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两江交汇,三镇雄峙。

这就是武汉的风水,长江、汉水交汇冲刷出江汉平原的沃野千里,成为楚国强盛的基石。

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则如同三头猛兽,虎踞龙盘于江畔,坐视大江东去。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三镇里面谁是龙头呢?

第一个崛起的是老大武昌。

为何?因为武昌出身最高贵,曾经做过帝都。对,你没看错,的确是帝都。

汉朝这里是屠狗猛将舞阳侯樊哙的封地,凭借通衢之地的地理位置,逐渐发展为商业要邑,汉末群雄割据,武昌为孙吴所据,吴末帝孙皓把吴国首都从建业(南京)前往武昌。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以致老帝都的居民不买账,纷纷散布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徙都武昌”之后,士大夫也纷纷上书称:“武昌土地,实危险而塉确,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

其实,这些都是危言耸听。

武昌也因其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首先崛起。武昌形势险峻,易守难攻,如果吴国继续坚持定都武昌,恐怕不会这么容易灭亡。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因为这段历史,“不食武昌鱼”作为气节名扬天下,然而武昌鱼的美名也传播开来,《武昌县志》载:“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这种鱼喜欢逆流而行,因此肉质鲜美。

第二个崛起的是二哥汉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耳熟能详的唐诗,道尽了汉阳风物。

汉阳也正是在唐朝崛起的。随着南北统一,江南和四川的贸易越来越密切,汉阳因其港口位置“江之右岸,有船官浦”,逐渐在经济上超越武昌。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无数商船从这里路过,东去扬州,罗隐《忆夏口》诗云: “汉阳城下多酒楼。”带动了汉阳商贸的繁荣。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宋代陆游从杭州出发,沿长江而上,前往成都,路过汉阳,记录此地“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入蜀记》),称这里比宋代的首都杭州、南京都要繁华,这就不只是一线城市的概念了,堪称大宋第一城。

直到元朝,汉阳依然是武汉三镇的老大,元人余阙《登太平寺》依然称“贾客樯帆出汉阳”。

第三个崛起的就是小弟汉口了!

汉口等了太久了!

明朝一场洪水,竟然让汉口逆袭了。

明代《湖广总志》记载:“成化初,汉水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

成化年间,汉水突然改道,从汉口汇入长江,老河道堵塞了,因此,汉口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新贵。

从此,汉口东临长江,东去可直抵江南吴越,南接汉水,南行可入洞庭、连潇湘,扬帆西去,可经三峡入蜀,又可北上通达中原,因此成为长江中游的最大水运枢纽。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汉口也就跻身明朝一线城市的地位,汉口人甚至认为自己才是是天下第一。“今之盛甲于天下矣。夫汉镇非都会、非郡邑,而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座,船舶数千万,九州诸大名镇皆有让焉。”(《汉阳府志》)

意思就是我们汉口不是首都也不是盛会,却是经济第一,全国各大城市都不如我们发达。

这是不是很有汉口鸭脖的麻辣味道?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据说,一直到清朝,外国商人都还是称呼汉口为“东方芝加哥”。

这就是武汉三镇的历史。此起彼伏,延绵千年。

明朝一场大洪水,让这座城市逆袭为全国一线城市,比北上广还牛气

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里评价:“武汉人在体格、性格上也兼东西南北之长。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或许跟武汉三镇的历史有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