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家長問: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孩子5歲榮譽感過於強了,任何事情都要"贏",比方說跟家人玩任何遊戲都要得第一,如果輸了就會發脾氣。跟他說過很多次輸贏都不要緊,我們要享受的是過程的快樂,但每次他都會很在意自己是不是得第一。我希望能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對待名次,能接受挫折,我怎麼樣教呢?

匯愛家答疑: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初看這個問題的時候,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孩子對自己挺有要求的,家長也是比較在乎孩子內心感受,希望孩子不要太計較得失。

其實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品質,都是需要的。那麼,怎麼樣讓孩子同時兼有這些品質而又不走極端呢?

首先,認可孩子有“贏”的想法。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做事情能成甚至做的出彩,這會讓人有成就感、有價值感;反之,則會覺得失落、沮喪、甚至自卑。這是每一個人內在價值的訴求,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這方面有明顯的表現,OK的,先接納!

其次,看到孩子想“贏”背後的需求。可以問問孩子:贏了的話他會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每一次都想贏?贏了之後是自己覺得會很開心?還是會得到大人的表揚很開心?看看孩子對待這件事是怎麼想的,他真實的內心需求是什麼。

另外,對待5歲的孩子,我們更多的還是以同理心的方式與他一起面對這樣的事情,而不是說教。5歲的孩子,邏輯腦還沒有開始發育,任何有邏輯推理的語言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只會從表情和語氣中感受到不被理解。

那麼,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家長具體做些什麼可以支持到孩子呢?

第一,看到他的情緒,幫他把情緒疏導出來。孩子輸了就發脾氣,這時孩子有很大的情緒, 此時可以問問孩子心裡的感受。5歲的孩子語言表達力還不夠強,家長可以幫助他表達出來,讓他認識自己現在的情緒。

父母可以說:“寶貝,看的出來,輸了讓你感到非常的生氣,也有些難過,對不對?”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能夠理解他的,不會因為輸了責備他。然後,與孩子站位在一起支持到孩子:“寶貝,那你覺得媽媽現在可以為你做些什麼呢?”如果孩子有提要求儘量滿足,撫慰下受傷的小心靈。

這樣一來,既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發生,也感受到來自媽媽的理解和接納,一般這樣下來孩子的情緒會緩和很多,至少不會更激烈。

第二,待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找個合適的時機,再與孩子來探討下“輸贏”的事情。對於5歲小朋友,我們最好不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最好以講故事(可以是一些關於輸贏繪本故事,也可以舉例父母自己小時候)的形式告訴孩子“輸贏並不是最重要的”道理。

第三,讓孩子感受到,不管輸贏,他在父母心中都是最好的,父母都是愛他的。很多時候小朋友看重輸贏有一定的原因是由於過往的體驗------贏了會得到父母和眾人的誇獎和關注。那麼,當孩子輸了的時候,父母也對他表達一樣的愛,鼓勵他,孩子就沒有失落感,也就不會對是否一定要贏那麼在乎。

第四,與孩子一起共讀一些情緒類、社交類的繪本故事書,讓孩子在故事中去感受。另外,還可以在家裡經常與孩子玩一些遊戲,父母做一下輸了也不計較反而很享受過程的樣子,讓孩子看到。

總之,對於孩子的行為,我們更多地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他的內在需求是什麼。父母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評判、不給他貼標籤,像一個攝像機一樣去客觀地看到孩子的表現。同時,又可以蹲下來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他,支持他。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做感育,我們很用心!

很在乎“輸贏”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很差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