本華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和人生觀的糾錯,想做智者?你得多看

許多富人常感不快樂,只因他們缺少真正的精神生活或文化品位,結果就喪失了理智活動的客觀興趣。因為人除了某些實在的和自然性的必需滿足外,財富和地位的佔有,對幸福一詞的適當意義來說,影響是很小的。事實上,有時財富反而妨礙幸福,因為保存財富常令人帶來許多不可避免的懸念和煩惱。

然而人樂於使自己富有是遠超乎獲得文化的興趣,就像男人愛色永遠甚於愛德一樣。雖然人的文化和人格對幸福的影響遠超過財富和地位對幸福的影響,人還是不斷地追求財富和地位。

我們看到有許多人像螞蟻一樣,整天勞勞碌碌,忙著不停地聚集財產,收斂錢財,除了只知搞錢外,其他便一無所知。這種人的心靈空白一片,結果是對任何其他事物的感知變得麻木和不仁。他們對理智的高度幸福因為無能為力感受,所以就只有沉迷在聲色犬馬中,任意揮霍,求得片刻的感官刺激和少許的肉體享樂。如果幸運的話,他奮鬥的結果,得到了巨大的財富,死後留給繼承人,或者亂花一通。像這種人的人生,看來雖煞有其事,或表面上具有重要感,實際上就和其他許多傻子一樣,愚昧地度其一生而已。死後將什麼也不會為世界留下。

因此,人自身所具有的是什麼,主要的因素是存在於他的幸福中。因為這是一種規則,大部分的人盡一切力量與貧窮奮鬥,那是很難獲得幸福的。窮人的心靈也是空虛的,想像也是遲鈍的,精神也是貧乏的,物以類聚,他就只有和他一樣的人混在一起,放浪形骸,縱情縱慾。所以說,富人們大都無聊,空虛(因為慾望很輕易的就滿足了);而窮人們大都忙碌,痛苦(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

富有家庭的年少子弟繼承了大量的財產後,就盡情揮霍,究其原因,無非是心靈空虛,對自己的生存感到厭倦。他來到這個世界外表是富有的,內在卻是貧窮的,他惟一無望的努力便是用自己外在的財富來彌補內在的貧窮,企圖從外界來獲得一切事物,但這肯定是徒勞的,因為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來自於我們自身,在我們心靈和精神層面裡,這就像一個無知的老人一樣,努力的要使自己成為大衛王。結果是,一個內在貧窮的人到頭來外在也變得貧窮,所謂的人生或活著就是,坐在那裡等死。

以上就是叔本華對於人生中幸福、快樂、以及慾望等方面的看法,深刻嗎?不深刻嗎?一切在於你對自我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想和眾多哲粉一起探討,互懟,請於哲學詩畫的後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