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6個故事走進校園裡的勞動者,讓你紅了眼眶

樂讀|6個故事走進校園裡的勞動者,讓你紅了眼眶

全文長 58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5分鐘

樂讀|6個故事走進校園裡的勞動者,讓你紅了眼眶

精彩導讀

五一勞動節,這是一個屬於所有勞動者的節日。在這些辛勤的勞動者中,有這樣一個人群:“勞動”標註著他們的成長軌跡,“奮鬥”是他們最好的人生註腳。

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無私奉獻;他們披星戴月見證校園的日出日落;他們用生命的溫度雕刻孩子的人生;他們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用心做人的道理。

他們的故事表明,只要努力奮鬥,處處是人生出彩的舞臺。他們,就是無悔奉獻、傾情付出的老師們。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在“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中國教育報推出“新時代奮鬥者·尋找校園最美勞動者”特別報道,採訪報道一批常年工作在基層一線的教職工,在教育戰線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

他們是怎樣的一群勞動者?他們都有哪些故事?

1

講臺上的鋼鐵俠

要教好課,必須下真功夫,不能有應付心。”從教30多年,千博每年主講“自動控制原理”等4門本科生課程,年平均教學工作量達到500學時。為了上好課,每年他都會重新認真備課;每備一門課,都會找至少10本教材研究,並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對比、選擇、總結,融會貫通後再講給學生。

在千博眼裡,一節好課要“課堂沒有低頭族,師生之間始終保持良好互動”。他上課喜歡“抖包袱”,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理解知識。

平日裡性子沉穩、話不多的他,一站上講臺,立馬像換了個人,激情飛揚,滔滔不絕。課堂上經常笑聲、掌聲不斷,惹得同事納悶地問他,剛才給講啥呢,學生那麼開心。

2008年,千博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一起嚴重車禍讓他四肢骨折、肋骨斷裂、脾臟大出血。由於傷勢嚴重,半年裡他先後做了7次大手術,兩次被送進ICU搶救。

最終,這場車禍給他留下了終身殘疾,以及身體內的14塊鋼板。

“既然被救活了,就更要努力地教好學生,多做就是多賺。”在家休養期間,千博著手編寫《自動控制原理》教材,蒐集資料、計算、總結,每天工作時間甚至比上班時還多。

一年後,千博重新站上心愛的講臺。喜出望外的學生們起身鼓掌歡迎,他們注意到,老師的手裡多了一根黑色的手杖,走路時是柺杖,講課時是教鞭。

沒人知道,站在講臺上的每一分鐘,對渾身佈滿鋼板的千博而言,都是在與傷痛進行抗爭。任憑汗水滾落額頭、痠痛蔓延全身,他不說一聲痛和累,教態始終從容、自信、充滿激情。“講好課是我的本分,我要對得起學生、對得起學校。”千博說。

千博主編的《自動控制原理》教材榮獲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級規劃教材,主持的課程建設項目獲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他個人先後榮獲學校師德標兵、優秀教師稱號,教學名師獎、優質教學質量一等獎、聯想理論教學一等獎、求實實踐教學一等獎等。

“我要幹得更好才對得住這些榮譽。”拖著病體,千博玩命地工作,做團隊建設項目、學校教改項目、實驗室建設項目,帶研究生,指導學生參加國創、省創項目,培養青年教師等,樂此不疲。

“千老師就是我心中的‘鋼鐵俠’。”學生代光威說,“我很慶幸在大學裡遇到這樣的好老師,他的言傳身教都傳遞著一種力量,激勵我努力攻堅克難,走向更好的自己。”

2

離不開的春媽

2009年至2012年,張春在華中師範大學負責服務管理新疆籍學生,一待就是3年;2013年到2017年,她在天津大學擔任內派管理教師;如今,西南民族大學校園裡又活躍著她的身影。

如何做好內地高校新疆籍學生的服務管理工作?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認可自己?“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只要真心愛他們就可以了,愛會拉近孩子與你的距離。”張春的話是這麼簡單,但背後卻是她無私的付出和奉獻。

“偌大的校園,要找到新疆籍學生,並和他們聊上一會兒,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張春說,新疆籍學生大都分散在各學院,所學專業不同,上下課時間也不一樣。張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認識並瞭解學生,四處尋找,她發現了一個好地方——學校食堂。

一大早,張春就來到食堂。看到學生走進食堂,她就迎上前主動介紹自己,然後坐下來和學生聊幾句。午餐和晚餐時間,別人下班吃飯了,張春則開始“上班”——準時來到食堂,認識學生。就這樣,一個半月時間,張春認識了所有新疆籍學生,並和他們建立了聯繫。

看到有學生打飯的量小了,張春會關切地詢問是不是哪裡不舒服;遇到學生感冒了,她總是叮囑學生及時去看醫生,好好休息;看到學生焦慮,她總是像媽媽一樣陪伴在學生身邊,安慰他們。

