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鏖战麻阳溪

——看江口县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春雨洗涤后的江口县怒溪镇麻阳溪村,苍山抱翠,云雾缭绕。放眼望去,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吊脚小木屋依山而建,青瓦白墙相得益彰,一条崭新的水泥马路直通村内,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竹栏成排,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墙上绘制了精神文明图画,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强堡垒 组织建设注引力

“没有担当精神,怕带头搞产业失败连累自己;不敢创新,怕干得多错得多。”这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华在组织生活会上对自己的检讨。

今年以前,麻阳溪村产业为零,集体经济为零,通组路硬化面积为零,是典型的“3零”村。矛盾纠纷不断,领导批评,干部不满,群众埋怨。

“现在村两委办事效率高,调解矛盾纠纷快,带头示范作用强。”说起党支部的变化,老党员张祖裔竖起大拇指。

一个好的党支部就是一座红色堡垒,能够成为带动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为有效治理基层党组织的不担当、不作为、不敢创新,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该村选派“能力强、业务精、带动快”的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致富带头人、创业能人等优秀青年选拔进村两委班子,组成一支“能打仗、敢作为、有威信”干事创业的基层领导班子。通过建立健全“五个一”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村级服务体系建设和村集体经济建设,增强党支部领导核心,有效夯实基层组织堡垒,凝聚干群干事创业强大合力,使各项工作精准、高效、有为。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该村还健全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成立了麻阳溪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成立妇女联合会,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将全村有文艺爱好的群众组织起来成立文化体育协会,定期开展文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产业发展滞后、旧房拆除率不高等问题,5天进行一次集中研判,针对问题各个击破。巧借“党日主题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三会一课”等平台之力,通过党员带头帮助邻里疏通灌溉渠保秋收,清理环境卫生,帮助留守老人、困难户硬化庭院,义务帮助农户检查用电线路等,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为脱贫攻坚工作添光增彩。

截至目前,该村共集中整治环境卫生50余次,检查农户用电户104户,更换线路500余米,帮助困难群众改厕、改厨15户,党员带头注册合作社5家,硬化庭院25户2500余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强产业 致富增收注活力

翻土、施肥、播种、填埋……自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以来,在麻阳溪村的田间地头、荒山上,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一场无烟的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麻阳溪村位于怒溪镇西北部,全村国土面积11.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960亩,林地14200亩,荒山2090亩。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412人,已脱贫87户372人,贫困发生率3.13%。今年计划脱贫21户40人。多年来,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旱坡地较多,种植结构单一且产值低,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或在外乡发展。

站在麻阳溪太阳坳坡上,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既解决了土地撂荒的问题,呵护了绿水青山,又增加了村民致富的门路,成为麻阳溪村民茶余饭后的美谈。

“一共种植牧草5亩,每亩每年产草量约12吨,每吨300元,加上一年的劳务费,全年收入约3.5万元。”下麻阳溪组精准贫困户张建国谈起种草增加的经济收入,脸上乐开了花。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通过‘精扶贷’入股,每年分红4000元,加上土地租金,年收入2万多元。”谈起产业发展,贫困户张万强对脱贫信心十足。穷则思变,麻阳溪村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成立了江口县下麻阳溪富源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发展牧草种植,与贵州广丰牧业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协议。

贵州广丰牧业公司是2015年江口县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是怒溪镇“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厂址位于怒溪镇龙眉村和棉花村,企业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标准圈舍8栋,共15000平方米,年出栏肉牛2000头,每天需要牧草量1.8吨。

麻阳溪村要脱贫出列,思想突破是前提,产业发展是关键。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中,该村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茶叶、油桐等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公司+乡贤(春晖组织)+农户”的模式,组建成立了3个实体经济组织,将所有贫困户、边缘户纳入各类实体经济组织中来,积极发动全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能工巧匠等群众加入到村社一体的合作社、公司不断壮大村经济组织队伍,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学习借鉴“塘约经验”,明确以“生态麻阳溪、产业麻阳溪、和谐麻阳溪”为目标,提出了“游生态、赏民俗、观农耕、忆乡愁”乡村旅游发展思路,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截至目前,发展牧草种植400余亩,生态油茶500亩,桐油600亩,茶叶800亩,林下养鸡5000羽,长期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每户贫困户都与2到3个企业(公司)签约,人均每年增加收入4000至5000元。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强制度 民风淳朴注定力

麻阳溪村党支部书记张仁华说,麻阳溪村的过去,交通条件恶劣,没有半寸水泥路,家家户户房子东面通风,西面漏雨,晴天太阳晒,雨天被雨淋。全村10个村民组,312户1277人居住在大山深处破旧的房屋里,留守老人多,基础设施建设难,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以前修条小毛路,怕占地方,怕吃亏,一条100米长的路,几十年都没修成。自成立组委会后,组民自己决定组里大小事务,不到5天的时间,上坎组至下坎组3米宽的通组路,全部修好了。”说起组建组委会,原老支书张祖北竖起大拇指。

“现在滥办酒席的少了,除了红白喜事外,其他的一律不准办酒了,要是违反条约,村组人都要‘批斗’,在村里抬不起头。”谈起推行村规民约后的民风变化,村民张万腊喜笑颜开。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探究推行村民自治,就是让群众巩固和发展春风行动、“五改一化一维”工程、人饮工程等带来的新成果,让群众在参与中发展,在发展中受益,在受益中突破,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满油”、起好步。

该村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连片、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全村10小组组建组委会,组委会成员为6名,划分为“1长6员”,成员60人。形成行政村和组委会两级自治模式,把“十几千米外的事”变为“家门口的事”。

针对村组内部事项,采取群众提议、决策、共同执行的方式,在石榴花、下坎组等组修建联户路、通组路、产业路,大大提升了工程效益。发挥“张氏家规”十六条作用,用好红十条、黑名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加强结果运用与管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形成共同遵守村规民约的良好风尚。

推行村民自治以来,矛盾纠纷少了,周边环境靓了,社会风气纯了,村民腰包鼓了,一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悄然形成。

精彩推荐

陈代军:抓实抓好基层党建,用实干凸显党建成效

《铜仁党建直播间》第十一期:

支部建在公司上社区干部“变身”职业经理人

市委组织部开展“庆七一·作表率”系列活动

德江:“三度两进两感恩”打造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活力 效率 温馨

传播党的声音 讲好党的故事

关注百姓生活 服务党员群众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关注“铜仁组工”

江口: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彩蜕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