這些看似很小的舉動,讓新疆籍學生倍感溫暖。漸漸地,遇到什麼事,學生們都很樂意把心裡藏著的話告訴張春。

“快過年了,我想送給我親戚家孩子一套新衣服,他的身高、胖瘦和你差不多,你可以幫我個忙,去商場買一套嗎?”張春問一名新疆籍學生,並遞給他500塊錢,“你喜歡的衣服,我親戚家的孩子也一樣喜歡,按你喜歡的挑選就可以了。”

看到“春媽”找他幫忙,這名學生愉快地答應了。他來到商場,左挑選、右試穿,直到自己滿意。當他拿著新衣服興高采烈地找到“春媽”時,張春並沒有收下這套衣服,而是告訴他,自己親戚家孩子已經有了,這套衣服就留給他穿。

送一套新衣服給親戚家的孩子,是張春的一個“善意謊言”,“他是個孤兒,我怕直接送給他衣服,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春媽”“姐姐”……這些愛稱是華中師大、天津大學和西南民大新疆籍學生送給張春的。如今,新疆籍孩子已離不開“春媽”。“我也離不開這些孩子。”張春說。

3

數控車工女狀元

4月25日下午,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機械裝備與製造實訓基地很熱鬧,學生們正在上操作課,年輕、清瘦的朱萍穿梭其間,指導學生編寫程序、看圖紙。

這個場景對她而言,非常熟悉。

自2009年考入揚工機械設計與製造專業後,朱萍就沒離開過數控機床。“大二上學期我就學完了大學所有既定課程,開始轉入校內中石化拔尖技能人才班數控技術專業,每天練習數控。”朱萍說,自己性格嚴謹,不允許出錯,“比如,一個零件由很多尺寸組成,多的有四五十個尺寸,只要一個不對,我就全部重新做一遍。”

2012年畢業後,朱萍進入中石化石油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第四機械廠管件分廠,成為一名數控車工。

2014年,在湖北省第四屆技能狀元大賽中,她榮獲數控車狀元,2015年晉升為高級技師,榮獲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成為湖北省最年輕的獲獎者。

數控機床需要高技術含量操作,其難點在精度。用朱萍的話說,模具的尺寸比頭髮絲還小,要求10毫米,就不能9.9毫米。要達到這個程度,既需要理論上的積累,還需要對設備的理解,關鍵是嚴格練習的“熟練度”。

而嚴謹、鑽研、勤奮是朱萍最大的特點。

2012年,朱萍剛到四機廠管件分廠,就幹了一件讓很多人刮目相看的事。原來,分廠在車球面時,走刀的順序都是從右往左。這種方式存在尺寸不穩定現象,雖然這點誤差是在質量控制範圍之內。每次師傅們和同事在車球面時,朱萍都在一旁看,並琢磨,也許應該有更好的辦法。

後來,通過對6個批次720件球面產品的尺寸測量,朱萍發現尺寸不穩定的原因是走刀順序造成的。於是。她大膽提出從中心往兩邊走刀。實際情況證明了她的提議是正確的。改進後,車球面6個批次才出現一次尺寸誤差,而以前這個數據是一個批次出現3次尺寸誤差。現在,這項工藝已在分廠推廣。

2014年湖北省第四屆技能狀元大賽,整個江漢油田只有4個名額。在領導和同事的鼓勵下,朱萍來到培訓中心,開始為期3個月的集訓。她在電腦上一步一步反覆模擬操作,在機床上不斷實踐,不斷排除一些棘手的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8月底的比賽中,朱萍一路過關斬將,以理論和實操第一名的成績榮獲冠軍。

朱萍說,她現在最怕的是自己不願嘗試新的東西,所以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不斷努力,要習慣在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上下功夫,要多學會獨立思考,多去嘗試。

4

村小創客的甜老師

4月10日是寧波市寧海縣岔路鎮中心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田甜最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學校承辦了“玩轉未來”岔路小學首屆校園創客嘉年華活動。這對一所偏遠的農村小學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

2015年9月,岔路小學開始推行創客教育。面對農村學校底子薄、經費緊、師資弱現狀,創客教育在推行初期遇到了一系列阻礙。

2016年的一天,岔路小學校長吳盈波接到了一個特殊電話,電話那頭正是寧海縣信息技術學科骨幹教師田甜,希望加入岔路小學,投身創客教育。“作為校長,我非常歡迎她加入;作為兄長,我希望她能去城區學校,因為岔路小學偏遠落後,而且離她家很遠。”但勸說未果,2016年9月,田甜毅然加入了岔路小學,擔任信息教研組組長。

岔路小學創客教育提出“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受益”。這樣的定位在寧波市寥寥無幾,也意味著沒有經驗可以借鑑,沒有現成的課程體系參考。

“沒有教材就自己編!”田甜個頭瘦小,但言語中透著一股韌勁。她帶領團隊的6名教師從實踐中找思路,提煉經驗,再應用到實踐中,並不斷進行反覆論證,完成了《創意樂高》等6本創客校本教材的編寫。

在教學上,田甜擅於創新。她發現低年級學生對遊戲和故事很感興趣,就自創了遊戲教學法,在每次上課前,都會創作一個情景或編寫一個故事,引導學生理解創編的思路。

“最開心的事就是農村孩子也能接觸高科技,他們以創客思維做成了我意想不到的事!”談到最大的收穫,田甜說,學生會主動思考,遇到困難時會用創客精神去解決實際困難。

在田甜的帶動下,岔路小學的創客教育形成了特色,採用分層分階方式推進,其中,一至三年級以校本課程形式全面普及創客啟蒙教育;四、五年級以社團形式開展達人選修課程;六年級為突顯出來的精英學生,量身定製課程。

“論‘拼’,我只服田甜。”該校副校長婁咪咪說,去年,學校開展研訓活動,田甜主動要求上公開課,“當時,她已經懷孕7個多月了,挺著大肚子硬是堅持下來。”

讓人沒想到的是,田甜決定提前一個月結束產假上班。為了兼顧工作和照顧孩子,田甜把婆婆和孩子接到了學校宿舍。

談到未來,田甜希望繼續深耕創客教育,自己能在專業上有新的提升,學校的創客教育有更大的影響力,並輻射到寧海縣其他學校,讓更多孩子受益。

5

留守娃的媽媽老師

4月25日清晨7點,董珺芬從20公里外的市區驅車來到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方向小學,開始了一天緊張而繁忙的工作。

方向小學是一所農村小學,僅有9名教師、48名學生。由於教師年齡結構老化,45歲的董珺芬是這所學校最年輕的教師,也是學校的“頂樑柱”,擔任一、二年級語文課的教學。

正常情況下,她每天都是連軸轉的,上午上課,下午對學生一對一輔導,學生作業當面批改,發現錯誤及時訂正。

課間活動時,董珺芬看到一名學生鞋帶散了,蹲下身子給繫好。

董珺芬非常關心留守兒童,在生活上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還自掏腰包為困難學生買衣服。孩子們親切地叫她“媽媽老師”。

董珺芬說:“方向小學就是我的家,這裡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孩子們開心了,是我最大的幸福。”

二年級只有4名學生,語文課堂上,董珺芬繪聲繪色,認真對待。

6

校園裡的大國工匠

李建國是天津職業大學機械工程實訓中心主任,2015年被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稱號。在實訓中心伴著轟鳴的機器聲指導學生加工數控產品,是他25年來的工作畫面;奔走於各類技能大賽承擔各項工作,是他的工作常態。

1993年,大專畢業的李建國成為天津職業大學一名專職實訓教師。那時,學校籌建金工實習場,為了節省經費,他刻苦鑽研,自己動手製作天車、閘板、工具箱、腳踏板……各類機床到位後,他以最快速度掌握了新進機床的操作要領。為了便於工作,他申請把宿舍搬進了車間。

金工實習場一期建設完成後,李建國又投入到學校首批“雙證書”學生培養工作中。10名學生分成早、中兩班進行訓練,李建國卻堅持從早幹到晚。為了讓學生“雙證書”的含金量更高,他有意識地在培訓中加入生產環節,進行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機電類專業,2004年,學校將金工實習場和校辦工廠合併為機械工程實訓中心(天津市匯通儀器設備公司),李建國被任命為中心主任兼公司法人、總經理。

機械工程實訓中心進行企業化運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成立之初,流動資金匱乏,業務渠道不暢,可謂舉步維艱。

面對挑戰,李建國“拼命三郎”的本色再次顯露。他帶領團隊廢寢忘食,攻堅克難,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遇到某個生產環節的難關,整個團隊都會通宵達旦地進行攻克。

在這樣的摸爬滾打中,如今的機械工程實訓中心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成為天津職業大學最大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對外交流窗口。

實訓中心的第一要務是培養優秀技能人才

為此,李建國帶領教師一起探索,堅持產學研相結合,以產養學、以產促學、校企一體的原則,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根據學生實習性質和內容,探索出不同形式的產學研相結合實訓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李建國的學生謝學浩2003年畢業後留在中心任教,如今已是全國技術能手。他說,李老師對他的悉心指導,以及對工作的熱情執著深深影響著他,讓他立志在職教戰線奮鬥終生。

天津市勞模、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技術能手、國家級技能大師……這些年,李建國獲得了很多榮譽,走出了一條從專科生到國家級技能大師的奮鬥之路。

但對他來說,親眼看著一件件原材料變成精巧的產品,看著一個個稚氣未脫的學生成長為技術能手,才是最讓他感到幸福的事,“內心深處會湧動著作為工匠精神踐行者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自豪感。”

樂讀|6個故事走進校園裡的勞動者,讓你紅了眼眶


分享到:


相關文章: